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冈优501五年的16个试点的主要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分析表明,有效与产量、着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尤其与着粒数、实粒数高度负上相关,穗数与粒数矛盾突出,粒数、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适当控制群体,促进个体发育,有利于发挥穗重型品种多花多实的产量潜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少竞争和竞争环境下小麦个体表现和群体表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考察的40个性状都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性状的稳定性不同。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得到一些对群体产量作用较大的性状,他们大多又是稳定或较稳定性状,可做为早代产量选择的主要指标。这些对群体产量作用较大的性状分别属于生育期(A)、生理(B)、产量(C)和形态(D)性状群,低密度下这四个性状群与中、高密度群体产量的典范相关系数大小顺序都是B>D>A>C,生理性状群与群体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稀植下所有农艺性状对密植群体产量逐步回归分析的最终入选性状是每穗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再次证明:高产育种在保证适宜亩穗数的前提下,主攻每穗粒重的方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引言冬小麦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的株数及单株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单位面积内株数是决定麦田群体结构的基本因素,单株生产力则是个体生长发育的最后结果。几年来丰产经验证明,增株、增穗、大穗、重粒是争取高额丰产的主攻目标(1)。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Ⅱ优多系1号(600~700)kg/667m2资料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表明667m2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分别在平均水平下各自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每稳总粒数>667m2有效穗>结实率,从而认为,在(600~700)kg/667m2水平条件下,Ⅱ优多系1号产量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最适的总粒数,同时,因三者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制约关系,应以足苗、攻粒、增穗、提高结实率为高力对策,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群体的协调发展,进而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5.
大穗大粒小麦品种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7个大穗大粒小麦品种(系)的田间小区控制性试验,分析了小麦穗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大穗大粒型品种的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进一步提高大穗大粒品种的个体和群体产量,宜走提高穗粒数的路子。在保持一定的粒重水平的基础,选育多小穗品种,采用适宜大穗大粒品种生长发育的栽培技术,以增加每穗小穗数,特别是增加结实小穗数,减少退化小穗数。  相似文献   

6.
产量由穗数、粒数与粒重三因素构成,而其中穗数是指有效穗,即由基本苗与早生分蘖穗共同组成,在产量构成中起主导作用。实践证明:苗穗过多,个体生长弱,容易倒伏,不利高产稳产;反之,苗穗不足也不利于高产稳产。因此,只有个体发育与群体结构协调,才能夺得高产。为了寻找合理的苗穗结构,现将1988~1995年以来我县开展三级办中心方中亩产达350kg(幅度320~380kg)的攻关田与试验田材料汇总分述如下,从中找出苗穗协调发展的动态指标,以帮助指导大田生产实践并夺取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7.
西昌地区玉米杂交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0个玉米杂交种的株高、百粒重、穗行数等12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穗重、行粒数、穗粗、百粒重、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3、0.70197、0.70007、0.65396、0.52793;而穗重与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长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穗重>穗长>行粒数>穗轴粗>穗行数>穗位高>百粒重>穗粗>穗位叶宽。因此,在西昌地区玉米育种工作中,增大穗长和行粒数,提高穗位高和穗位叶宽,并注重其他性状的选择,是获得玉米高产的科学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8.
前言在小麦生产中,穗粒数是产量的构成因素之一,研究提高穗粒数的途径对增产有着重要的意义。穗粒数的增减与小花的分化和退化的关系密切。每穗所形成的小花总数大大超过开花数,然而,大部分小花于开花前退化;开花后又有部分小花不实而继续退化,可见增加穗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增产途径,在潭香稻谷专业合作社对甬优2640和佳辐占两品种的双季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甬优2640矮秆抗倒,穗大粒密,双季产量分别为(10 598±1 433)和(10 126±1 527)kg/hm2;佳辐占熟期短,适应闽北安全生长期短的气候生态,双季产量分别为(7 006±1 399)和(6 443±1 357)kg/hm2.再生稻产量由单位面积(m2)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4个因素构成.2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变异小,与产量无显著相关性;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变异大,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由此二者组成的单位面积总粒数的变异更大,与产量的相关性更高,对增产的贡献率0.97,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单位面积总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头季与单位面积穗数的相关度更高,再生季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的相关度差距不大.因此,提高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产量主攻方向是扩增单位面积总粒数,而扩增单位面积总粒数必先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其中头季侧重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再生季兼顾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0.
墨962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热带玉米群体墨962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墨962群体遗传基础较遗传变异丰富,抗病、抗逆性强,丰产性突出.在进行群体籽粒产量改良时,百粒重的选择意义不大,而穗粗不受其他性状选择的干扰.在墨962群体的利用方面,应注重低穗位、长穗、高出籽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青稞生产中正在推广使用的7个良种的4个产量构成性状间及其与样段产量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戏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样段产量与样段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负相关,样段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样段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样段穗数对样段产量的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提出了从选育紧凑株型品种入手,创造高穗数群体,兼顾穗粒数,是川西北高原青稞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庞大的“第三代诗人”创作群体,一方面脱胎于朦胧诗,另一方面与朦胧诗在诗歌观念和诗歌写作体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文体特征上形成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创作向度,其探索或以玄奥滞重的诗体陷入对形式的迷狂,或以其种种试验显示出对诗歌语言进行探险的活力,他们对自我的调整与发展孕育着当代汉语诗歌的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正> 许多基于 C/S 技术构架,并以 SQLSERVER 做为后台数据库的软件,在安装完成后经常出现客户端软件登录不上服务器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然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部分就是网络互联。目前有关服务端的网络文献偏重于安装问题,客户端主要讲开发问题,而适用于包括两方面内容的数据库系统管理文献少。服务器端的网络连接  相似文献   

14.
高肥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表明,在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低密度九体小麦的籽粒灌浆速率,穗粒数,千粒重较高密度群体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其产量比后者高10%-30%。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理想的情形是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然而现实中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及有限的社会资源、不同的社会需求层次、教师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等,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对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产生的原因,现实矛盾和矛盾的历史给予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种植密度对中麦30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450,600和750万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中麦30总茎数动态、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和蛋白质质量分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600万株·hm-2种植密度的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种植密度,但不同种植密度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变化,说明种植密度主要通过影响单位面积穗数而影响籽粒产量。3个种植密度下,中麦30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对籽粒氮素积累贡献率及籽粒蛋白质量分数以600万株·hm-2种植密度的最大。3个种植密度相比较,中麦30在冀东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00万株·hm-2,在该密度下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能实现高产目标,并通过促进氮素的积累和转运实现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的优质目标。  相似文献   

17.
对15个葡萄品种及其产量构成因数与丰产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数中平均穗重、结果枝数量、穗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而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他因子的作用较小.因此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就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提高了产量会引起品质的下降,产量的提高应有一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在旱地地膜覆盖栽培环境下,对冬小麦新育成品种的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旱地地膜覆盖小麦生态型是重穗型;产量三因素中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是穗粒数>千粒重>穗数。提出了培育地膜覆盖小麦种质的育种目标是稳定的成穗率,多粒数,高粒重,具备根穗比值大,叶片功能期长,抗逆适应性强等性状。地膜覆盖栽培配套品种的最佳产量结构模式是穗数360~405万·hm-2,穗粒数45~50粒,千粒重40~45g。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中国玉米高产田(≧15000kg/hm2)的典型特征、内在规律,提出产量突破的途径与关键技术,并进行高产验证。结果表明,35°N~44°N可作为中国玉米高产带。收获穗数是产量构成因素中影响和决定产量的首要因素,按80%置信限计算,在目前生产水平下,产量实现15000kg/hm2的理想结构模式为:种植密度70755~101250株/hm2,穗数7.01×104~10.09×104穗/hm2,穗粒数453~642粒,千粒重323.0~414.9g,单穗粒重162.5~236.2g;高产田单株生产力以穗粒重200g左右的中穗型为主。选择耐密植、中晚熟品种,增密种植,保障水肥供应,精细管理,适时晚收,创建一个高质量群体,增加花后物质生产量和转移率,充分挖掘当地光热资源是当前中国玉米高产突破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的产量随着播种期的延迟而递减,适期晚播减产幅度不大,播种过晚产量明显下降。早、中播小麦冬前分蘖比例大,单株成穗多;晚播麦春季分蘖为主,分蘖成穗少。适期晚播主要使幼穗伸长、单棱和二棱三个分化期落后于早播。播期(除土里捂)对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似乎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