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延安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要形式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是延安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途径。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必须协调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结合延安地区实际情况对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永忠  范志彬 《河南科学》1995,13(4):349-354
研究了嵩山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根据地形、海拔高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将嵩山山地生态类型分为三个区段、13个生态类型区。根据植物的生态学、生态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抗逆性筛选出适合嵩山不同生态类型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优良植物和树种。并提出了嵩山森林公园不同生态类型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芳  龙启德 《贵州科学》2015,33(1):92-95
如何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必须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于一体,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概念和原因的基础上,讨述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方法,分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指出了今后有待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漯河市沙河湿地水岸现状的基础上,从建设美观安全水岸的角度,提出了综合性水岸保护与恢复方案.该方案包括岸线改造、植被种植、林地改造以及退耕还林等.所提出的方案对于漯河市沙河湿地的建设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安定  苏维词  彭熙 《贵州科学》2009,27(4):74-77,96
本文分析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干扰理论、尺度理论、边缘效应理论与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及重建的关系,其理论的应用能够指导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同样,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也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提供非常恰当的实验场。针对喀斯特退化景观提出一些恢复与重建模式以及今后重点研究方向。寓景观生态学思想于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是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样点调查、样方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对云南省姚安县洋派河小流域退化生态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后植被恢复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作为有恢复条件的退化生态系统,经过4 a人为参与的生态恢复,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人工补植林生态系统的立体垂直结构更加明显,物种多样性更丰富,生物量显著增加,生态系统更加成熟稳定,植被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湖滨生态带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湖滨带的基本概念入手,简述了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内涵、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几个重要理论,即恢复生态学理论、生态保育理论以及生态系统健康学理论。文中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所采用的最新的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及其使用效果,即:1)计算机模拟技术;2)生态工程技术;3)管理技术。文章最后对未来技术研究的方向和思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及恢复重建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生态类型,元谋干热河谷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典型代表。该区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1992年以来,我们对该区的生态环境退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复合生态模式、岩土性质与土壤水分、植被恢复、农(林)业节水技术试验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城市河道岸坡生态防护的工程结构组成形式和生态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结构应用形式和具体应用分类的论述,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岸坡防护目标组成体系的构成形式和工程应用结构的生态评价具体指标、生态评价原则,可为城市河道岸坡生态防护的结构设计和应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安太堡矿为例,论述了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优良植物的筛选、先锋植物在矿区的表现,通过适当栽培,可迅速恢复植被有效地改良土壤,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基于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修建的河流护岸工程只考虑工程的耐久性及施工的方便性而使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忽略了河流的生态功能,从而破坏了河流的各种生态过程,导致河流污染严重,生态作用越来越小.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开展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应采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市段河道护岸多使用混凝土等人工建筑材料,其结果导致河岸植物群落丧失,破坏了河岸连接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作用,其生态作用越来越小.因此恢复重建受损河岸生态系统,需要研究适于河岸生态环境、生态作用好的生态修复材料.以恢复重建城市段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为目的,研究了作为受损河岸生态修复材料--芦苇幼苗的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芦苇秆粗细对芦苇秆的发芽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选取芦苇秆时,尽可能选择休眠芽多的芦苇秆,并且选用细芦苇秆,以便于运输;散状、捆状条件下,芦苇秆的发芽有显著差异,捆状芦苇秆要比散状更易发芽,可培育出优良的芦苇幼苗,因此最好将数个芦苇秆捆成一束浸泡发芽.本研究得出的技术方法,可以减少对芦苇原生地的破坏,并且能够快速、大量繁殖芦苇幼苗,为成功开发植物相容型混凝土河岸生态修复材料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态河岸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河岸带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河岸带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岸带定义、河岸带功能、河岸带管理、河岸带宽度确定以及河岸带保护技术等方面.河岸带生态受到时空、水文、气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普通的研究方法不能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因此生态河岸带的研究应以现代数学、生态学、水力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实现生态河岸的统筹规划、优化设计、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14.
河岸带的边缘结构特征与边缘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岸带是一个典型的边缘区,根据河岸带纵向空间的镶嵌性、横向空间的过渡性、垂向空间的成层性以及时间分布的动态性等边缘结构特征,提出了河岸带边缘效应的概念.指出河岸带边缘效应是河岸带在结构、状态、行为和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独特性,这种边缘效具有过渡性、动态变化涨落、易超承载运行等特点,并具体表现为地理边缘效应、生态边缘效应、缓冲边缘效应以及社会边缘效应等.  相似文献   

15.
受损河岸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实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流经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的中小河流为对象,在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中纳入生态学原理,以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为核心,根据恢复生态学人为设计理论采用工程和植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初始河岸生态系统.并着重对其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动态、定量化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红树林研究进展   总被引:140,自引:6,他引:140  
综述了中国红树林研究简史,并以作者带领的厦门大学红树林科技研研究组40多年来,在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种类界定,物质流,能量流,分了生态学研究和经济利用及其在红树林引种育苗,生态恢复工程上的成果为主,并综合了部分相关教学科研单位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恢复生态学研究历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恢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历史性回顾和综合性述评,并对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石质困难地植被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质困难地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是我国现代化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手段。笔者总结了我国石质困难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指出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石质困难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制的土槽装置,室内模拟入渗氮素在不同坡度河岸带表土层中的运移过程.通过观测取样点在不同坡度条件下渗流水体出流时间以及水体中TN,NH4+-N浓度,探讨不同坡度河岸带土壤水分运移特性以及坡度对入渗河岸带表土层氮素截留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岸带坡度越小,入渗水流在表土层中的停留时间越长,河岸带表土层对氮素的截留效果越好,但土层深度不同,截留效果差别较大;坡度越大,河岸带表土层对氮素的截留效果越差,但土层深度不同,净化效果差别不大;坡度大小与NH4+-N,TN截留率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湖泊湿地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碳减排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的湖泊湿地退化等限制了其碳汇功能的发挥。笔者梳理了我国湖泊湿地的退化现状与成因,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环境污染对湖泊湿地碳汇功能的影响,总结了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及增汇途径:①通过水环境修复技术去除内源和外源污染物、提升湖泊湿地水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提高湿地植物和土壤碳储量;②生物修复可直接提高植物碳储量,进而通过植源碳的输入和微生物作用等过程提高土壤/沉积物碳储量。水文修复和生境修复技术可为生物修复营造有利的水位和生境条件。未来应强化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其碳库的协同关系及机理、水质特征对湖泊湿地碳演化规律的影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饱和度和碳汇计量核准系统的研究等,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