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民办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民办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相对滞后于公立的高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用性、课程内容层次性和系统性原则,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现状,建设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影响民办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主要有四个因素:学生需求、教学团队、相关政策和教学设施.  相似文献   

2.
适应与发展被视为人生发展的两个课题.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更多开设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内容.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三级课程体制补充完善均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此进行研究,发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理念、理解偏差等问题,影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研究认为,通过加强多元主体理念认知、科学系统界定目标、目标引领内容选择、规范合理课程结构、评价模式层析系统等策略进行课程开发研究,可提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效果,充分发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校本课程三元工具论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阐释了卡蒲毛南族"斗地牯牛"在新时代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缘由和价值,论证了其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斗地牯牛"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斗地牯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耐力以及柔韧、力量、灵敏、协调、平衡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对改善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一定作用,适合在中学开展.建议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独特性和科学性.将毛南族"斗地牯牛"纳入校本课程开发,对抢救、保护和传承卡蒲毛南族"斗地牯牛"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其进校园,实现它与学校教育共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建祥 《科技信息》2012,(34):I0161-I016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完全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体育与健康课程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繁重学习压力下,自主地进行体育学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学推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为我国中小学推行体育校本课程提供了前提条件.文章以此为逻辑起点,在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结论是在我国中小学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其充分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乔新民 《科技信息》2010,(12):I0262-I0262
在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技,更需要育心,尤其是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即通过体育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学习能力,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素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三级课程"所赋予自己的权力和义务,要有效地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转换自己的角色,这就要求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素质发展的作用、当前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等方面作些分析,探讨在实践中采取有关策略来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素质,以便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内外部环境和特定学生群体的基础上编制、实施的课程,它突出本校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体现教师体育学习的主导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课程设置时应把握相应的原则,在实施时应符合校本课程实施的要求,并在实施时采取有关方略,使得课程能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与安排现状人手,探究了高校公共选修课对大学生综合索质的影响,归纳出影响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二三方面因素,提出高校公共选修课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文理兼通”,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因素,从而探悉学校体育在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江西省井冈山学院体育专业学生207人(男生108人,女生27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良好生活习性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P<0.05);学习状况良好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P<0.05);在交际方面,男生恋爱比例高于女生(P<0.05);在家庭因素方面,女生中来自农村的比例高于男生(P<0.05);总之,女生在校适应状况好于男生(P<0.05).结论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习性、学习、交际、家庭因素、性格与处世态度等方面不仅存在诸多性别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也可能是导致男女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因素,从而探悉学校体育在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江西省井冈山学院体育专业学生207人(男生108人,女生27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良好生活习性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P<0.05);学习状况良好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P<0.05);在交际方面,男生恋爱比例高于女生(P<0.05);在家庭因素方面,女生中来自农村的比例高于男生(P<0.05);总之,女生在校适应状况好于男生(P<0.05).结论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习性、学习、交际、家庭因素、性格与处世态度等方面不仅存在诸多性别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也可能是导致男女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健康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适应性是体现现代人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康体育观不是单维的“增强体质观”,而是包活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和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多维健康体育观.现实生活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而参与体育活动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规范意识、合作、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和挫折承受力等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及分析法,借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建议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背景下,各个高校应该“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地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体操普修课教学是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针对目前一些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重体轻育”的倾向,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操教学的思想、原理和方式进行分析,提出加强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的认识,体育专业的体操教育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个性和生物-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完整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受社会环境、学习压力、择业压力以及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出现学习障碍、交往障碍、环境不适、失落抑郁、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出现了酗酒、吸烟、上网等成瘾行为.利用体育教育的基本原理,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进行教学改革,拓展体育的功能.以治疗和调适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严军锋 《科技信息》2010,(3):I0123-I0123
研究采用自鳊的大学生体育学习适应问卷,对杭州三所民办高校的279名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因紊分析,探求影响“三本”学生体育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体育学习适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影响“三本”学生体育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人际适应性、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杨燕  夏婷婷 《科技信息》2012,(20):321-32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培养和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体育教学从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影响的深层机制又是什么,本研究正是从体育特有的教育功能出发,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在理论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新的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校本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提高学习兴趣,与有效教学一脉相承,对促进学生学科素质提高具有帮助;同时,校本课程的研发有助于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体育教学中,用非“言语”暗示的方式,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迅速明显的影响,实现对个别学生或整体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