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性量表对354名留守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自尊与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r=-0.15,P0.05);自尊与自我控制呈显著的正相关(r=0.33,P0.001);自我控制与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01);控制变量自我控制检验发现,自尊对攻击性直接效应不显著,95%置信区间值为[-0.38,0.57];自我控制中介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值为[-1.18,-0.54]。结论:留守青少年自我控制在自尊对攻击性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210名高中生实施了内隐自尊测验,以及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攻击问卷调查,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探讨自尊与攻击的关系。研究发现:外显自尊与攻击呈显著的负相关;内隐自尊与攻击的相关不显著;内隐自尊对外显自尊与攻击的敌意维度之间关系起调节作用;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标准分数差值与攻击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SES)、同伴关系量表(同伴接纳、交往恐惧、交往自卑三个分量表)、攻击行为问卷(AQ)对397名高二学生进行测试.探究自尊水平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尤其是考察同伴关系对于自尊预测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自尊、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同伴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2)同伴接纳能调节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低同伴接纳时,自尊对攻击行为无显著预测作用;高同伴接纳时,自尊对攻击行为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即高同伴接纳减少了高自尊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中职生神经质与攻击情绪认知的内部机制,为临床干预提供实证支持,采用神经质、特质愤怒量表和攻击情绪认知问卷,随机抽取658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中职生的神经质、攻击情绪认知(愤怒、敌意)、以及特质愤怒(气质型特质愤怒、反应型特质愤怒)均存在正相关;2中职生的愤怒情绪和气质型愤怒存在性别差异,并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3气质型特质愤怒是神经质预测愤怒情绪的中介变量,而反应型特质愤怒是神经质预测敌意认知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是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重要的世界性研究课题.本文探讨了在攻击性行为研究中所采取的主要方法、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研究的主要领域、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以及必要的教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初中生在年级、性别、是否独生以及家庭居住环境四个条件下,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的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采用父母依恋问卷以及青少年攻击性问卷对348名初中生进行了测量与调查。发现:初中生依恋在年级、是否独生和家庭居住环境上都无显著差异,男生依恋水平显著低于女生;攻击行为在性别和是否独生上无显著差异,农村初中生攻击性显著低于城镇初中生,初中生攻击水平随年级增高而增加;初中生依恋与攻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班级环境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江光荣编制的班级环境问卷、Raine的主动与反应攻击问卷和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对400名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班级环境、自尊与主动和反应攻击呈显著相关;班级环境对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尊在班级环境与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提升内隐自尊是否可以减少社会排斥诱发的攻击性,为攻击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拒绝范式进行社会排斥操作并设置社会排斥组与控制组,使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作为内隐自尊干预方式并设置干预组与控制组,测量被试的搭档评价作为攻击性指标.结果表明: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可有效提升内隐自尊;在内隐自尊提升条件下,社会排斥组与控制组攻击性无显著差异;在内隐自尊控制条件下,社会排斥组攻击性显著高于控制组.说明内隐自尊的提升显著的降低社会排斥诱发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主要对W市某所公办幼儿园中、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观察,随机抽取中、大班幼儿共80名为研究对象,对两年龄段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分析收集数据表明:幼儿身体攻击最为普遍,且年龄和性格差异均较显著;以"主动性攻击"为主要起因;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几近持平,年龄差异较明显;以攻击"同性别"幼儿居多。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家庭、幼儿自身、幼儿园三方面逐一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攻击型心理障碍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患者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患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攻击性行为是目前中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攻击性的发展状况影响着中学生人格和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揭示了被试的移情能力和攻击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身体攻击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一年级身体攻击水平低于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控制年级、性别、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三个人口学变量后,偏相关结果显示,移情与言语攻击呈显著正相关。移情与敌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从内隐社会认知视角探讨摔跤运动员对摔跤竞赛中红色队服效应的认知态度.36名摔跤运动员与38名普通大学生参与该研究,采用传统内隐认知测量方法 IAT测验,概念维度材料为图片材料(两名摔跤运动员比赛情景),属性维度为文字材料(攻击性词汇与非攻击性词汇).结果表明,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对着红色队服图片+攻击性词汇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着红色队服运动员+非攻击性词汇;在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摔跤运动员;在不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不存在差异.无论是普通大学生,还是专业运动员均存在认为红色更具攻击性的内隐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足球比赛中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根据足球运动规律,结合足球比赛的特点,探讨了避免和防止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匿名技术的抗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匿名技术的抗攻击性问题,定义了基于重路由的匿名通信系统模型,对匿名技术可能受到的攻击进行了分类和定义,分为消息码攻击、消息长度攻击、重放攻击、合伙攻击、泛洪攻击、消息量攻击、时间攻击、侧面攻击等8种,并对现有的主要匿名技术在抵抗攻击性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匿名技术的研究和设计新的匿名系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探讨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运动员倦怠量表》和《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延安市部分中学和延安大学的472名学生运动员进行调查。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考察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倦怠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延安市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倦怠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水平;②不同性别、学段、训练年限和运动等级的运动倦怠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倦怠与训练因素、压力因素、教练因素、身体因素均显著正相关(P0.001),训练因素、压力因素、教练因素和身体因素对运动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延安市青少年运动员总体倦怠水平不高,但不同运动员群体的运动倦怠水平不同;运动员的运动倦怠与训练因素、压力因素、教练因素、身体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张涛  石惠  陈屹 《科技信息》2009,(20):I0012-I0012
情绪是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的攻击行为理论模型认为情绪不仅参与、影响攻击行为发生的全过程,而且情绪本身就可以导致攻击行为。高水平的愤怒体验、低下的共情体验、情绪调节功能缺陷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自尊、疏离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2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发现:共41人具有明显的手机依赖倾向,占总人数的14.43%,大一年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年级;疏离感与自尊、手机依赖均存在显著相关,自尊与手机依赖之间相关不显著;疏离感及其各子维度的得分能够显著预测手机依赖的程度.结果说明,自尊不影响手机依赖,而疏离感能够较好地预测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8.
张智丰 《科学世界》2010,(10):86-87
上次说到,孙悟空愤怒和攻击性的天分,终于得到了各路神仙佛祖的肯定,不必再作“愤青”大闹天宫了。但是,孙悟空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能驾驭自身愤怒的成熟个体,因为他对于自己什么时候要愤怒,什么时候不要愤怒缺乏自主的评估、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青少年群体为样本,探讨影响道德同一性发展的相关因素.在机制上作了几种重要的影响源分析,如家庭教养方式、自尊、自我和谐、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关系模型.从模型上看,在对道德同一性的总体影响中,自我和谐影响的总指数最大,其次为教养方式、自尊,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攻击行为问卷、道德推脱问卷对贵州省58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与道德推脱呈显著负相关;父/母亲过度保护均与道德推脱、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拒绝否认与攻击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在父/母亲过度保护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