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郭哲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35-138
目前,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以及生态失衡都已经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为解决这些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思想虽然有着重要的警醒作用,但是这种思想本身就存在着理论层面的局限性,在现实操作层面也不具备可行性。为此,笔者认为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科学发展观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其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本文主要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关系演化为线索,在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两大派系在对抗阶段的主要观点及争论的焦点与实质:在第二部分阐述在变革阶段两大派系的新发展,从而为二者的兼容带来了希望;在第三部分兼容阶段在各自的局限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讨论“人类中心主义”对“非人类中心主义”兼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张娜  付文中 《科技信息》2012,(8):187-188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发现海明威在此作品中通过主人公尼克表达了其对待自然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尼克"遍在"于自然,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非人类生命体的生存权利,倡导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他又企图"超越"自然,即征服自然,信守人类利己主义原则,忽视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只承认自然物满足人的需求的工具价值。这两方面的矛盾构成了海明威在生态伦理问题上的思想冲突和内心困惑,也赋予了文本一种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4.
在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观点各有利弊。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整合与超越,它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后代留下一个无"赤字"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和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环境伦理观成为当今环境伦理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分析这两种环境伦理理论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所遭受到的困境,论证了环境伦理只有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才是目前更具有适用性的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指导下,为满足人类自身的各种需求和欲望,自然生态环境因盲目开采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与生态旅游具有共同的价值指向,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当然,非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分膨胀有"矫枉"价值,但本身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7.
西方思想家为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四点证明理由 :自然目的论、神学目的论、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理性优越论及其现代变种。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家从实践困难、逻辑缺陷、利己主义尾巴、道德进步的界限四个方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诘难。只有实现元伦理学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转换 ,才能真正理解并参与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并自觉扬弃人类中心主义,这是"自然辩证法"教学中颇具难度的问题之一。讲授人类中心主义,首先要从各种纷乱的概念中厘清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其次要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剖析它的诸多理论局限,最后要简单地介绍一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流观点,为下一堂课的重点讲授打下伏笔。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古罗马自然法中动物权利萌芽的分析,阐明了自然法主体范围的缩小与"动物权利"立法空白的关联。人类要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更要在立法层面确立动物的拟制法律主体地位,赋予其拟制的权利,以保证人类对待动物的最低道德的实现,即夺取动物生命和自由的手段节制。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伦理领域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争论首先是围绕“价值”展开的。从哲学层面上说,人与自然之间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认识的关系。实践作为对象性活动:一方面表征了人与自然之间包含着自然界对人来说的价值关系;另一方面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质上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人类中心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术界对人类中心主义众说纷纭,本文选取了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对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2.
必须加强对动物的保护已经是环境法学界和民法学界的共识,但动物是否享有权利却引起学者们的争论,动物是否具有权利的争论焦点就在于动物是否具有法律主体地位.有的学者从传统的法理学角度出发,主张通过赋予动物以特殊的法律客体或特殊物来加强动物的保护;有的学者根据法律主体在不断扩展的事实,基于人类应将道德关怀扩展到非人类的价值理念.认为要真正的保护动物必须赋予动物以法律主体地位.关于动物主体地位的讨论甚至涉及到法学研究范式是否需要从"主客体二分"转变到"主客体一体化"的深度,这些无疑都对法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按照道德共同体范围拓展程度的不同,非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分为动物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它们分别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拓展到动物,所有生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这不仅显示了人类具有包容万物的宽广胸怀和道德境界,也反映了人类具有妥善处理人和大自然之间关系的伦理智慧,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美国童话改编电影通常采用对自然生态田园与人类社会场域的冲突来进行宏大生态叙事。在这一类型电影的生态叙事中,自然生态田园是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的价值观为伦理导向,而人类社会场域则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实践原则。电影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冲突的和解是通过个体的生态自我的建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在二十世纪全球环境伦理大讨论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对立阵营。而令人 惊奇的是,古老悠久的伊斯兰文化所提倡的环境伦理意识,恰恰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和谐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伦理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元素,但当前中国学界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还是笼罩在西方伦理学的话语中。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在结论上具有革命性,但其逻辑进路欲在因西方近代哲学二元论思维而造成主客分离、人与自然对立的情形下填平二者分离与对立的鸿沟,这种作为在理论层面上虽取得巨大进展,但在人们日常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即在践行的层面上步履维艰。因为要把在人类中心主义传统中由人独享的诸如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让渡给自然,使自然与自然物因享有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而获得与人类似的平等地位,从而成为获得人类尊重的理由或依据,这要在人类社会中施行着实不易。因此可以在当代生态伦理学中引入一种中国伦理元素,来探讨生态诚信的可能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这些消极因素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类中心主义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文章选取了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对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列入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从保护内容来看,设置持有人权利保护与否是立法专家与社会学者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该项内容的提出预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转向与调整.这个转向就是从原有的单一行政保护到重视法律保护,这个调整就是从强调传承保存到同时重视传统资源权益.从背景来看,持有人权利这一问题的提出应该是受到<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文化多样性公约>精神的深刻影响.文章从三个层面回应这一问题,包括:问题提出、持有人权利内容、持有人权利形式,通过传统资源权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权利设置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问题,阐述本次会议背景,分析中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的原因,对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路径问题提出几点战略思考,从三个层面论述作为学者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20.
论人类困境的思想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困境又称为“全球性问题”,它是人类面临的除核战争威胁之外的最重大的问题。造成人类困境的思想根源并非人类中心主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并不能使人类走出困境,产生人类困境的思想基础是形成于近代的个人主义思想,当今社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大思想障碍也在于个人主义。要走出人类困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在全球范围批判个人主义,高扬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