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在白雪皑皑的内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号携月球样本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次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人类太空探索中一段智慧与勇气兼备的华彩乐章. "嫦娥"一小步,代表中国航天一大步.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接过嫦娥四号的探月"接力棒",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重难关,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多个"首次",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相似文献   

2.
飞天"神舟"     
1999年11月20日凌晨,在我国酒泉的卫星发射场上,著名的长征火箭托载着我国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腾空而起,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当日18时,地面控制中心向已围绕地球运行了14圈的"神舟"号发出了返回指令,飞船开始返回.21日凌晨,"神舟"号按照预先的计划,稳稳地落在预定地点.  相似文献   

3.
2020年12月17日,一批40克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搭乘"嫦娥五号完成了历时23天的地月往返征程,在深空环境下经历空间诱变后,返回地球.经过几个月的播种、育苗、移栽,2021年7月9日,华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的试验田内,和嫦娥五号一同"奔月"的这批水稻终于收获了.  相似文献   

4.
近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给孕妇推荐的胆碱摄入量并不能完全满足胎儿大脑的发育需要.如果孕妇在孕期摄入的胆碱量是推荐量的两倍,其7岁孩子在需要持续注意力的挑战性任务中表现更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实验生物学协会联合会杂志》.  相似文献   

5.
大唐中叶,陕两扶风(今宝鸡扶风县)有一个13岁的小儿,姓窦名义,其几位姑姑都嫁给了国戚.有一次,担任过安州刺史的姑父张敬立返回京师时,带回了十几车安州特产--丝鞋,分送给众外甥和侄儿们.  相似文献   

6.
月球,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它的引力主宰着海洋潮汐的起落,它的微光决定着夜间生物的命运.月球究竟"活"了多少时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岩石样本返回地球.2021年7月,部分样本分31份发放给了13家科研机构.月壤由探月工程地而应用系统的承担单位——中科院国...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21,(2):4-5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准时并成功发射,之后探测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两两分离、平稳落月、钻表取样、月面起飞、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12月17日再入返回、安全着陆,整个工程任务现在转入科学研究的新阶段. 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实...  相似文献   

8.
2006年8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刊出发改委主任马凯的文章<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文章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节能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把"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指标.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要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相似文献   

9.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经历了 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着陆.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 壮举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拼搏与坚守.嫦娥五号任务历时10年,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人员承担着学术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等多类任务。这些任务在风险水平、考核难度和个人影响等方面存在固有差异。在晋升锦标赛情境下,科技人员倾向于从事学术研究以求确保自身的职业晋升,产学研合作对职业晋升并无积极影响。推动科技人员深度参与产学研合作,需要强化职业晋升的制度化激励措施,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8,(14):46-46
课题组科技人员按照国家863专项“基于MEMS技术的胰岛素泵研究工作”课题(2005AA404220)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并达到了各项考核指标。已经申请专利6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建立了一支具有团结合作和创新意识的青年研究队伍,培养研究生10名。主要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和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2.
苏联继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揭开空间时代的序幕以后,又于1961年4月12日将加加林送入地球轨道并使他安全返回,从而开辟了航天事业的新纪元。美国痛感与苏联的“空间差距”,决心赶上去争夺空间优势,以保住霸权地位。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在美国国会提出实现空间探索的一项新的重大任务:“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应当鞭策自己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六十年代末,把人送上月球,并使他安全返回。在这个阶段,没有哪一项空间计划给人类的印象会比它更深刻、在远程空间探索中比它更重要,没有什么任务会比它更难于完成、耗资更多了。”肯尼迪提出的登月目标,得到了国会的一致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中学教育示范工程",经刻苦攻关,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及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有3项科技成果,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目前,课题成果正在应用推广中.  相似文献   

14.
"九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奖共开展了三个年次的评奖工作(1997年、1999年、2000年),有123项优秀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61项、四等奖28项.获奖项目一、二、三、四等奖的比例呈1∶33∶61∶28的宝石形结构.获奖项目按学科的分布情况是:化学19项、地球科学19项、生物学17项、物理与天文学15项、基础医学14项、信息科学12项、材料科学11项、数学与力学10项、工程技术科学6项.与"八五"相比,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总数减少了39项(降幅为24.07%),在国家三大科技奖中,自然科学奖的比例从8.15%下降到5.21%,特别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后两次评奖中出现连续空缺现象.  相似文献   

15.
嫦娥五号探测器按照预定方案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圆满完成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一壮举,是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有力体现,令国人振奋. 重大成就孕育伟大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将激励航天人在新起点上再立新功,鼓舞国人在新形势下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哲学的任务是揭示并且批判性地探讨时代精神,那么,在一个技术已构成人类的根本性境遇的现时代,技术哲学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7.
11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因为他们,星光熠熠. 有满头银发的长者,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是科技界的杰出代表.站在领奖台上,他们的手中,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这里颁授. 4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5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一份令人赞叹的成绩单.  相似文献   

18.
去年11月24日凌晨,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从南海之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顺利迈出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采样返回的第一步. 这是在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后,时隔近两年后中国航天器重返月球,也是持续不断的人类探月活动中,40多年来首次去月球挖取"岩石土壤".  相似文献   

19.
科技重奖政策的特征、评价与走向严金海“重奖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作为一项新科技政策,在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有广泛实施的趋势,其影响越来越大。科技重奖政策对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奖励、科技人员工作条件与待遇的改善,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着...  相似文献   

20.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虽然"以貌取人"不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方式,但其并非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约有3/4的人可以从女性的面庞中读出其相应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