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地球表面,而是迅速扩展到空中、太空。如何描述、定义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规范专业术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严肃的问题。在拟制定的航天(空间)相关法规中,使用“航天活动”还是“空间活动”,关系到对所描述客体内涵及外延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关于航天、空间、太空等词,全国科技名词委曾多次组织了审定,最后,在广泛征求意见、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空间”“太空”等词界定及用法的意见(见本刊2004年第2期),明确了这些词的概念。 在“航天(空间)活动”相关法律法规中,使用“航天活动”还是“空间活动”,是命名为“航天法”还是“空间法”,学术界争执不下,其实质是这些科技名词如何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航天、空间、太空等词,全国科技名词委曾多次组织了审定,最后,在广泛征求意见、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空间”“太空”等词界定及用法的意见(见本刊2004年第2期),明确了这些词的概念。 在“航天(空间)活动”相关法律法规中,使用“航天活动”还是“空间活动”,是命名为“航天法”还是“空间法”,学术界争执不下,其实质是这些科技名词如何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8年,除了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外,中国预计在10月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也让国人倍加关注,“太空行走”一词随之在各媒体上频频出现。“太空行走”顾名思义是在开放的太空中行走,这实际上是一种通俗的表述,规范的术语应为“舱外活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航天科学技术名词》(2005年公布)中收有“舱外活动extravehicul aractivity”。  相似文献   

5.
1.汉语中航天、空间和太空的使用 钱学森同志是中文“航天”这个中文词的命名人。他将地球大气层以内称为空,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大气层以外和太阳系以内的空间称为天,在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人类飞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以外称为宇,太阳系以外的人类活动称为航宇。由于人们到太阳系以外的活动很少,大家对“航宇”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相似文献   

6.
1.汉语中航天、空间和太空的使用 钱学森同志是中文“航天”这个中文词的命名人。他将地球大气层以内称为空,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大气层以外和太阳系以内的空间称为天,在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人类飞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以外称为宇,太阳系以外的人类活动称为航宇。由于人们到太阳系以外的活动很少,大家对“航宇”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相似文献   

7.
正在讨论拟定中的《空间活动管理条例》中,到底是用“空间活动”还是用“航天活动”,应该说在这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这两个词在英语中都是space activities,都是指航天器的发射、运行和回收等活动,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还是用“空间活动”好一些,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在讨论拟定中的《空间活动管理条例》中,到底是用“空间活动”还是用“航天活动”,应该说在这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这两个词在英语中都是space activities,都是指航天器的发射、运行和回收等活动,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还是用“空间活动”好一些,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2008年,除了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外,中国预计在10月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也让国人倍加关注,"太空行走"一词随之在各媒体上频频出现."太空行走"顾名思义是在开放的太空中行走,这实际上是一种通俗的表述,规范的术语应为"舱外活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航天科学技术名词>(2005年公布)中收有"舱外活动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相似文献   

10.
Space这个词,按其本意,可以任指一维、二维、三维的一定的领域,甚至可以指一段时间间隔。它所指的领域或区间,可以是一定范围内的,也可以是无边无际的(见牛津和韦氏英语辞典)。在这个意义上,把space译为“空间”,应该是恰当的,无疑义的。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人类的活动“空间”从地球大气层内发展到地球大气层外,相应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的时候,space这个词又被赋予了一个特定的含义,它可以专指“地球大气层外的领域(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见《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0th ed.,1995,P.1125)。这样,在我们称之为“航天”这个重大科学技术领域的文献中,经常看到space这个词及其派生词,如space shuttle,space technology,space station,space probe,等等。这些名词中的space,目前在汉语中多数译为“航天”,有时译为“宇航”,有的译为“太空”,译为“空间”也很常见。这样,“space”出现一词多义,常引起概念不清。到底采用哪种译法较好,这就值得商榷了。我国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特别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编撰过程中经过认真研究,对不少名词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例如,在大气层内、外的活动分别称为“航空”和“航天”;大气层内的空间(air,aero-)称为“空中”,大气层外的空间(space,astro-)称为“太空”;贯穿地球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活动则总称为“航空航天”,如aerospace plane译为“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aerospace medicine称为“航空航天医学”。这一系列处理办法,我认为基本上是合理的,多年来已为多数(航空、航天和有关专业)业内人士所接受,应该作为阶段成果,基本上肯定下来,并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化。今后,还要逐渐与港、澳、台湾和海外华语地区沟通,争取做到比较一致,以利于交流。但是,在“航天”、“宇航”、“航宇”、“太空”,特别是“空间”等名词及其派生词的使用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是有些词“一词多义”或“一义多词”,以及界定不明确造成的。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2001年1月18日《羊城晚报》载:“四名中国宇航员目前正在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紧张进行训练。”业内人士自然了解,这里所指的“航天员”与“宇航员”是一回事(即astronaut)。但读者会提出:一句话里出现的这两个词是什么关系?使人大惑不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都是同一类机构,“S”都指“space”,但中译名为什么一个作“航天”,一个作“空间”?——空间法(space law)、空间防御(space defence)、空间环境(space environment)、空间测地系统(space geodetic system)等名词中的“空间”,都是指“太空”,但读者会认为是指一般意义的三维“空间”。如果改为太空法、太空防御、太空环境、太空测地系统,就能使人望文生义,一目了然,岂不更好?同时,请看最近出现在媒体中对space处理得比较好的几个例子:——2001年1月19日《环球时报》第15版所载“三大国太空争雄”一文,题目选用“太空”一词,这使人一看就懂。但如果改为“空间争雄”,那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争雄了。——2001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美国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于太空”。这里用“太空”是对的,如果改为“起源于空间”,那就失其原意了。——2001年2月2日《参考消息》第5版的一篇文章:《2017年的太空较量》,文中有21处提到space的地方都作“太空”,可读性就较好。如果仍用“空间”,就会概念混淆,不知所云了。世纪之交,舆论界、科技界讨论“大气层外的领域”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些词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解决怎样称呼它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根据以上情况,我有几点想法:一、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活动时,应该尽量采用“航天”,如航天(space flight)、航天器(spacecraft)、航天服(space suit)等。与它基本同义的“宇航”一词,可以逐渐改过来,如“宇航员(astronaut)”一律称“航天员”;“宇宙航行”都叫“航天”。Aerospace这个词,我们已在许多正式文件中译为“航空航天”,它已体现了aero和space的正确含义,应该稳定下来。有人建议,因为上下四方谓之“宇”,aerospace(贯穿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活动)可否称为“航宇”?我个人考虑,目前汉语中,宇航与航天同义,恐怕还会并行一段时间,现在又加进一个航宇,航宇又易与宇航混淆,就会纠缠不清。二、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位置、环境、或一定领域时,应选择一个适当的词。“太空”,是可以考虑的一个选择。“太空”这个词,汉语沿用已久,泛指极高的天空。把从事航天活动的领域称为“太空”,space junk译为太空垃圾,space communications译为太空通信,space particle radiation译为太空粒子辐射,等等,无疑是可以接受的。笔者翻阅1996年11月14日台湾航空太空名词审查委员会主编、台湾编译馆正式公布的《航空太空名词》,书中有关名词凡是space作限制词用的(不论是在space的活动、科学技术,或指space的位置、环境),都称为“太空”,这与我们上面所建议的做法,有一部分互相一致。如太空站、太空法、太空舱、太空物理学、太空天文学等,两岸用语都可以一致起来。但书中把aerospace简称为“航太”,aerospace industry称为“航太工业”,aerospace engineer称为“航太工程师”,我个人以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太空”中的“太”,是一个程度副词,不宜把“太空”简称为“太”,就像“大脑”不能简称为“大”,“小麦”不能简称为“小”一样。三、尽管这样,在大气层外,在某些情况下,把space译为“空间”,也不能完全废弃。这是指:在太空中特殊位置,或特定状态下的space,当它在一个组合名词中,当作一个被限制的名词性词素使用时,仍应译为“空间”,如gravity-free space应译为“无重力空间”,field-free space译为“无场空间”,而不宜译为无重力太空、无场太空。四、我个人还有一个意见,将space(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译为“太空”,虽然是可以接受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太空”见于古今哲学和文学作品中,泛指无际的天空,不具有明确的科学含义。苏东坡在“喜雨亭记”中说道:“太空冥冥”,文中把太空喻为居于造物神之上的空冥之物,给人一种茫茫然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文学家的语言)。但它没有把大气层外的下限表达出来。space实际上就是outer space。因此,我建议也可以考虑用“外空”来代替“太空”。这样一来,概念就比较清楚了: air,aero-,指空中,大气层内;其飞行活动是航空; space,astro-,指外空,大气层外;其飞行活动是航天; aerospace,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指贯穿大气层内外的整个领域,其飞行活动是航空航天。这种选择是否可行,建议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梳理,研究了20世纪头30年灵学与催眠术在中国的伴生现象,描述了灵学机构将催眠术建制化的情况,梳理了灵学机构开展的催眠术活动和相应的推广活动,分析了灵学借用催眠术的原因,讨论了灵学机构利用催眠术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高度统一的体现,其本质是自由。19世纪中叶以来,工程和艺术活动在理念、方法上相互渗透并互为手段,促进了它们各自的发展;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大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显示了一种不同于艺术品的工程和技术产品自身的美。工程中的美是一种与实用功能相统一的美,它直接显示在材料、结构、工艺和功能中,并表现为人—机和谐和人工物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因素贯穿了工程活动中设计、建造、使用的每一环节,同时它也作为一种内在的尺度影响着一般的工程方法与原则。力图在实现完美功能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的更丰富的精神需求,已成为今天工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酶活力(enzyme activity)亦称酶活性,是酶性质的重要参数。在酶研究与应用实践中,常常需要测定酶活力,这就使酶活力单位(activity unit,简称U)的定义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版本的教科书中关于酶活力单位的定义均不够严密,容易引起歧义。譬如,在某权威《生物化学》教材(2002年出版,2004年印刷)中,对酶活力单位做了如下定义:“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对酶Katal单位(简称酶Kat单位)则这样定义:“在最适条件下,每秒钟能催化1摩尔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对酶国际单位(IU)也定义为:“在最适反应条件(温度25℃)下,每分钟内催化1微摩尔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根据上述定义,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推论:如果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越少,那么这种酶的催化能力就越强,换句话说,如果酶活力单位越少,那么酶活力反而越大。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所以出现这种谬误,是由于教材编写者误用了“所需”之类的字眼。笔者建议,在酶活力单位的定义中,应当剔除“所需”等词汇。合理的酶活力单位定义应当为: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这样即可避免歧义或误解(酶Katal单位与酶国际单位亦然)。此外,在诠释酶活力单位概念时,可以加上如下注解:在特定条件下,酶活力单位越多,酶(活性酶)量也就越多,酶的总活力也就越大;反之亦然。这样将有助于学习者对酶活力单位概念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活动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术语,还是称航天法与航天政策为好,而不是称空间法与空间政策。笔者从7个方面来论述。 1.中文“空间”和英文“space”的含义不完全等同 《牛津词典》对space的解释:1.that in which all objects exist and move(空间)。2.间隔,距离。3.面积,体积。4.空位。5.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5.
论休闲活动在弱势群体中的开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弱势群体开始不断受到社会关注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从教育培训、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去考虑如何帮助他们,而很少从他们日常的休闲活动中去考虑.所以,全社会都需要重新认识休闲活动、弱势群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休闲活动在弱势群体中的开展现状,进而就如何开展提出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活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循环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生态型的经济活动形式,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必须实现价值转换:技术效益型向技术生态型的范式转化;线性创新模式向环型创新模式转化;技术创新战略的生态性转向和提供新的创新政策工具。在技术创新循环模式中,存在着四个知识和信息循环:环境——生产,环境——中间试验,环境——R&D活动。环境——创新源。这是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外层大气中的爆发式磁能释放过程,产生剧烈增长的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和磁化等离子体抛射,对人类生存的近地空间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太阳活动峰期研究是涉及天文学、空间和地球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本文介绍和评述了我国第23太阳活动周的峰期研究,并着重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九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太阳活动及近地空间环境的观测和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后学院科学时代:知识活动的实现方式及规范体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走出神圣的学院殿堂,进入后学院科学时代。R&D成为主要的知识生产方式,除了知识转化和知识分享这两个基础性规范外,与R&D活动各个阶段相适应,后学院科学还存在一个规范层次体系:基础研究对应默顿规范和弱默顿规范,这是核心规范。应用研究对应价值性和伦理性规范,这是导向性规范。发展研究对应经济性、生态性和人文性规范,这是一组操作性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