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奎因的理论评价学说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这首先是因为,他批判了早期逻辑经验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论点,并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逻辑主义的理论评价发起了最初的攻击。同时也因为,他的理论评价学说包含许多新奇的  相似文献   

2.
理论评价作为对科学的哲学分析,实质上是对理论的功能进行的一种探讨。这种探讨在当代主要涉及两门学科,一门是科学哲学对科学认识功能的分析,另一门是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社会功能的反思。在理论评价问题上,这两门学科分别从科学的真理观和科学的价值观两方面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对促进科学进步和社会进步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本文试图提出理论评价的原则;建立评价的两个标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并阐明两种评价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技术理论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理论已由经验走向理论。这使其评价标准也由简单变得复杂了。本文试图探讨现代技术理论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技术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整体性的评价方法。这是由技术自身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以及技术发展规律决定的。技术理论评价的探讨,不仅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也启示人们思考: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关系,科学哲学是否应从当前技术革命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借鉴和吸取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卡尔纳普(1891—1970)是当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逻辑句法学、逻辑语义学、归纳逻辑、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等领域。其中,内涵逻辑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的发展无不展示出他的巨大影响。作为卓越的逻辑学家,卡尔纳普深知纯粹形式的观点对逻辑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作为目光远大的哲学家,他同样深知纯粹形式的逻辑观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卡尔纳普来说,逻辑的重要性在于它对非逻辑知识的作用。卡尔纳普对逻辑应用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他对科学方法论基础问题的重视。他的研究特色在于从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着手。语言意义问题,尤其是科学语言的意义问题的研究始终贯串在他的学术研究生涯中。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寻求科学理论语言意义标准的适当表述。同早期仅仅包含基本思想的概括口号:“语言的意义在于可检验性”相比,他的表述更多地考虑到了科学理论本身的特征。这显示了卡尔纳普兼顾到了两个方面·既充分体现基本思想,又尽可能精确地刻划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的努力。在以下几节中,我们来观察这种努力是否奏效。  相似文献   

5.
逻辑主义的理论评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之为“正统派”的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在科学理论评价上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评价标准,如逻辑经验主义的“应该追求证认程度高的理论”、证伪主义的“应当追求证伪度高的理论”。但是,他们的理论评价观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得出了相近的结论:(1)严格区别发现范围和证明范围,主张科学哲学的中心任务是如何评价作为发现产物的科学理论;(2)经验证据在理论评价中占重要地位;(3)评价标准是普遍有效的,不随历史、不随理论变化而变化并且可以形式化。  相似文献   

6.
第四次全国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在北京举行,主要讨论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现摘发若干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第四次全国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在北京举行,主要讨论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现摘发若干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伽利略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来说,他的独特意义在于,几乎每一个科学哲学学派都从他那里找到根据。本文表明了这种奇特的现象。这对于我们深入和全面了解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无疑提供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笛卡尔的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我思故我在"是其哲学的第一原则;他的理性主义认识论、重视数学方法的应用,对近代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笛卡尔的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我思故我在"是其哲学的第一原则;他的理性主义认识论、重视数学方法的应用,对近代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罗伯特·S·科恩是当代美国的著名科学哲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由他领衔主编的《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丛书》从1963年出版第1卷开始,到现在已满70卷。这套书大体上代表了当今世界科学哲学的主要潮流。其中1980年出版的《科学发现:案例研究》和《科学发现、逻辑与合理性》姊妹卷曾被誉为十九世纪惠威尔的《归纳科学历史》和《归纳科学哲学》在二十世纪的再现。科恩教授是美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整个科学的学者之一。他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广泛分析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科学的作用,特别是语言和逻辑思维的作用。由此他高度评价了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这个方面的贡献,并给予皮尔斯、马赫、赖欣巴赫、杜威、纽拉特等思想家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以资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恩在1964年国际科技大会所作题为《科学和伦理学》的影响广泛的演说中,曾系统阐述过科学理性同人类自由的内在联系。本文继续了对同一主题的分析,即科学作为人类有目的的、自觉的生活方式,不能不受到政治和哲学的作用,从而也不能不服从于某种超越于科学之上的对人类自由和社会民主的追求。科恩的这些探索,不失为现时代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译自《纪念伊姆雷·拉卡托斯论文集》(《波士顿科学哲学丛书》第39卷,1976年)第79~86页。原文是作者在第五届国际“科学和社会”大会(1973)上的演说的浓缩。罗伯特·科恩教授目前正在我国访问讲学,他的观点引起了我国听众的广泛兴趣。仅以此文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科学哲学对包括社会和历史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所有科学类型进行哲学讨论。事实上,各种科学哲学本身已对广义应用“科学”这个词作了论证,尤其是狭义的英美的“分析”科学哲学。这主要是由于对诸如科学史、语言对科学训练的意义、理论构建、范式的学科交叉特征、因果解释和理性反思的讨论。科学解释模式和临床经验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心理学)和某些应用于历史人文科学的方法的  相似文献   

13.
王袁媛 《科学之友》2010,(4):115-116
笛卡尔的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我思故我在”是其哲学的第一原则;他的理性主义认识论、重视数学方法的应用,对近代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志明 《大自然探索》1992,11(3):112-120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不仅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历史政治哲学家。他的以“证伪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为基础的历史、政治哲学,批判了“历史决定论”,抨击了“整体主义”的社会变革方法,倡导“渐进社会工程”和“开放社会”。作者认为,波普尔将其科学哲学中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应用于社会领域是不合理的,而以此建立的历史、政治哲学是不科学的。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波普尔的历史、政治哲学体系,评析了他的历史观和社会政治观。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S·库恩是当今世界知名的学者,他因其科学哲学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而名满天下。其实,库恩是从物理学转向科学史,并进而转向科学哲学的。由于他明确提出并详尽阐述了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因此也有人把他列为与默顿传统无关的三位科学社会学代氧人物之一(其他两位是普赖斯和本·戴维)。正因为库恩的研究横跨了较为广阔的领域,具有多角度的视野,因而他对科学史论也有比较深刻的洞见,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科学史观。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6.
正科学哲学家在探讨科学发展和科学进步问题时提出了"范式"、"科学研究纲领"、"研究传统"等概念。他们就此所作的说明,为理解和把握科学思维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科学思维方式从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上,概括了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扩展了其哲学和文化意义。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提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范式"概念,推动科学哲学开始注重研究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和社会心理因素。此前,科学哲学只注重抽象的形式分析,很少研究科学理论的发生和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认识主体、科学活动的主观方面、科学研究的过程等等,都被排除在研究主题之外。此后,科学哲学改变了  相似文献   

17.
马诺·邦格(Mario Bunge)是当代西方一位很有影响的哲学家,于1919年生于阿根廷的布谊诺斯艾利斯,后入加拿大籍,现任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哲学教授。阿伽西和科恩说:“邦格主张精确哲学、古典自由的社会哲学,以及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他勇敢地甚至是无情地抨击主观主义、心灵主义、唯心主义以及实证论、机械论和辩证法。”邦格明确宣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并冠以“科学的”的旗号,引人注目。另一方面,他又公开宣称反对辩证法。他把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史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1.以希腊和印度的原子主义为中心的古代唯物主义;2.十七世纪的唯物主义;3.十八世纪唯物主义;4.十九世纪中叶主要在德国和英国兴起的“科学的”同时哲学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5.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6.当代学究式唯物主义。邦格认为,以上唯物主义对哲学中的关键问题均不能给出正确或精确的答案,特别是难以解决以后科学中出现的哲学问题。为了“拯救唯物主义”,邦格把他“科学的唯物主义”作为必要阶段提出来。他说,他的“新本体论之所以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科学哲学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时代。一方面,由于弦论或多重宇宙等理论远远超出我们目前的检验手段,一些研究这些理论的科学家不得不对无法依赖传统假设检验的研究进行哲学辩护。另一方面,以费曼和霍金为代表的一些物理学家却不屑于科学哲学的价值。米歇尔·马西米(Michelle Massimi)温和而坚定地  相似文献   

19.
恩斯特迈尔是本世纪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长期以来他一直倡导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哲学,本文综合探讨了迈尔新哲学的基本原则及其新哲学的基本框架:(1)物理科学不是科学的标准范式;(2)历史叙述比定律解释更重要;(3)解释和预言在生物学中是不对称的;(4)科学进步的主要象征是概念的提出和改进;(5)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及目的论解释的合理性;(6)新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保尔·费耶本德,是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领域中反逻辑实证主义的革命中的健将之一。他的观点大体上属于鲍波尔的批判主义,但也是这个学派的叛逆。在科学发展观方面他比较接近于库恩的科学革命概念,但也有不同,某些方面更为极端,往往以更为彰明昭著的非理性主义而著称。下面的文章原是他同库恩的论争之作,却也简要地叙述了他自己的科学发平模式。在他看来,科学有一定“韧性”,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总要遵守一种理论,而置大量反证于不顾。在这一点上,他反对鲍波尔关于理论忌是不断出到反驳的观点。另一方面,有“韧性”即容许对现行理论进行调整,改变形式,这就不可避免出现“增生”,使不同理论同时并存。在这一点上他又反对库恩的规范绝对统治,否认常规科学时期的存在。他认为科学的韧性和增生是相互作用的,因而,科学家既要敢于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要勇于修正自己的意见,容忍不同理论。因此,科学的常规和革命也不是科学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而只是两种不同因素。费耶本德认为,这也就是科学的经验成分和哲学成分。前者是大量的,因而常常被看成是科学的全部内容,而忽略了后者在科学革命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按照这位哲学家的意见,科学进化前景应是这两种不同因素的辩证的综合。但是,这个粗略的轮廓中却隐含了另外一些问题:科学为什幺有韧性?因为理论根本不可能由事实来检验;为什么会增生?也仅仅是因为“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因而科学理论不可能具有任何真理性,也没有任何理性基础。归根到底,科学的发展也谈不上什么逻辑模式。此文原题是《对专家们的安慰》。这里主要摘自此文前半部分。标题都是编者所加。后半部分讨论“理性在科学中的作用”,对上述在前半部分中隐含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这一部分当分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