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温带地区粳稻育种成果:日本全国有16个地方从事水稻育种工作,由农林省统一领导。“农林”编号的水稻品种有228个,陆稻50个,平均每年约可提出10个新品种。过去一个品种栽种10~15年,甚至20年。1965年开始按计划每3年更换一次新品种。日本的水稻育种,目前仍是以集团和系谱相结合的杂交育种为主要方法,同时也开展一些其它有关的选育方法的探索和基础理论研究。育种目标着重于生态类型的选育,一般除要  相似文献   

2.

从1979年以来的20年间,全国培育出国家审定桑品种11个,省级审定品种10多个,加上各地选拔的优良地方品种,共选拔培育了50多个优良桑树品种,良种推广面积已占全国栽桑面积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参阅了近百年来有关牦牛资料和选育方面的研究、报导等50多篇文献资料。介绍了关于牦牛起源驯化在考古、地质方面的发现和资料;又从历史、地理、畜牧学等文献资料中撷精采粹,着重介绍了中国牦牛在欧洲和北美洲的驯养时代,以及中国牦牛资源、分布、类型、选育、改良等方面的简要史实。我国牦牛5000~10000年前由古羌人在藏北高原上从野牦牛驯养而来:19世纪初,中国牦牛第一次进入欧洲,本世纪初去到北美;20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牦牛资源研究,80年代初完成;我国牦牛分青藏高原型和横断高山型两个生态类型,第一次写入《中国牛品种志及图谱》的有四川九龙牦牛、西藏高山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和四川麦洼牦牛五个地方品种;四川在牦牛选育和种间杂交改良中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迎接新的绿色革命—兼论育种和种子工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一、第一次绿色革命的贡献与反省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历了以成功选育矮秆小麦和水稻矮秆品种为标志的农业技术革新。1961年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培育出矮秆小麦品种pitiC62等;矮秆水稻品种方面,我国广东、台湾于1956年首先分别育成矮脚南特、台中本地1号,1  相似文献   

5.
四川作物育种科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初期、中期和发展时期,特别是80-90年代发展时期的进步大,成绩显著。育成了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粮、棉、油新品种(组合)300个以上,创造和发明了杂交水稻的冈型、D型、K型不育系;水稻的无融合生殖“SAR”系;杂交玉米的山区育种模式及“三高”自交系和T型、C型、类型及G型雄不育系;小麦系统应用冬春麦杂交模式及T型雄不育“三系”配套;棉花的“洞A”雄不育系及“两用系法”制种;棉花高抗枯萎病源;油菜雄性不育“三系”配套等。选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作物新品种(组合),实现了全省粮、棉、油品种(组合)的四次更新换代,储备了一批超高产的、优质的、高抗病(虫)的后备材料,为21世纪的超高产育种奠定了好的基础。本文总结了20世纪四川作物育种科技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水稻分布在南部各州中,也就是在北纬以南35°的所谓水稻地区。所有品种根据生长期长短、籽粒大小和形态及胚乳的化学成分等三个性状分类。按品种的早熟性可分成四个类型:极早熟(生育期为100~115天)、早熟(116~130天)、晚熟(131~149天)及极晚熟(150天及150天以上)。依水稻籽粒类型则分为短粒——粒长5.5毫米以下,长宽比在2.1以下;中等——粒长5.51~6.6毫米,长宽比在2.1~3;长粒——6.61~7.5毫米,长宽比在3以上。就籽粒化学成分可以分为两类:含大量淀粉的——胚乳内既含直链淀粉又含枝链  相似文献   

7.
水稻茎秆的结构及其性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水稻茎秆是典型的生物复合材料,有着优良的力学性能,起到支撑和抗倒伏的作用。通过比较高、中、矮秆和杂交稻典型水稻品种茎秆的细观结构,测定水稻茎秆的拉伸强度极限和弹性模量,分析其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秆类型水稻茎秆的结构更为合理,拉伸强度极限和弹性模量在4个供试品种中是最高的,其大、小维管束数目最多,茎粗、茎壁厚中等,抗倒伏能力最强。因此在高产抗倒伏品种的选育中应向矮中求高,向中秆、硬秆的方向来选育。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在生产上的应用,是水稻品种史上的一次重大更新,目前已成为稻区的良种之一,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30%,高的可达50%以上。但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杂交晚稻组合单纯,生育期长,又需要留专用秧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我国50年来杨树选育进展情况,针对汉中自50年代以来引进的杨树新品种推广应用形状和发展情况,以及受地域限制和自然分布特点,提出汉中发展杨树新品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抗虫黑杨品种,按照林业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定向培育和选育适宜林网化建没的窄冠型新品种,适当发展白杨和青杨品种。  相似文献   

10.
在39°17N,117°18E地区,完成了温室加速水稻世代进程栽培技术体系。利用温室自然温度1年完成2个世代,提高育种效率1倍;人工调温1年完成3个世代,提高育种效率2倍,结合温室加代3年内获得了稳定新品系。结果表明:温室加代一可以解决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生育期超亲大田不能成熟及回交、复交的困难;二可以解决花培育种绿苗越冬难题。研究认为:选育适合本地生态类型水稻品种宜采用温室加代与本地大田选择相结合;选育广适应性品种宜采用温室加代与穿梭育种相结合。温室加代与花培育种相结合是加速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有效方法。提出了温室加代技术关键及杂交后代选择程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继Timopheevi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之后,又选育出P型、S型、K型、Ven型等不育类型。我们在系统选育工作中,发现全不育株,经过连续用京引39小麦品种回交,其后代不育株率达100%,不育度也达100%,不育性十分稳定。1987年通过市级鉴定,1988年通过省级鉴定,并定名为“普型”京引39新不育系。现将其选育与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地区和类型水稻品种糙米中γ-氨基丁酸和总黄酮等功能性成分,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准确测定了中国、日本、韩国、国际稻作所和云南品种及云南野生稻γ-氨基丁酸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①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稻籽粒中γ-氨基丁酸和总黄酮含量的方法是可靠的;② 不同地区和类型水稻品种功能成分含量存在差异;③ 相关分析表明,氨基丁酸与总黄酮的相关系数较高(r=0.575**),在育种上可以实现多个相关性状间的遗传改良;④ 鉴定出墨江黄皮饵块谷、明恢86、墨江饵块谷、疣粒野生稻等18份高GABA和高总黄酮的水稻品种,可作为选育高黄酮和γ-氨基丁酸品种的亲本或直接作为功能稻开发利用.首次报道疣粒野生稻总黄酮质量分数达0.751%,在所有水稻品种中黄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我省广大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和科技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积极开展水稻良种选育、推广工作,使水稻品种不断革新,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早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全省各地就积极开展了水稻地方品种的整理、鉴定、评选工作,从种类繁多、类型复杂的六千七百一十七个农家品种中,去劣选优,鉴定评选出一百六十九个优良的地方品种,在全省进行推广。同时,各地还采用“穗选”、“株传”的系统选种经验,不断提高了原有品种的优良种性,初步改变了解放前那种繁杂的状况,为实现水稻良种  相似文献   

14.
原子能诱变育种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手段。据1976年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以诱变育种手段选育的品种已有184个。到目前为止,我国也已选育了200多个品种或品系。诱变育种的规律、机理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诱变处理的作物种类很多,有水稻、小  相似文献   

15.
吴县市从1984年组织全市早熟晚粳品种选育协作攻关,经过近15年的努力,早熟晚粳育种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促进全市水稻生产的发展。水稻生产基础的提高,对水稻品种的要求也更高,必须尽快地选育有突破性的品种,以适应水稻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稻要用上中国种."刚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的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唐绍清捻着一枚刚从田里摘下来的稻穗坚定地说.虽已年过花甲,但这位水稻专家依然埋首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几十年来主持承担育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优质专用品种30余个,累计推广1.7亿亩,创造经济社会效益80亿元.  相似文献   

17.
利用SDS—PAGE技术对新疆育成与推广的11个品种和卯年代引进的44个亲本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引进亲本在G1u—Al位点有2种等位变异类型0和1;Glu—Bl位点有6个等位变异类型:7 8、7 9、13 16、17 18、6 8、7,但主要以7 8为主;G1u—D1位点有2个等位变异类型:2 12、5 10,以5 10为主要类型。在大面积推广品种中,新春5号和新春9号为5 10亚基携带者;新春3号品种携带17 18亚基。上述结果基本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新疆春小麦育成与推广品种和20世纪90年代引进亲本品种的谷蛋白亚基组成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黄淮冬麦区80年代推广面积达66.67×104hm2以上的10个小麦品种的讨论,阐述了具广泛适应性和高产品种的共同特性,分析了这些品种系谱与遗传基础的特点,提出了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认为这10个小麦品种可作为下一轮育种的中心亲本,并对如何选育广泛适应性高产品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井冈霉素是一种防治水稻纹枯病极为有效的新型农用抗菌素。我省从1974年4月份开始土法生产井冈霉素,并在大田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到现在仅仅25个月多,在短短的时间里,我省就有50个县市,200多个点开展了土法生产和试验,防治纹枯病的效果普遍都达80~90%以上,一般每亩增产达30~40斤,高的每亩增产100多斤,增产率达10%左右。从省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应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是完全肯定的,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的微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20.
来自孟加拉的一个水稻品种“Biplab”,在1974年雨季国际水稻产量试验的18个试点中,产量最高(见表1)。来自斯里兰卡的品种“BG90—2”,在1974—1975年旱季8个点的试验中,产量居首位(见表2)。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哥伦比亚的某些品种在试验中也是突出的。国际水稻研究所调整国际水稻试验计划。这对于水稻科学工作者在多种多样的不同条件下,鉴定全世界的材料提供条件,以利加速选育适合当地的改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