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玉米穗腐病致病菌的组成与分布,在玉米成熟期从河南及周边5省36地市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204份,通过组织分离、病原纯化,共分离到698个分离物,经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发现镰孢菌是该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平均分离频率达到47.8%,为该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和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平均分离频率分别为22.5%和17.6%,为该地区玉米穗腐病的常见病原菌.另外,还分离到了少量的尖镰孢(F.oxy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以及木霉属(Trichoderm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cillum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等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镰孢茎腐病、镰孢穗腐病和小斑病是该区玉米生产上的3种重要病害,也是品种审定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的关键病害.为了明确玉米新品种对3种主要病害的抗性水平,为新品种审定、推广、引种及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作者于2021—2022年鉴定并评价了参加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和引种试验的405份玉米新品种对3种主要玉米重要病害的抗性.结果表明,对于玉米镰孢茎腐病,在2021年抗性鉴定试验202份品种中,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31.68%、9.90%、42.57%、6.44%和9.41%;2022年参试的203份品种中,5种抗性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60.10%、9.36%、15.76%、9.85%和4.93%,两年均以高抗和中抗类型为主.对于镰孢穗腐病,在2021年试验中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4.95%、66.83%、22.28%、4.95%和0.99%;而在2022年试验中,5种抗性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0、86.70%、11.82%、0.99%和0.49%,抗病类型两年均居主导地位.对于玉米小斑病,在2021年抗性鉴定试验中,高抗...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海南地区南繁基地玉米茎腐病的病原,从玉米发病组织中分离病原菌,并进行了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病原菌回接等试验,得到了2株对玉米有较强致病力的菌株,分别命名为JF02与JF04.随后通过PCR反应扩增了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JF02与JF04的16S rRNA序列,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序列相同,属同一病原菌,且为狄克氏菌.该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为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一种新的党参根腐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致病性和优势病原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并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nali)、三线镰孢菌(Fusarium tricinctum)和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其中尖孢镰孢菌为优势种。室内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4种镰孢菌均可引起党参根腐病害,其中尖孢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本研究为党参根腐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对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可直接侵入玉米的叶片,并于1周后表现出玉米圆斑病的典型症状.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等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炭色长孺孢(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明确引致四川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Maize Curvularia leaf spot)的病原菌种类和优势种,以便为病害的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对所获得的78个弯孢菌(Curvularia)菌株采用形态学分类法进行种类鉴定,结果鉴定出6个种或变种,其中属于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种类的菌株占种群的61.5%,新月弯孢菌是四川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主要致病菌种类.对属于其中3个种的4个弯孢菌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四川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Maize Curvularia leaf spot)病原菌的致病性分化情况,在四川省玉米弯孢菌种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种类或不同来源的27个弯孢菌菌株,在感病品种川单13和抗病品种Mo17进行致病性测定.把病斑大小和产孢量作为弯孢菌致病性鉴定与评价的标准,结果发现不同种类的弯孢菌或同一种类不同来源的菌株对玉米均有致病性,而且各菌株之间存在致病性的分化,可初步划分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采用Mg/NP-40及PEG预分离技术,在去除叶片高丰度表达蛋白主要是Rubisco的基础上,研究了鲁原92(高抗),78599-1(抗),E28(感)和黄早4(感)4个玉米自交系苗期叶片对玉米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强致病株系CX-3侵染应答反应差异蛋白质图谱.接种病菌后抗、感自交系蛋白质点总数均明显增加;抗性自交系表达丰度上调二倍的蛋白点数多于感病自交系.对可能与抗、感病性明显相关的8个差异蛋白点进行了质谱鉴定,发现玉米萌发素类似蛋白GLP和翻译起始因子elF-5A与玉米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陕北苹果常见真菌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分离法从陕北苹果的6种常见真菌病害的病组织中分离出了9种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病原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分别为苹果黑腐皮壳菌、壳囊孢菌、苹果干腐病菌;早期落叶病菌4种:分别有褐斑病由苹果盘二孢菌引起,斑点落叶病由苹果链格孢菌引起,灰斑病和圆斑病分别由梨叶点霉菌和孤生叶点霉菌所致。另外还有引起苹果果实病害的苹果轮纹病:梨生囊孢壳菌和苹果炭疽病:围小丛壳菌。  相似文献   

10.
从香石竹扦插茎腐苗上分离纯化了35株镰刀菌,优势菌为:串珠镰孢(F.moniliform Sheldon)11株,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 var.intermedium Neish&leggestt)9株,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8株,其次还有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vat.coeculeum(Sacc.)Booth)等7株,共6个种和变种;选用12株菌检测其致病性,其中11株菌的致病率高达88~100%;农药药效实验表明。大生的效果最好,0.1g/L即能完全抑制5株试验菌的生长;其次为甲霜灵-锰锌;根病必治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开远6根发病的甘蔗茎上分离到甘蔗黑腐病病原菌,鉴定了该病害的病原菌,以期为防治和控制该病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基于致病性测定,ITSI-5.8S-ITS2 rDNA序列的系统发病分析和形态学观察结果,甘蔗黑腐病是由多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adiposa(Butl.)Moreau)引起的,该病菌导致甘蔗黑腐病在中国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昌黎旱黄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和针刺法对其病原物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旱黄瓜茎基腐病原菌种类后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黄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该病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6.0,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NH4NO3,致死温度为69℃,10 min;大型分生孢子生长最适温度为25℃,小型分生孢子生长最适温度为30℃;两种孢子生长的最适pH,碳源,氮源均为5.0,蔗糖,NH4NO3。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秸秆直接还田后腐解效率低,易造成病原菌积累。为促进秸秆原位腐解,降低病原菌积累,采用低温培养结合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活性筛选,获得一株低温降解秸秆的木霉菌株C47-3;该菌在秸秆液体培养基中于15℃条件下培养15 d时,对秸秆的降解率为22.28%;该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近深绿木霉Trichoderma paratroviride;木霉菌株C47-3及其挥发性物质对供试的葡萄座腔菌、禾谷丝核菌、灰葡萄孢等8种病原菌均具有抑制效果,对假禾谷镰孢菌的抑制率可达60%以上。筛选得到的木霉菌株C47-3在提高低温条件下秸秆腐解效率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生防潜能,为我国北方冬季玉米秸秆还田后高效利用及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龙爪槐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菌。【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龙爪槐枝干溃疡病病枝获得疑似病原菌,并通过野外致病性测定该病原菌,结合该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rDNA-ITS和EF-α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结果】完成了F6菌株致病性分析的科赫法则实验,证实了其致病性; 鉴定该菌为腐皮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solani species complex(FSSC)]。【结论】腐皮镰孢菌复合种(FSSC)为引起龙爪槐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平菇黄腐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主要是对平菇黄腐病病原菌进行研究。从感染黄腐病的平菇幼菇子实体中分离得到2种具平板生长优势的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编号为G1和G2),通过对平菇子实体回接感染实验,发现细菌G1感染的平菇子实体病灶与自然感染的黄腐病状况一致,因此认为该菌就是导致平菇黄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经采用传统的生理生化实验与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分析鉴定,确定该菌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相似文献   

16.
周秀华  崔磊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0):69-70,74
对螺卷毛壳(Chaetomium cochliodes)与樟子松枯梢病原菌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进行对峙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螺卷毛壳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56h对病原菌的相对抑制效果最高值达到6.16,可以作为樟子松枯梢病生物防治菌种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17.
马占相思苗木茎腐病的调查和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1年4~7月,对广西高峰林场总场中心苗圃和银岭分场新造林地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苗木茎腐病进行调查和病原鉴定。结果发现,茎腐病对1年生以内的马占相思扦插苗危害严重,3月份开始发病,4~6月份为盛发期,新造林地,炼苗苗床,扦插苗床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2.1%、18.3%、72.6%,平均病死率分别为10.5%、16.2%、53.5%,苗木幼嫩、有伤口、培养基质带菌,温暖潮湿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曼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和尖镰孢霉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iecht),2种菌的致病力均很强。  相似文献   

18.
甘肃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肃省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到8种病原真菌,引起6种贮藏期真菌病害,分别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m infestans)引起马铃薯晚疫病,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马铃薯早疫病,茄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引起马铃薯黑痣病,具柄细基束梗孢(Cephalotrichum stemonitis)引起马铃薯褐腐病,Verticillium tricopsis引起马铃薯萎蔫病,Fusarium solani和F.sambucinum引起马铃薯于腐病.马铃薯为V.tricopsis的新寄主,具柄细基束梗孢(C.stemonitis)引起马铃薯褐腐病、F.sambucinum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在我国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防治枇杷花腐病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枇杷花腐病2种病原菌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eriobotrifoli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30%苯醚甲·丙环唑乳油、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6%嘧胺·乙霉威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5种杀菌剂对2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对2种病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余药剂抑制作用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0.
从引起棉花红腐病的病原真菌——串珠镰孢菌(Fusariummoniliforme)的菌丝中制备了细胞壁水解产物,测定了其对棉花叶片和棉花组培细胞的β-1,3-葡聚糖酶的诱导能力.结果表明,串珠镰孢菌菌丝细胞壁水解产物可以诱导棉花细胞的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增加.诱导过程需要钙离子.用水杨酸预先作用棉花组培细胞可以提高细胞对病原菌菌丝细胞壁水解产物的诱导敏感性,使β-1,3-葡聚糖酶和另一类与植物抗病反应有关的酶(过氧化物酶)达到最大活性的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