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印度历史上长期存在种姓制度,几千年来不仅各民族的融合几乎成为不可能,而且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向前发展。对此,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种姓制度则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的基本障碍。“印度独立以后,虽然宪法规定不允许种姓歧视,但由于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全国的付种姓仍有近三千种,不可接触的“贱民”还有近一亿人。种姓歧视现象仍为严重。印度种姓危害主要表现在法津、宗教、婚姻和职业上的不平等。由于这些不平等的长期存在,致使印度人民处于互相隔绝,互不团结的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2.
印度教以独特的种姓制度为依托,将宗教等级观念泛化到社会生活中,将世俗的社会生活宗教化。从根本上说,种姓制度是一种根植于印度教洁净观念的价值体系。中国凉山彝族等级制度则以血亲认同为标准,以家支现念和家支组织为依托,将社会关系亲缘化,把等级观念渗入到社会生活中。严格的等级内婚是两种制度共有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印度在1947年独立后废除了绵延几千年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世界文明史上奇特的社会等级制,严厉而复杂,覆盖和渗透了印度社会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诸方面的相互关系,至今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据专家考证,早在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统治时代就不许稚利安人与当地的达罗毗荼人通婚,以保持血统纯洁,这就是最初的印度种姓制度。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种姓制度就已定型。当时的社会分成四  相似文献   

4.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这是今天印度社会最鲜明的趋向。当你漫步在許多大城市的街头,你就会立即发現那些衣衫襤褸、匍匐在地的賤民和出身高貴、驕横跋扈的豪門形成强烈的对照。在那里,不仅阶级压迫異常沉重,而且也殘存着壁垒森严的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又称作等级制度。它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产物。这种制度主要盛行在印度教徒中。据說,印度最初有四个种姓:(二)婆罗門(僧侶)、(二)刹帝利(貴族、武士)、(三)吠舍(商  相似文献   

5.
正在印度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许多动物都是神,例如牛、猴子和老鼠等,备受呵护与尊崇。老鼠在庙里喝牛奶,贱民饿死冻死无人可怜。今年7月27日印度北方邦迈恩布里发生了一起由15卢比(约合1.5元人民币)引发的血案。一名商店老板向一对夫妇索要这15卢比的欠款不成,气头上抄起一把斧头将这对夫妇砍死。死者二人同属"达利特",即"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处于最底层。惨案发生后,当地"达利特"种姓群体涌上街头举行抗议。在印度社会里,因为种姓制度带来的流血冲突不断,成为印度的一道伤疤。仅在今年,印度就发生了几起严重冲突。2月,印度哈里亚纳邦一个名为"贾特"的高等种姓群体要求政府出台更多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6.
印度妇女一直深受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虽然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强行打破了印度的自然进程,使大量的农村妇女进入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妇女的状况,但深厚的宗教情结使得已经神圣化了的种姓制度依然支配着人们的心灵。在当时印度人心里。种姓制度是一座很难推倒的心狱。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很多印度妇女真正走出家庭.进入多种职业领域,经济、政治地位有所改善,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印度妇女地位,应该从文化上淡化宗教意识,使妇女真正自觉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7.
名词浅释     
贱民贱民即印度的不可接触者(Un-touchables),是印度四大等级以外的种姓。他们被称为“被剥夺了种姓的”(Outcaste)或“外来的种姓”(Exterior Caste)。甘地在三十年代把他们称为“哈里真”(Harijan),意即“上帝之子”。英国殖民当局在“一九三五年印度政府法”中,把印度的贱民称为“表列种姓”(Scheduled Castes)。印度独立后沿用这个名称,在宪法中对表列种姓在人身安全、选举、就业和教育等方面作了许多保护性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未落后种姓落后种姓(BackwardCastes)是指印度农村中属于首陀罗的低等种姓。这些种姓大多从事农业,包括佃农和农工。其中一小部分人上升为富农和地主。他们在经济地位提高后,社会地位依然很低。因此,他们向高级种  相似文献   

8.
印度社会的毒瘤:种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印度经济发展的惊人进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们纷纷预测:印度要崛起.但很多人却忽视了印度社会一个很大的潜在危机,那便是种姓制度.可以说,种姓制度使印度的发展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会迟滞不前.  相似文献   

9.
印度历史独一无二,早期产生了种姓制度,后来又出现伊斯兰征服和英国人长期殖民统治.这三者对印度人、印度文化和印度历史产生持久影响,对印度多元文化产生了负面作用.这一特殊历史形成了印度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与民族个性,在挣脱殖民统治过程中,也走出了独具印度特色的民族独立之路,但是不成功的多元文化融会给印度埋下了难以根治的隐患.  相似文献   

10.
自英迪拉·甘地、拉吉夫·甘地这两任印度政要先后于1夕84年10月、1夕夕I年J月遇刺舟亡后,人们对印度政局中的基力事件表现极大的担忧和关注。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性的印度自80年代以来,国内矛盾尖锐,多次发生教派骚乱、种姓冲突,恐怖暗杀事件也屡有所闻。暴力活动从地方向地区和全国范围发展,成为印度政府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1984年英·甘地被锡克教卫兵杀害后,印度发生了大规模的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的流血冲突事件。1989年在比哈尔邦发生的“巴加尔普尔惨案”中,穆斯林受到严重伤害。1990年北方邦阿约迪亚“罗摩庙争端”引发的骚乱更是达到了空前规模。近年来,一部分低种姓的印度人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要求同占统治地位的高种姓分享权力。但1990年当维·普·辛格政府决定实行“曼德尔报告”为“落后种姓”在中央、邦一级政府中保留27%的职位时,  相似文献   

11.
论印度种姓制度对西藏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已步入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纪,但无形的种姓意识至今仍然困扰着青藏高原上赖以生存的许多人,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也很难摆脱这种困境,于是出现了干涉婚姻、家庭不和、邻里不和睦、离家出走及亲朋断绝来往等许多社会问题,也势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主义和谐西藏的建设。然而西藏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逐渐淡化消除存在这种不利因素的根源。文章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发展、比较及其传播到西藏的途径、负面影响、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如何预防这种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种姓意识的对策,并强调了提高自身修养,保持高贵品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印度让我们看不懂,是因为它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一面是积极进取的开放形象,一面是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一面是不容置疑的高经济增长率,一面是依然破旧的棚户区;一面是引人注目的科技精英,一面是40%以上的文盲率……于是,当它在前不久的大选中爆出冷门(真的是冷门吗?),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印度的时候,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观照这个正悄悄崛起的邻国。  相似文献   

13.
<正>印度拥有一个文化、民族、社群、种姓等都极其多元的社会,社群暴力及文化冲突在这个社会中时有发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力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印人党在印度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并于2014年后在印度人民院(下院)获得过半数的席位强势  相似文献   

14.
种姓结     
李曼 《世界博览》2010,(15):87-87
许多在印度久居的外国人都会有一种自觉尊贵的舒快和爽意,而一部分人的尊贵感注定来自另一部分人的谦卑。这种氛围的弥漫源于印度人的种姓情结。  相似文献   

15.
当代日本,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存在着各种社会歧视和压迫现象,被称为部落民的那部分居民的处境就是其中之一。部落民虽同属大和民族,但他们过着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贫困生活,在政治上备受歧视,被称为日本社会的“人下人”。这种差别,同印度的种姓歧视有相似之处,都是一种阶级压迫。  相似文献   

16.
古代印度是多次遭受外族入侵的国家。从雅利安人的入侵到1500年以前的穆斯林的征服,次大陆的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究其原因,除了游牧民族对农业居民物质财富的追求之外,促使他们不停地对印度进行大肆侵犯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次大陆内部的分裂和种姓制度,这一切都给那些游牧民族提供了入侵印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黄景路 《世界博览》2008,(11):27-28
在印度后种姓时代,本来应该属于非种姓化的现象也一定要借用种姓色彩的语汇来表达。拉贾斯坦的城市以"有色城市"享誉海内外:斋浦尔为"粉色城市",乌代布尔为"白色城市",杰瑟梅尔为"金黄城市",比卡内尔为"红色城市",焦特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博览》2009,(19):8-8
达斯是印度的一名“贱民”。在过去,这意味着他属于种姓层级中最低的一等,是不可被触摸的人。他的父亲坚持要他接受教育,他在钦奈市的大学得到了历史学士学位。后来,他与另一位贱民合伙开发了部分土地,并把它规划之后出售给城里来的中产阶级人士。  相似文献   

19.
辛格的政治力量在强大的宗教、种姓、党派斗争面前显得弱小;在目前不太稳定的局势下,谢卡尔接下一个烂摊子。由"公职配额"和"寺庙之争"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宗教冲突,终于将印度辛格政府冲垮。11月7日,印度人民院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近邻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多族群、多语言、多种姓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前,印度次大陆存在一百多个大小不同、彼此独立的土邦,英国殖民政府把这些土邦组合到了一个政治架构之中。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印度政府自独立后就开始了“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进程,积极致力于在全体国民中发展“印度人”的共同认同,从历史文献和文化传统中努力缔造一个可以凝聚各个族群、各个宗教群体的“印度的共同文化。所以尽管印度存在多种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耆那教、基督教等)、多种语言(但都以英语为族际共同语)、多个族群(孟加拉人、泰米尔人、旁遮普人、比哈尔人等)、多种政治上的意识形态(现在仍有3个邦由印度共产党执政)以及根深蒂固的种姓问题,印度各族民众还是逐步把“印度”看作是一个具有共同文化和历史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