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4~2010年逐日降雨量、滑坡泥石流历史地质灾害记录,分析研究了楚雄州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状况及滑坡泥石流发生与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与当日及前期累积降雨量关系密切,其中,1~3 d累积降雨量20~30 mm、5 d累积降雨量30~40 mm、10 d累积降雨量50~60 mm、15 d累积降雨量80~90 mm等降雨条件下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相应的预警等级较高,进而根据本结论采用短期天气预报加前期实时降雨资料进行推理,得出了楚雄州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指标,为楚雄州进一步深入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以及预警模式的优化完善提供重要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0—2010年鲁中山区的地质灾害资料,对61a来鲁中山区地质灾害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鲁中山区发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其中7月中旬出现频数最高,是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旬份,鲁中山区地质灾害主要以暴雨型地质灾害为主;(2) 鲁中山区出现泥石流、滑坡多发区在鲁中山区南部和西部一带,其中尤以南部为最多,鲁中山区的泥石流滑坡在6—8月有逐月向北推进的趋势;(3) 鲁中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年代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为地质灾害多发生期,80年代和50年代为地质灾害少发生期,近61a来鲁中山区存在显著的10—15a的年代际尺度和3—6a年际尺度的周期变化;(4) 鲁中山区中南部在大暴雨情况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西南部、中东部在大雨以上情况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降水时间、空间分布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发生地质灾害日不同雨量等级与前期降水条件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6月27日8时开始降雨,7月4日8时雨停,降雨持续8天."沅陵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数据统计,全县过程累计降雨量超过200mm站点有75个,其中9个乡镇、20个站点超过300毫米,最大为麻溪铺镇千丘田站551.00mm,单小时雨强最大站点达83.9mm…… 沅陵,911条河溪纵横域内,是全省水网最密集的县;县域面积5852平方公里,是全省版图面积最大的县.沅陵境内山区面积大,地质灾害点多,防汛度汛任务重.  相似文献   

4.
<正>“我刚把两位老人接出来,就发生了山体滑坡,当时一块大石头直接把卧室砸了一个窟窿,幸好转移及时!”回忆起7月7日那天的暴雨,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龙凤塔村村党支部书记谷磊仍心有余悸。7月7日,张家界市西部突降暴雨到大暴雨,小时最大降雨量为桑植县洪家关站115.4毫米,创全市小时雨强最大值,打破市历史纪录。当日15时,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7日20时至8日20时,受降雨影响,桑植县大部可能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5.
渴渴渴继四年连旱之后.我省今年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省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自7月份以来就开始干枯。据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局统计,今年入夏以来至8月20日,全省降雨量仅为110毫米,为建国以来同期降雨量最少的年份。其中,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枣庄、滨州等市的同期降雨量均在100毫米  相似文献   

6.
掌握半干旱地区常见灌木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不同降雨量的响应,采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系统,结合自动气象站,对太行低山区乡土灌木荆条的土壤水分进行观测,分析了荆条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不同降雨量的响应.结果表明:2019年,研究区生长季总降雨量为526.6 mm,降雨季节分布不均,5—7月降雨较少,8—10月降雨较多,分别占总降雨量的26.5%和73.5%.5—10月共出现24次降雨事件,其中<25.0 mm、>25.0 mm的降雨事件分别有16次和8次,分别占总降雨事件的66.7%和33.3%,累计降雨量分别为127.9 mm和398.7 mm,占总降雨量的24.3%和75.7%;在降雨前期荆条土壤水分日变化平缓,在降雨季节呈骤升缓降的趋势,土壤水分月变化与降雨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土壤水分和降雨量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垂直空间上土壤水分分布呈反"S"形,即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呈先增加(10~20 cm层)、后减少(20~40 cm层)、再增加(40~80 cm层)的趋势;降雨是该地区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降雨量是影响补给土壤水分深度的决定因素.0~10.0 mm、10.1~25.0 mm、25.1~50.0 mm及>50.0 mm级别降雨量对荆条土壤水分的补给深度分别为10、20、60及80 cm土层.研究结果为当地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递增。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分析研究,选取了历史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水文条件、植被条件、降雨量、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基于GIS技术平台,对玉树"4·14"地震震后地质灾害进行了易发程度划分。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0年7月15日至2010年11月15日共5个月中每天的太阳黑子群总数的数据和大理地区的紫外线强度的数据对太阳黑子活动与大理紫外线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了统计方便,规定紫外线强度"最弱、弱、中等、强、很强"分别用数字"1、2、3、4、5"代替。结果表明:黑子群总数是2时紫外线总是比较强,黑子群总数在一段时间(大约3 d以上)内持续为2时,之后总会出现紫外线极强的情况;当紫外线达到强或很强后会逐渐下降,此变化与黑子群总数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9.
2019年5月15—17日和6月7—10日三明市区持续强降雨,其中5月16日24 h降雨量为50年一遇,受强降雨影响,市区东侧后山产生大量浅层滑坡,冲沟内松散固体物源增加,后山冲沟山洪暴发;若在100年一遇甚至200年一遇暴雨作用下,冲沟内产生的浅层滑坡数量及能够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量都将会大幅度提高,很可能暴发由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泥石流.根据直接指标评价法对三明市区后山20条冲沟的泥石流易发程度进行评价:除了碧桂园后山冲沟为不易发外,其余19条冲沟的泥石流易发程度均为轻度易发;通过19条轻度易发泥石流冲沟的地形数据和2019年5—6月两次降雨过程数据,对浅层滑坡诱发沟谷泥石流降雨预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报结果与实际相符;并利用该预报模型给出三明后山冲沟泥石流预报临界降雨值,为该区泥石流预测预报和监测预警指标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蜂桶岩泥石流是汶川地震灾区都江堰市龙池镇2010年“8·13”泥石流灾害中的新增灾害点之一.以野外调查资料和室内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蜂桶岩泥石流的成灾条件、过程及特征.蜂桶岩沟流域内地震产生的部分松散固体物质在降水带动下向沟下游流动,侵蚀地表形成洪水沟.在8月13日的强降雨作用下,大量坡体上的松散固体物质随水流汇集到洪水沟,与沟道内的松散堆积物质一起迅速向下流动形成泥石流.激发蜂桶岩泥石流的1h降雨量为53.8 mm,8月13日全天总降雨量为209.8 mm,降雨频率约为十年一遇.“8·13”蜂桶岩泥石流容重为2.0 g/cm3,泥石流屈服应力为4999 Pa,洪峰流量为104 m3/s,冲出物总体积为7.4×104 m3.蜂桶岩沟在发生“8.13”泥石流后沟道深切,流域内还存有松散固体物源,具备再次发生泥石流的条件,沟口区域不再适宜作为居民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1.
选取位于白龙江地质灾害最严重的中游区域,且受人类影响较弱的典型泥石流沟构林坪为例,基于SBAS InSAR技术监测分析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前后该流域的地表形变特征.研究发现横穿该流域上下游分界处的迭部-白龙江断裂自2008年前以8.0 mm/a的相对速率稳定抬升,在震后迅速增至11.5 mm/a.根据资源卫星、Geoeye,SPOT影像调查资料,与InSAR结果相应,该流域地质灾害的增幅明显上升.地震对地质灾害的作用表现为直接激发作用和潜伏后发作用,在白龙江流域,汶川地震不仅直接引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还使该流域的岩土结构、强度等遭到破坏,孕育大量潜在灾害,使该地区地质灾害长期并将会频繁发生,次生灾害的分布具有"上盘效应"和沿断裂带集中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7.0级地震,宝兴县城距离震中仅15km,县城的烈度为Ⅶ度,致使县城周边诱发大量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县城的安全。以冷木沟泥石流为例,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启动机理、运动特点和发展趋势,采用降雨量、地声、泥水位、断线、视频、防灾报警仪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多种手段,通过在形成区和流通区部署4套视频、3套自动雨量计、2套泥水位、2套地声和1套防灾警报仪,实现地表与地下、野外与室内、自动化与人工、数据与视频、硬件与软件、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监测手段相结合,建立冷木沟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达到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的监测目的。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地震后的强震区暴发了数次泥石流灾害,2010年8月13日都江堰龙溪河流域的泥石流灾害就是其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龙溪河流域在75 mm/h强降雨条件下,长11 km流域内共有45处暴发泥石流灾害。在现场调查和遥感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都江堰龙溪河沿线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和流域面积、高差、距断层距离、坡度、岩性等影响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表明:1流域面积小于1.0 km2的泥石流流域占多数,达到总数的73.3%;2高差(200~400)m范围内泥石流点最多,占总数的41.3%%,其他高差区段差别不大;3在坡度为20°~40°的范围内,其数量占总数的90%以上;而在坡度20°以内的泥石流点相对较少;4距离发震断裂5 km范围内集中了该区域的所有泥石流分布点;距断裂带越近,灾害分布越多;5泥石流灾害点在各类岩层中均较发育,但硬岩地层地质灾害分布最为集中,占48.9%。通过以上规律研究旨在为泥石流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天池景区内受多条泥石流沟威胁,为降低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与威胁,通过收集与整理该区域内泥石流活动历时资料与相应的降雨资料,分析各沟泥石流灾害暴发的降雨过程,获得长白山天池地区的泥石流激发雨型的特征,并研究相关降雨参数(小时降雨强度、历史累计雨量、前期有效降雨和降雨历时)与泥石流灾害爆发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长白山天池地区泥石流灾害暴发的临界雨量值。经研究表明,长白山天池地区泥石流激发雨型分为长期持续降雨与长期间断降雨两类,长期持续降雨型的前期不间断降雨持续时间长,总降雨时间也持续较长,泥石流在降雨强度逐步达到临界值时暴发。长期间断降雨较长期持续降雨来说,总的降雨时间更长。该降雨类型的降雨强度存在多次由零到极大值增大再降低的重复过程,直到最终松散堆积体饱和至临界值导致泥石流暴发。经统计与分析得出,长白山天池地区泥石流灾害暴发的防范雨量与预警指标(临界雨量),以历史累计降雨量43.5 mm或前期有效降雨32.7 mm可以作为防范值,以小时降雨强度19.7 mm/h作为泥石流临界雨量,对不同的激发雨型特征与临界雨量的研究能够为长白山天池地区的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第14号强台风"莫兰蒂"携风裹雨以近中心风力15级(48m/s)的强度正面登陆厦门翔安,厦门岛内局部地区出现17级以上阵风。台风登陆后,厦门全市大面积停电断水、多处房屋倒塌损毁或屋顶被掀翻、许多门窗玻璃爆裂或直接被风刮走、多部电梯浸水至电气短路停机、35万棵行道树倒伏、90%树木遭到不同程度损伤,全城随处满目疮痍,一片狼藉景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在风灾面前,厦门市民以乐观宽容的心  相似文献   

16.
2013年7月10日,茂县南新镇白水寨沟暴发大型泥石流,泥石流冲毁沟内原有3道拦砂坝。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沟内滑坡、崩塌等松散物源激增,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为176.10×104 m3,是导致本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经调查研究,白水寨沟在强降雨条件下再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将白龙江流域划分为1 412个流域单元,以单一子流域为单元,基于前人研究结果与逐步回归法筛选出主沟高差、主沟坡度、距断层距离、滑坡点密度、10 min降雨量、松散堆积物指标、土地利用等7个因子作为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的影响因子,以此建立了对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与影响因子之间的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优势分析方法计算得出白龙江流域主沟高差、主沟坡度、距断层距离、滑坡点密度、10 min降雨量、松散堆积物指标、土地利用的相对权重分别为22%,20%,17%,14%,11%,8%,7%,得到了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排序,说明白龙江流域地形因子和地质构造因子对泥石流的发生和空间分布起主控作用.基于优势分析相对重要性结果,以及利用泥石流危险性综合指数所得到的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区划图,结果与实际勘察相一致,间接验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根据其成因和我国灾害管理现状将其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干旱、雨涝等)、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70%,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 ̄6%。2005年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连续遭遇到多起台风的侵袭。包括“麦莎”在内,几次强台风虽然没有像“卡特里娜”那样“恶果累累”,飓风毁坏企业超过15万家,损失金额在250亿至1000亿美元。自然灾害的发生固然是件令人悲恸的事,它是不可抗拒的。然而…  相似文献   

19.
2020年汛期,张家界市遭遇了建市以来历时最长、范围最广、雨量最多、强度最大的强降雨.特别是6月1日至7月19日,连续11轮强降雨过程,累计降雨量达896.1mm,较历年同期偏多147.3%.面对超历史的暴雨高洪,张家界没有垮塌一堤一坝,成功实现全市"不因灾死亡一人"总目标. 在防汛救灾这场"大战大考"中,张家界市应急...  相似文献   

20.
“5· 12”汶川地震后的强震区暴发了数次泥石流灾害,2010年8月13日都江堰龙溪河流域的泥石流灾害就是其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龙溪河流域在75 mm/h强降雨条件下,长11 km流域内共有45处暴发泥石流灾害.在现场调查和遥感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都江堰龙溪河沿线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和流域面积、高差、距断层距离、坡度、岩性等影响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表明:①流域面积小于1.0 km2的泥石流流域占多数,达到总数的73.3%;②高差(200~400)m范围内泥石流点最多,占总数的41.3%%,其他高差区段差别不大;③在坡度为20.~40.的范围内,其数量占总数的90%以上;而在坡度20.以内的泥石流点相对较少;④距离发震断裂5 km范围内集中了该区域的所有泥石流分布点;距断裂带越近,灾害分布越多;⑤泥石流灾害点在各类岩层中均较发育,但硬岩地层地质灾害分布最为集中,占48.9%.通过以上规律研究旨在为泥石流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