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琯溪蜜柚果皮为原料,采用果胶酸解浸提法,基于果胶在浸提过程中包括原果胶转变为果胶、果胶从组织扩散到溶剂、果胶大分子降解等进程,以同步串联反应法构建果胶浸提动力学模型,获得基于浸提工艺优化和果胶同步降解影响的浸提动力学方程,进而进行模型验证分析及参数优化.有效性(残差分析及F检验)检验表明:该模型可应用于分析柚果皮果胶浸提动力学过程,在温度70 ~ 90℃,浸提过程表观活化能Ea为31.34kJ· mol-1;优化分析获得在浸提液pH =2.0,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90.25 min,料液质量与体积比为1:40时,柚果皮果胶浸提得率11.83%,此结果与正交设计优化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2.
根据Fick第一定律和中草药浸提机制,结合超声对植物细胞的破壁作用,建立了超声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动力学模型.在不同提取时间和不同提取功率条件下,对银杏叶中黄酮成分进行了超声提取实验,实验结果与动力学模型结论一致.结果表明,在一定提取时间范围内,提取液浓度(In c)与提取时间(In t)呈线性关系.提取时间一定时,提取液浓度(In c)与超声提取功率(In P)具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探讨超微粉碎技术对黄连解毒散有效成分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影响.黄连解毒散分别制成超微粉和细粉,以4g/kg体质量的剂量分别灌服给家兔,采用HPLC测定家兔体内栀子苷的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PKS处理,比较黄连解毒散超微粉及其细粉中栀子苷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散超微粉及其细粉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最佳房室模型均为一级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药物的吸收相半衰期T1/2ka为0.14,0.36h,药物的消除相半衰期T1/2ke为1.70,1.41h,达峰时间Tpeak为0.672,0.957h,达峰浓度Cmax为0.627,0.419μg/m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1.899,1.356μg·h/mL,与细粉比较,黄连解毒散超微粉达峰时间提前0.285h;峰浓度提高49.64%;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增加40.04%.结果表明,超微粉碎技术可显著提高黄连解毒散有效成分栀子苷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应用血流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心脏冠状动脉心肌桥血流动力学实验模型.实验模型的实际使用证明,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复现心肌桥压迫壁冠状动脉,并导致血流动力学特性异常的现象.模拟实验大部分结论与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残渣油热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恒温盐浴法测定了辽河和管输减压渣油热裂解反应的转化性能,用简单的热裂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关联,并求取了该模型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热裂解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能很好吻合。  相似文献   

6.
滚动直线导轨副可动结合部动力学建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有关滚动直线导轨动力学特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直线滚动导轨副结合部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结果表明.a.所建立的直线滚动导轨副结合部动力学模型具有通用性,可以用于任何一台使用该直线滚动导轨副的数控机床的动力学建模中;b.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在侧翻和偏航两个模态处,固有频率的仿真计算值与实验值非常一致,误差不超过3%,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c.所建立的模型可以方便地与成熟有限元软件结合.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重分析实验技术,在氮气流下,100—300℃温度区间,不同的气流速度范围研究了磁铁矿生球团干燥过程动力学。实验表明,干燥过程可分为增速、恒速、减速(一)和减速(二)4个阶段。生球中绝大部分水分是在前3个阶段中脱除的,在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同时进行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前3个阶段建立了统一的干燥过程动力学模型。由实验数据求得了模型中参数或表达式。应用此模型对球团干燥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相当符合,证明了本动力学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在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用煅烧石灰石的产物脱除高温煤气中H_2S的动力学,并用微粒模型来描述反应过程。根据实验数据求出了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提出了可应用于任意温度与粒度的石灰石颗粒的宏观动力学方程,其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证明了该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颗粒改性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硫酸铁改性活性氧化铝颗粒(FMAA)吸附除氟的静态实验研究,得到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描述,并进一步探讨了吸附机理和速率控制步骤。用拟一阶动力学模型、拟二阶动力学模型、Elovich模型、Boyd模型对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发现所有动力学数据均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模型,且Boyd模型拟合结果支持颗粒内扩散为动力学控制步骤的结论。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Sips吸附等温线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吸附平衡数据与Sips模型相关性好,且Sips常数γ=0.712,说明FMAA上的氟离子是不均一的单层吸附。由范特霍夫方程求得吸附焓变ΔH0=30.39 kJ/mol,且动力学实验数据与Elovich方程相关性好,说明FMAA对氟离子的吸附主要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非对称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动力学特性,在对传统的非对称齿轮扭转振动模型进行动力学等价变换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非对称齿轮动力学模型. 利用该模型,综合考虑齿轮啮合过程中时变啮合刚度和啮合阻尼的影响,进行对称及非对称齿轮振动特性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并与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该模型仿真与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反胶团提取脂肪酶动力学研究:(Ⅰ)萃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OT/异辛烷反胶团溶液萃取脂肪酶。应用双膜理论,建立萃取动力学方程,此模型能较好地与实验数据相吻合,从模型方程求取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质量传递系数,通过计算传递阻力,确定提取过程的传递控制类型。结果表明,萃取过程主要由主体扩散阻力控制。  相似文献   

12.
利用醇提法从人工悬浮培养银杏细胞中提取黄酮糖苷。以扩散传质定律为基础,根据质量平衡方程,建立提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结合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提取过程中的重要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乙醇法提取银杏细胞黄酮糖苷是从固相到液相的扩散传质过程,属一级反应。建立的动力学模型ρFGeq{1-exp[-1.023t·exp(-1469.55/T)]}能描述银杏细胞黄酮的乙醇法提取过程,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人工培养细胞中提取成分主要是以槲皮素、山萘素和异鼠李素与糖结合形成的糖苷。这既促进了生物技术在天然药物生产上的应用,又为黄酮糖苷提取的工艺设计和操作条件选择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超临界流体萃取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设计的SCFE装置进行了沙棘籽油的超临界流体(CO2)卒取。实验条件为压力15-30MPs,温度303-323K,流速0.05-0.40m^3/h。在30MPa、313K时得到最高油产率。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用于超临界萃取过程动力学模拟。网络结构为三层BP网。以压力、温度、萃取时间为输入信息,以萃取量为输出网络进行训练。由此得到的网络可以对萃取速率和单位时间床高方向的萃取量进行准确的模拟和预测。进一步发展后,该方法可为放大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物流服务在生产性服务中作用的凸显,区域物流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供需耦合的多主体物流系统作为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物流企业增加市场竞争力,带动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创新区域物流多主体系统协同的构造、机理和应用的研究分析,有利于促进区域物流供需耦合系统协同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为物流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效率和纯度为指标,对乙醇回流浸提法、硫酸常温浸提法和超声波辅助萃取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乙醇回流浸提法、硫酸常温浸提法及分别以乙醇、硫酸为溶剂的超声波辅助萃取法的提取率为2.7%、2.6%、3.1%和3.5%,产品纯度为79.01%、89.81%、85.21%和95.91%.超声波辅助萃取法具有简便快速和节能高效的优点,是一种值得在工业上推广的提取新工艺.  相似文献   

16.
黄连抗菌作用的热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热活性检测仪测定了白色葡萄球菌、福氏1a,福氏1b和福氏5b四种细菌在37℃正常条件及不同黄连浓度下的生长代谢热谱曲线。根据细菌生长的Malrhus模型,计算出了各细菌在相应条件下生长速率常数及传代时间,并拟合出了黄连水剪液抑制细菌生长的临界剂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天然中药抗菌作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微波辅助技术强化中草药提取过程的机理,针对微波预处理.回流提取联合工艺,建立了提取动力学方程,并利用该方程模拟了山楂提取实验,探讨了微波功率和辐照时间对目标成分提取过程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流提取时间均为2.5h,微波辐照80s,经65w和455W微波处理后的提取效果均较高,目标成分的提取量比未处理工艺分别提高了51.0%和47.7%.虽然上述不同功率水平的微波处理均能达到强化目标成分提取的效果,但微波强化提取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前者在于材料内部较高的温度和含水量,后者在于较高的压力.微波作用主要通过2方面影响目标成分的提取动力学特性,一是影响目标成分与基质材料之间的解吸,二是影响基质材料内部的细微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6溶剂油13X型分子筛吸附法脱芳香烃的动态特性.应用直线平衡体系的透过曲线模型模拟实验数据.模拟结果与实验一致性较好.并由此计算出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动态参数及其变化规律.认为实验条件下的吸附过程属于外扩散控制.所得结果有助于此工艺工业装置的设计和操作.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水为溶剂的超声提取桑椹黄酮工艺,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桑椹黄酮超声提取的关键参数,建立了预测试验结果的模型方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桑椹黄酮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为:超声功率为315W,液料比为60mL:1g,提取时间为12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桑椹黄酮的预测最优值是18.85mg·g-1,验证结果为18.12mg·g-1。该工艺稳定环保,适于桑椹黄酮的提取。  相似文献   

20.
A new compressibility modification k-ε model, including shock unsteadiness effect and the previous compressibility modification of pressure dilatation and dilatational dissipation rate, was developed with a simple formulation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supersonic complex turbulent flows. The shock unsteadiness effect was modeled by inhibiting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production in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nd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Sarkar's correction models were employed accounting for the dilatational compressibility effects in the new model. Two types of flows, the free supersonic mixing layers and complex supersonic flow with transverse injection were simulated with different flow conditions. Comparison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free supersonic mixing layers showed that the new compressibility modification k-ε model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excessive growth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nd improved predictions. On the supersonic mixing layer flows, prediction results with the new model were in close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 accurately predicting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the mixing layer spreading rat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vective Mach number. Due to the complicated flow field with flow separation, shock unsteadi- ness modification inhibited excessive growth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in shock regions and wider shock regions are predicted, thereby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results of the flow with a strong separation forecast. The flow separation was stronger, which was the primary modification effect of the new model. Predictions accor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even in strong separation f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