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2012年福建近岸海域(23°32′~27°11′N,117°31′~120°34′E)夏季8月份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调查区暖水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数量分布和生态指数.调查结果表明,8月份福建近岸海域出现的浮游动物种类数为150种,种类组成上以桡足类占优势,其中又以普通波水蚤、锥形宽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强额孔雀哲水蚤等种类占明显优势;生态类型以近岸暖水类群和外海高盐类群为主;浮游动物密度平均值达到1016.72个/立方米,整个调查区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总湿重生物量平均值达1160.17毫克/立方米,整个调查区生物量北部较多;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均较高,分别为3.55和0.75.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其中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 相似文献
3.
4.
浙江沿岸夏季浮游植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7月中至9月初,对浙江沿岸(27~31°N)不同潮汛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浙江沿岸浮游植物组成复杂,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共计有6门73属279种.细胞数变幅为1.5×107-7.26×106个/L.此外,种类组成、生物量和群落结构指数都随纬度和潮汛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夏秋汛浙江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991—1993年夏秋汛浙江渔场浮游动物的调查结果,初步研究了该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区的主要种类为暖水种,少数为近岸种,暖温带种,共46种,隶属于27科32属。其中水母类12种,上层鱼饵料生物34种。主要种类为浮游甲壳类、毛颚类。1991—1993年,生物量分布不规则。总趋势是:6月—9月,高生物量区北移,调查区北部内侧高于南部。渔汛期间,浮游动物较丰富。1991年属丰富年景。1992年属中等年景,1992年属偏低年景。 相似文献
6.
金海卫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1):27-31
根据 1997年 11月至 1999年 8月采样资料结果表明:漩门港的浮游植物共有 6门 59属 150种。其种类组成和细胞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和变动现象。年数量高峰形成于夏末秋初的 8月 (10~7个 /m~3),低谷出现在早春 2月 (10~4个 /m~3)。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胶州湾北部水域调查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主要由硅、甲藻组成,其中硅藻在细胞数量和种类上都占优势;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面分布的总趋势依月份而异;季节变化属双周期类型:高峰期出现在1月和9月,低谷期出现于5月和11月;与历史资料不同的是,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和细胞数量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金海卫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1):27-31
根据1997年11月至1999年8月要样资料结果表明,漩门港的浮游植物共存6门59属150种,其种类组成和细胞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和变动现象,年数量高峰表成于夏末秋初的8月(10^7个/m^3),低谷出现在早春2月(10^4个/m^3). 相似文献
9.
东海蟹类的区系特征和经济蟹类资源分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1998年5、8、11月和1999年2月东海区虾蟹类资源调查所获蟹类及以往有关文献曾报道过在东海有分布的蟹类种类,对东海蟹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以描述东海蟹类的全貌。结果表明:东海324种蟹类绝大多数蟹类区系成分属亚热带和热带的暖水性种,蟹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日亚区,其区系关系与日本最为密切,其次是南海,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不同区域的蟹类区系成分有所不同,热带性成分具有自北向南,自潮间带、沿岸浅海向外侧深水区渐有增加的趋势。同时,一些热带性强的蟹类,其分布北界似乎就在31°N附近海区,值得指出的是,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得知,一些种类在东海的地理分布要比以往有关文献报道的更广泛,它们都越过长江口向北推进到了33°N或济州岛西南,而不是仅分布长江口以南,如红星梭子蟹、纤手梭子蟹和长手隆背蟹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共记述了福建沿海蟹类169种,分隶于15科86属。其中4种系国内首次报道。福建沿海蟹类以热带、亚热带种类占绝对优势,一些典型的热带性种类,通常以平潭岛及其附近海区为分布北界。文章还对蟹类的区系组成及其生态特点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1.
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甾醇组成与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甾醇组成都极其简单,胆甾醇是唯一的成分.大部分种类肝油的胆甾醇含量变化在0114%~0541%之间.尖头斜齿鲨肝油的胆甾醇含量与个体的发育状况有关.在雄性胚胎、幼鱼和成鱼三者中,胚胎期个体肝油的胆甾醇含量最高;幼鱼胆甾醇含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成鱼最低.生殖季节,妊娠期雌鱼的肝油胆甾醇含量明显降低;妊娠结束后,肝油胆甾醇含量迅速回升. 相似文献
12.
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脏的脂质组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运用薄层层析和硅酸柱层析法,分析了闽南近海17种常见鲨鳐类肝脏的脂质组成特点,结果表明,这些鲨鳐类的肝脂组成非常相似,以甘油三酯为主要成分,在尖头斜齿鲨中约占肝脏总脂的90%.此外,还包括少量的烃类、胆甾醇酯、游离脂肪酸、甾醇和磷脂等. 相似文献
13.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秋季在福建沿岸近海作业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果,对其中1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Bertalanffv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呈现个体小型化.16种鱼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 相似文献
14.
福建近海蓝圆鲹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福建近海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Schlegel)2个群体共60尾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序列,探讨了闽东和闽南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获得长度为834~838 bp的控制区部分序列,在所测的6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2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为0.948±0.0145,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4 99±0.002 79,核苷酸差异数(K)为4.173±2.104,提示了福建近海蓝圆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构建的单倍型邻接关系树没有明显的以地理群体为单位的家系式分支出现,单倍型网络图也未显示出单倍型和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及核苷酸不配对分析暗示了蓝圆鲹闽南群体在63 000年前可能发生过扩张事件,而闽东群体符合中性理论进化,2个群体不同的历史动态可能是由于小冰河期海区间的气候差异和闽东群体的过度利用所致.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全部存在于群体内,2个群体间具有紧密的基因流和较低的遗传分化,群体问和群体内的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均较小.可知:福建近海蓝圆鲹遗传多样性较高,闽东和闽南群体的遗传结构相似,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因此,建议将闽南渔场和闽东渔场作为一个种质资源评估、管理和保护单元. 相似文献
15.
16.
博落回内生真菌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药用植物博落回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分布规律.从博落回根、茎、叶中分离得到91株内生真菌,分属5个科11个属,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 spergillus)为优势菌株,分离率分别为1.06%、0.91%,其次为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分离率为0.83%.结果表明:博落回器官不同,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存在的数量有明显差异,其中叶器官内生真菌种类最多;季节对博落回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春夏季南麂列岛海域甲壳类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1年4月、8月南麂列岛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春夏季甲壳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春夏两季共捕获甲壳类43种,分属3目18科,其中虾类19种、蟹类22种、虾蛄类2种.其中,春季捕获19种,夏季共捕获32种.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长角赤虾、鲜明鼓虾、口虾蛄、葛氏长臂虾等,夏季主要优势种有口虾蛄、中华管鞭虾、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等.南麂列岛海域不同季节甲壳类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幅度不大,相对而言,夏季属于多样性较高的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夏季较高,春季较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也是夏季高于春季.春夏两季甲壳动物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13.36 kg/km2和40.87 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7.03x103 ind/km2和6.97×103 ind/km2.从站位分布来看,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沿海城市为研究区域,对福建省沿海旅游地入境客源市场进行了竞争态分析和地理集中度分析,对国内客源市场进行了地理集中度分析、市场等级划分、市场份额随空间距离变化的分析.结论表明:福建省沿海旅游地境内外客源市场分布较广,市场较为稳定;入境客源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市场、香港市场、台湾市场“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国内客源接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