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抽取广西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学生共360名作为被试,采用《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EIPQ)、《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以及《父母依恋量表》(IPPA)工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探索和投入存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和年级上的差异,并存在不同年级专业间和不同居住地专业间的差异;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大学生在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以及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和父母偏爱被试上差异显著。自我同一性意识投入和意识探索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和父母拒绝、否认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同一性人际投入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和父母拒绝、否认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同一性人际探索与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可以正向预测人际探索和人际投入;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意识探索和探索总分;父母依恋可以正向预测意识投入。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可以正向预测投入总分。  相似文献   

2.
Think/No-think(TNT)是研究动机性遗忘的实验范式,该范式的大量行为学研究都表明个体对记忆材料的提取抑制可导致随后该记忆内容的遗忘.采用TNT范式探究人际宽恕对消极记忆经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能被宽恕的情境中,‘No-think’条件比‘Think’与基线条件下表现出较明显的遗忘现象;而在不被宽恕的情境下,三条件间均无明显遗忘效应.可见,人际宽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消极记忆的提取.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大学生负性行为量表》对1 05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以考察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负性行为的现状及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总体状况较好,负性行为发生频次较少且程度轻微;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负性行为在总体上呈显著相关;心理适应性中的人际适应与学习适应因子对大学生负性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被试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负性行为总体情况乐观,心理适应性是负性行为的一个有效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唐文清、张进辅编制的《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与俞文钊编译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随机抽取的5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其中调剂生163名),探讨了调剂生专业适应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结果表明:调剂生的专业适应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整体状况良好,但有部分个体表现出适应不良或效能感水平较低;专业适应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专业适应性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2 (时间压力:高、低)×2 (成败反馈:成功、失败)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不同时间压力和成败反馈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成功反馈的情况下,高时间压力下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低时间压力下的自我效能感;在失败反馈下,低时间压力与高时间压力下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在高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成功反馈下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失败反馈下的自我效能感;在低时间压力下,成功与失败反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从而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为模拟真实的社会化场景,探究自我聚焦如何影响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与状态焦虑,采用演讲与自由观看任务, 105名被试在实验室中面对屏幕进行即兴演讲,同时自由观看提前录制的包含12位听众的录像,听众分别表现出正性、中性和负性的反馈。研究中操纵被试的自我聚焦(高自我聚焦条件或低自我聚焦条件),采用眼动仪测量被试在演讲中对正性、中性和负性反馈的注意,并使用生理仪测量皮肤电和心率。结果显示,自我聚焦在整体上减少了高、低社交焦虑组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高、低社交焦虑组的心率在高自我聚焦条件下均比低自我聚焦条件下快。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聚焦削弱了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刺激的注意加工。  相似文献   

7.
以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性别:男和女)×2(专业类型:文科和理科)被试间实验设计初步探讨了大学生两难推理加工的眼动特点。结果表明:(1)在公开选择的情况下,大学生面对两难情境时往往选择自己承担痛苦;(2)专业因素是与性别因素共同起作用的,而不同专业大学生在面临两难问题时理解深度不同;(3)对两难问题中关键词汇的加工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滨州学院二年级52名学生为被试,通过对大学生在健美操考试中表现出的两种自我妨碍类型的测量,揭示了大学生自我妨碍行为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区域被试对象自我和谐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SCCS)和大五人格量表对来自甘肃和内蒙古的265名被试进行测评分析。结果:自我和谐与人格特质有显著性相关;城乡、省区、文化水平和年龄层次与自我和谐、人格特质有显著相关;大五人格各因子对自我和谐各因子具有显著回归作用;适应性、社交性与利他性在自我和谐的高低分组上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省区、城乡被试与自我和谐、人格特质有显著差异。结论:个体的自我和谐程度与人格特质有显著相关,不同区域、城乡被试的自我和谐与人格特质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将被试得分、理想反应距离和被试得分异常原理相结合,并加入属性计分下的被试得分特性,开发了用于多级评分情境下属性计分曼哈顿距离法(SA-MD),在不同条件下验证了SA-MD的稳定性和适宜性.通过模拟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i)从逻辑推导出SA-MD用于多级评分情境下Q矩阵修正更合理;(ii)在多种条件中,SA-MD 均有较优的修正效果,适用范围更广,稳定性更高;(iii)当小样本测验进行Q矩阵修正时,使用SA-MD方法可获得更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学习动机量表(WM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为测量工具,选取280名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作为被试,测量师范大学学生的学习动机,探讨了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师范大学学生的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性别差异均不显著,但女生比男生更依赖他人评价;师范大学学生的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专业类别差异均不显著,但理工类学生挑战性高于文史类学生;被试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内生动机呈显著正相关,与外生动机无关,具体来看,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挑战性、热衷性,以及关注人际竞争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探讨游戏治疗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并通过游戏治疗来增进大学生社会交往及人际沟通能力。方法:通过张贴海报来招募志愿者,运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以及自编《主观自评量表》来筛选出被试,对被试实施团体游戏治疗。活动结束,用量表进行后测,并用统计软件进行检验,同时用自编《主观自评量表》请被试对效果进行反馈。结果:治疗后被试个人以及团体成员的人际关系现状明显改善,焦虑状况随之缓解。结论:游戏治疗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同特性驾驶员指路标志信息认知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供指路标志信息量合理配置的理论依据,设计了生理反馈试验,对不同特性驾驶员信息判读时的认知机理进行研究.首先获得驾驶员在标志信息判读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脑电信号;然后根据不同被试组在试验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差异判断出最不利被试组;最后根据试验中被试者的脑电信号的近似熵分布结合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利被试组与其他2组被试的认知差异机理.结果表明:男性新手驾驶员为标志信息搜索试验中最不利被试组,其不同频率的脑电波的近似熵表征与另外2组被试出现显著差异,在复杂任务中其高频脑电波近似熵值下降明显,反映出消极认知心理.根据不同被试者的脑电近似熵分布形态可以判断出4个地名为指路标志最佳信息量分界线.  相似文献   

14.
以内蒙古地区和江苏地区的蒙古族和汉族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蒙、汉族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取向、主观幸福感的特征和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蒙、汉族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取向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学生的社会取向自我高于蒙古族学生,蒙古族学生的个人取向自我高于汉族学生;蒙、汉族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取向与其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体育专业大学生应促进个体的自我取向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使自己的主观幸福感不断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5.
探讨沙盘游戏在大学生生命价值现研究中的应用.采取个别施测的方式,被试完成"生命"主题的沙盘作品后使用生命价值观量表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进行测试.对完整的定性和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①具有积极生命价值观和家庭亲密度高的大学生,多以"人物"和"植物"表现生命主题,②生命价值观消极和家庭亲密度低的大学生.多以"建筑"和"交通工具"表现生命主题;③家庭适应性低的大学生,多以"家具"和"动物"表现生命主题.沙盘游戏特征的研究以及各种象征意义的探索将对沙盘游戏在中国的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458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道德推脱是否通过内疚影响大学生的合作倾向,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移情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以后,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的合作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内疚在道德推脱与大学生的合作倾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移情调节了道德推脱通过内疚影响合作倾向问题的中介作用前半路径.  相似文献   

17.
胡志海  刘艳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2):55-57,76
为考察大学生是否存在"弱势心态",采用弱势心态问卷对被试进行评定,区分弱势心态和非弱势心态两组被试,依次比较两组被试,结果发现:首先,两组被试在问卷的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十分显著;其次,在两组被试构成方面,无干部经历者、农村学生、家庭月收入低者更易表现出明显的弱势心态。在分析比较二者差异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弱势心态的成因主要有:客观现实的压力,自身能力的不足,社会比较对象的选择偏差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2×2的混合实验设计,筛选60名实验被试,通过问卷法及实验法考察大学生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下的执行功能影响。结果 (1)不同情绪启动状态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在积极情绪启动状态下的执行功能得分显著高于消极启动状态的执行功能得分。(2)手机依赖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高手机依赖被试的执行功能得分与低于低手机依赖被试的执行功能得分差异不明显。结论不同的情绪启动状态对大学生执行功能能产生影响,而手机依赖程度对大学生执行功能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把幼儿教师职业视为在复杂情境下从事复杂问题解决的社会实践领域。该模式从培养目标、条件建设、课程维度、实施路径四方面做了思考,立足在不断变化的专业实践情境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构建拥有具备个人个性特点的专业实践品性,这种专业实践品性便实现了个人对专业知识的自我发展性建构,拥有了实践智慧表现方式的个人理论,从而获得专业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20.
在招聘情境下,独立施测的被试会表现出相貌刻板印象.为探讨这种相貌刻板印象在群体施测条件下是否存在,实验采用2(岗位性质)×3(相貌水平)的混合实验设计方法,以小组施测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发现,群体条件下招聘情境中,相貌吸引力高的应聘者更有优势,且不同岗位的相貌刻板印象的表现水平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