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组织内部个体知识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知识转移的概念及个体知识转移中的知识特征,在Szulanski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和Alice Lam的交流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组织内部个体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并分析了个体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规模与类型是孵化器建设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属性内容,而不同属性的孵化器,由于知识势能结构和组织间知识转移机制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知识绩效演化特征。为明确孵化器属性与知识绩效之间的关系,发掘出有利于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因素,在分析网络规模与异质性对知识转移模式影响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转移网络演化模型,并通过仿真方法模拟孵化器属性对知识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专业型孵化器知识转移效率前期相对较高,孵化后期低于综合型孵化器;规模较大的综合型孵化器内部知识创新总量较高,但孵化前期知识转移效率低于专业型孵化器;大而全的综合型孵化器相较于小而专的专业型孵化器在演化后期获得的知识量更多。  相似文献   

3.
基于Bayes决策理论,提出了一种可以改进蚁群算法搜索性能的有效方法;针对基本蚁群算法中存在的"停滞"现象,对蚂蚁个体的寻优过程采取了隔代强化的措施,使算法具备较强的发现新解的能力,再采用后验分析对蚁群算法中的转移概率进行调整,使得改进后的蚁群算法在随机搜索过程中呈现出自组织特性,蚂蚁个体利用各自的后验知识不断地强化那些能"经受考验"的可行解,从而有效地压缩了搜索空间,提高了搜索效率.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知道转移概率的先验分布,在解空间的全局寻优时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及应对策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竞争时代,知识资本正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但由于知识的特性,企业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增长所需的知识资本困难重重,知识联盟已成为企业持久成功的现实选择;而知识转移正是知识联盟的一个重要目标。以往对知识联盟的探讨往往着眼于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对于组织间尤其是知识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探讨较少。本文在对知识联盟及知识转移一般过程论述的基础上,对知识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做出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克服障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系统内以企业为中心的知识转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最重要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主体间知识转移的效率。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主体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合作、产生联系,从而在区域内部结成了以各个主体为结点的关系网络。关系网络各结点之间的关系链条是主体之间物资关系或非正式的交流。将区域创新系统主体间的关系链条主要概括为四种活动,即合作研发、知识产权转让、人才输出和咨询服务,进而结合SECI模型分析这四种活动如何实现知识在主体间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力资源视角对目前有关高校与私营企业之间知识转移渠道的学术研究成果予以述评,给出了文献分析的一般框架,明确了在面向高校-企业知识转移的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认识缺陷。分析表明:具有最高"关系强度"的知识转移渠道最受企业重视,而大多数知识转移渠道目前并未制度化和正规化。结论认为,在高校-企业的知识转移方面存在显著的管理挑战,这要求对个体参与知识转移的性质和程度有深入的了解。但是,现有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知识转移的结果而非过程,因此,未来研究需要重视对个人和组织层面知识转移过程的分析,从而为更优决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人力资源视角,对目前有关高校与私营企业之间知识转移渠道的学术研究成果予以述评,给出了文献分析的一般框架,明确了在面向高校-企业知识转移的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认识缺陷。分析表明:具有最高"关系强度"的知识转移渠道最受企业重视,而大多数知识转移渠道目前并未制度化和正规化。结论认为,在高校-企业的知识转移方面存在显著的管理挑战,这要求对个体参与知识转移的性质和程度有深入的了解。但是,现有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知识转移的结果而非过程,因此,未来研究需要重视对个人和组织层面知识转移过程的分析,从而为更优决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力资源视角对目前有关高校与私营企业之间知识转移渠道的学术研究成果予以述评,给出了文献分析的一般框架,明确了在面向高校一企业知识转移的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认识缺陷。分析表明:具有最高“关系强度”的知识转移渠道最受企业重视,而大多数知识转移渠道目前并未制度化和正规化。结论认为,在高校.企业的知识转移方面存在显著的管理挑战,这要求对个体参与知识转移的性质和程度有深入的了解。但是,现有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知识转移的结果而非过程,因此,未来研究需要重视对个人和组织层面知识转移过程的分析,从而为更优决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构建了隐性知识影响知识密集型组织绩效的跨层次模型,并以上海市八家医院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个体、组织的隐性知识均对相应层次的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隐性知识共享在组织隐性知识和组织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并正向跨层次调节个体隐性知识与个体绩效之间的关系;个体绩效的平均水平与组织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从充分挖掘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提升组织整体水平三方面总结了提高组织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网络爬虫方式获取新浪微博用户属性信息及微博内容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发现微博用户间的多种显式和隐式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半监督学习的用户兴趣匹配预测算法,参照仓室模型的传播个体状态划分方法,基于传播个体间的兴趣匹配度界定各状态之间的转移过程和转移概率,进而构建基于用户兴趣匹配的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社交网络中的舆情传播规律,重现网络舆情在社交网络中的真实传播过程链.  相似文献   

11.
理论推演出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转移、环境动荡性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间知识转移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动荡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市场动荡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动荡性和市场动荡性调节效应均不明显。深入探讨实证结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组织间网络研究已成为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对国内外种种关于组织间网络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着重阐明了组织间网络的运行机制,指出其主要包括市场与企业机制、关系与信任之网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企业组织间关系:结构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管理信息化和产品模块化的时代条件下,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企业网络空间中生存。如何摆脱激烈竞争,开拓新的价值空间已经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间关系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构建组织间关系,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和关系治理框架探究了企业组织间关系结构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组织间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可以划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3个过程;创新主体主要表现为个体、组织和组织间3个层面;组织间网络的创新则是该3个层面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5.
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问题相关研究的总结,提出并详细论述了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四种基本模式,并对知识转移模式的选择作了深入分析,最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综述和剖析了现有研究的知识传导过程及模式 ,分析了知识传导九个层面的路径 ,总结知识传导的规律 ,以提高知识的透明性、流动性和传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受隐性知识发送方、隐性知识接受方、隐性知识的固有属性和隐性知识转移背景环境四方面因素影响,为此归纳总结出15个关键影响因素,并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层次结构分析,找出深层影响因素,并提出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协同商务环境下基于案例推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提供一种整合企业内外资源进行企业运作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协同商务正是为了满足企业这样的要求而出现的新的管理理念,通过跨组织的知识共享和重用,在协同工作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商业机会,最终敏捷地制造和提供更加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基于案例推理(CBR)是一种重用历史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得到新问题解决方案的技术,把CBR技术应用于协同商务,提出基于案例的协同商务推理模型,并研究了协同商务条件下的案例协同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对知识发现中,概率统计方法与粗集理论方法在评价系统参数的重要性,分类隶属度与条件概率,输入条件与决策结果的依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提出了将概率统计方法和粗集理论相结合,由确定性粗集的近似空间扩展到了不确定性的概率粗集的近似空间,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识表达系统提供一个统计粗集模型。  相似文献   

20.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must know how to deal with uncertainty, manage environmental impact, effectively coordinate with suppliers, and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to support coordination. Applying cybernetic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i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IT suppor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six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 adoption is affected by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s related to the management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Coordination and IT application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