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春雨 《科技资讯》2013,(28):102-103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比较短缺,而这些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些化石能源会造成环境污染.开发可再生的现代能源,是我国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本文对于太阳能光佚发电和风力发电技术的运用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论述了各种形式的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郭剑峰 《科技潮》2005,(5):18-20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保证。人类对于能源利用源于传统的生物质,逐渐发展到木炭等能量密度较高的成型燃料,最后进入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化石能源时代。20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了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使可再生能源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年增长速度达到50%以上。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调整能源结构、减排温室气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2005年2月28日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从而为建立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本刊曾于2005年第2期刊登了题为《风力发电:应对能源挑战》的文章,对我国如何利用风力发电作了详尽的阐述。本期将就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作具体、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由中国科协常委会青年工作专门委员会主办的第13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将于2015年5月在广州召开。欢迎有意参会的高年级博士生以第一作者提交与年会专题相符或相近的论文。第13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包括4个专题。1)智能制造装备(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承办):智能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智能控制与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2)新能源(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承办):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技术。  相似文献   

4.
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之中风能最具潜力,风力发电以绝对优势成为我国再生新能源利用中最具开发条件和前景的发电方式。本文介绍了风力发电的优势,阐述了风力发电对电网运行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发展风力发电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贺玮 《科技资讯》2012,(33):122-122
现如今最成熟、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是风力发电。由于能源的快速发展趋势及国家在政策上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发电,我国风力发电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我国风力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也存在着难开发问题。比如适宜大规模开发风电的部分地区一般都在电网末端,因为此处电网网架结构比较简单薄弱,所以风电接入电网后,可能导致电网电能的质量降低、电网稳定性变差和继电保护遭到破坏等问题。因此本文对风力发电对电力系统损害和控制损害措施展开了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综述国内外近海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研究进展,指出现有以单一的近海可再生能源为对象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能源利用率低、装置可靠性差等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合近海风电、波浪能发电和潮流能发电,研究近海可再生能源综合发电的新思路。在综合发电系统的构建、系统建模以及含近海可再生能源综合发电场电网的网源协调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并讨论了具体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实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化,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政策,国内外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和电能储存的技术创新信息。  相似文献   

8.
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在稳步增加。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电时也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能源。但风力发电也存在很明显的问题,比如能量不稳定、噪声污染以及飞鸟冲撞等等。这些问题有办法解决吗?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当中,风能可以独占鳌头吗?  相似文献   

9.
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随着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得到快速的发展。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发电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太阳能和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持续利用等特点。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和高效。风光互补发电因为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互补发电技术的主流。本文简述了互补发电技术体系和互补发电技术,探讨了风光互补发电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CO2排放量与化石能源消费高度相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十三五"以及今后较长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中心任务,随着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将极大改变我国现有能源格局。虽然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创新性、基础性研究薄弱问题仍然突出。低成本、稳定性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总体方向,随着高效环保太阳能发电技术、先进风力发电技术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将持续提升,未来在整体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将大幅增强,推动形成清洁低碳的能源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于石油价格暴涨及其资源的有限性和大量消费能源导致对环境的压力,一些发达国家重新加强了对于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5种可再生能源技术达到商业化或接近商品化水平。这5种技术是:水电、光伏电池、风力发电、生物质转换技术和地热发电。这些技术的推广运用,与各国出台的政策支持分不开。  相似文献   

12.
重庆作为能源资源相对贫乏地区,能源开发利用和电源结构优化调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尤为突出。通过分析影响发电技术竞争力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发电技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现有的煤电、火电、天然气发电、核电、风电5种发电方式在重庆市的竞争力作出客观评价,为今后电源结构优化、电源扩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合肥科技》2007,(3):12-13
2007年3月28日,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组建的“合肥市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专家验收。该中心经过两年建设,建成了DSP应用研究室、光伏发电研究室和风力发电研究室,成为国内先进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化研究基地。中心采取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吸引一批专家教授到中心开展研发工作,采取多样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第18次双清论坛主要讨论的风能发电与光热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途径,提出一些见解。首先指出利用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一般特点;并论证了搞好可再生能源利用要着重学科交叉与发展储能技术。文中认为制约可再生能源实用的主要障碍是设备的单位有效功率造价太高,并对风能发电与光热发电分别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晋社民 《甘肃科技》2010,26(6):71-74
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选择。风能是可再生能源中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也是最具有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前景十分看好。重点描述了目前风力发电系统的结构形式和性能特点,并对世界风力发电的趋势进行了必要的阐述,同时针对我国大型风电机组的发展状况,指出了大规模发展风电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明确了我国风力发电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分布式发电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分布式发电的优势和推广应用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应用状况以及我国分布式发电的前景和发展目标,讨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多目标供能系统(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基于化石能源和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几种主要分布式发电技术及系统,包括往复式发动机,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高温集热发电,风力发电,多联产及蓄能等相关技术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建立和发展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多目标供能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庆市不同发电技术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重庆作为能源资源相对贫乏地区,能源开发利用和电源结构优化调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尤为突出.通过分析影响发电技术竞争力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发电技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现有的煤电、火电、天然气发电、核电、风电5种发电方式在重庆市的竞争力作出客观评价,为今后电源结构优化、电源扩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球上的常规能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发展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长期的能源战略,随之对风力发电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论述风力发电和四级变速风力发电的工作原理,指出四级变速风力发电的计算方法,证明四级变速风力发电技术是一项能源利用率较高、操作简单可靠的风力发电技术。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能源结构、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工业关注的一个热点。风能是依靠风力发电来获取能量的一种形式,与其他能源相比,风能是充沛和廉价的,风能是目前最有开发利用前景和技术最为成熟的一种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