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人们特地摘来青翠的禾苗,放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前的空地上,寄托无尽的哀思.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似文献   

2.
她是中国的骄傲,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她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核物理学家何泽慧,于2011年6月20日病逝,享年97岁.作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相濡以沫的妻子,她的人生有着不少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3.
<正>卓越的人民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有一位大夫,在产房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她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这个不曾做过母亲的伟大女性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虽然她没有自己的儿女,但她是最伟大的母亲。这位大夫就是被人们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中国妇产科的奠基人之一、北京  相似文献   

4.
<正>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的一生。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8月12日4时41分,89岁的著名农业科学家卢永根院士,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生前他叮嘱家人,"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两年前,一则"87岁院士捐赠880万元积蓄"的消息"刷爆"  相似文献   

5.
《中国基础科学》2001,(2):51-52
介万奇,男,1959年生,1981年12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2月至1988年3月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周尧和院士指导下攻读研究生,1984年11月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4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批特聘教授.其中1991年3月至1992年9月获联邦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及洪堡基金会欧洲研究基金,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及英国谢菲尔德(Sheffield)大学合作研究.1993年12月至1994年3月获德国马-普学会研究基金,在德国马-普铁研所合作研究.1996年6月至10月在日本大阪工业大学合作研究.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航空材料分会理事.  相似文献   

6.
东北三省汽车"喝酒"累计节约原油70万吨,车用乙醇汽油已经取代普通汽油,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7.
谢希德,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固体能谱和表面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是这些学科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她和黄昆教授合编的<半导体物理>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奠基之作;20世纪80年代,她和同事们一起,取得了"半导体表面电子态理论研究"、"镍硅化合物和硅界面理论研究"、"金属在半导体表面吸附及界面电子特性研究"、"Si/Ge超晶格几何结构、生长及声子态的理论研究"等项科技成果.1 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历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固体物理教研室、半导体物理教研室主任兼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上海市政协主席.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赢得如潮掌声:"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 "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会议热议话题,与会院士呼吁坚决杜绝把宝贵科研时间浪费在迎来送往和"站台"性、应景性工作上.  相似文献   

9.
去年夏天,85岁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成为备受欢迎的"科普老顽童". 2021年6月9日,汪品先入驻B站(哔哩哔哩).截至9月6日,他已经收获百万粉丝,其首条视频《我60岁以后才出成果,我们要把中国大洋钻探做到国际前列!》的播放量达300多万次,获赞近50万次.  相似文献   

10.
他是数学界泰斗、是院士、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拓扑学领域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他在机器证明数学定理领域作出先驱性工作.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1.
"工程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中国工程院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33场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一届全国工程哲学年会,2004年12月7-8日在北京科技会堂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和听众200余人,包括10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武钢、宝钢等一批知名企业的老总,并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10多家媒体记者到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国政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朱训理事长在闭幕式上讲话.论坛围绕"工程哲学与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殷瑞钰等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李伯聪等4位全国知名自然辩证法领域专家作了大会主题报告,与会代表就工程哲学进行了小组研讨和大会交流,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现就大会论坛报告的主要内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率先提出武汉"封城",并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率先提出武汉"封城",并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相似文献   

13.
126年后容颜依然柔软而有弹性 天主教将"不朽之身"定义为"如同活人一般柔软有弹性,不会腐烂".圣女贝尔纳黛特35岁逝世,1879年安葬.在她被封为圣徒之前.天主教会三次要求挖出她的遗体进行检查.许多医生、神父与名望之士目睹了各次挖掘的过程.贝尔纳黛特的遗体并未腐朽,它逃过了肉身腐坏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21,(17):60-63
郑健龙院士,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传奇校长. 科研,是他的兴趣所在.一辈子致力于解决道路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被称之为"公路工程癌症"的膨胀土问题,"让全世界工程师从中受益";建立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指导了我国95%高速公路的建设;研发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与路面维修技术,让高速公路的运营更加高效、更为快捷……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21,(17):60-63
郑健龙院士,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传奇校长. 科研,是他的兴趣所在.一辈子致力于解决道路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被称之为"公路工程癌症"的膨胀土问题,"让全世界工程师从中受益";建立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指导了我国95%高速公路的建设;研发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与路面维修技术,让高速公路的运营更加高效、更为快捷……  相似文献   

16.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  相似文献   

17.
伴着魔性的音乐,张同学从东北大炕上一跃而起,拉开粉色印花窗帘,穿起塞在枕头下的袜子,下床喂狗、养鸡、"嘎肉"、做饭……开始了看似粗糙,实则飘逸洒脱的一天. 凭借着高频快剪的视频风格,张同学在抖音平台两个月内就已迅速吸粉1600多万.与他相关的话题屡屡登上热搜榜,一系列的争议、模仿、围观也纷至沓来."张同学是谁?""他的...  相似文献   

18.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行宫>,常常激起先贤后人对唐玄宗李隆基一生风流的遐想.但迄今为止,很少有人知道唐玄宗有一个外国姬妾.在开元天宝时期"后宫佳丽三千人"中,有位来自中亚曹国的外国女子,名叫"曹野那姬",曾经成为皇帝一度迷恋的姬妾.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学名词中,表述"女性孕育胎儿与定期产生月经的内生殖器官"这一概念的名词较多,使用较为混乱,必须做出取舍.最早的命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称为女子胞,但此词在以后的中医学书籍中使用不多.后来又出现了"子宫"、"胞宫"、"子脏"等多种称谓,根据现今的中医妇产科临床使用情况及现行的国家标准来看,"胞宫"一词使用为多.而且,此名词也比"女子胞"更为上口,更容易理解与交流.因此,选择为"胞宫"作为正名,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0.
人物在线     
太空材料之母林兰英她一生中获得了无数的第一,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根锗单晶和硅单晶,最早在世界上成功完成在太空中生成砷化镓单晶的试验,并且她还是世界上利用太空材料制成半导体器件的第一人。她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林兰英,人称“太空材料之母”。她的这种永争第一的精神,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已形成,并伴随她一生。从初中到高中6年中,第一名全被她垄断了,她连拿了12个第一。这与她天性聪慧、机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她勤奋好学、奋力拼搏,有一种永争第一的意识激励着她去奋斗。林兰英生于福建莆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地的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