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拥刘反曹”是贯穿于《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它有历史的、个人现实的诸多主客观原因.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罗贯中作为封建知识分子有此思想不难断定;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广泛采纳史书及民间故事,而这些史书、民间故事中大都充斥着“拥刘反曹”的色彩,罗贯中在搜集整理写作《三国演义》时肯定会受其影响;罗贯中生于动乱的元末明初,“拥刘反曹”无疑寄托了他向往圣君贤相的仁政统治的政治理想;另外,“拥刘反曹”也寓有反蒙兴汉之意.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许多题材可从史籍中查到,许多人物都有历史原型,但它不同于历史,不是历史事件的简单模写,许多题材,除了采自陈寿的《三国志》外,还大量采用了野史轶闻、民间传说、讲史话本、元代杂剧,并经过作者的虚构和精心制作,成为说部中的佼佼者。作者创作该书的目的,不在存史,而在写意。为了达意,作者对不同倾向的人物,倾注了不同的好恶。一部《三国演义》从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和评价呢?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刘备形象的“王者”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好绝”。刘备的描写似乎是平庸的,其实不然。《三国演义卜书“拥刘反曹”,岂能不把刘备作为描写的重心?又岂能不把刘备的人格推到“王者”的地位?作者早是如此做了,而读者不知,或者因为历史的隔膜以为他做得并不成功,实在是一个误会。这个问题应当做一篇长论。但是,笔者却只是想就个别的材料发些议论,算做把问题提出来。我总的看法是:《三国演义》是按照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写刘备的,不仅曹操是他反面的衬托,诸葛亮、关羽等也是映衬他的…  相似文献   

4.
在元代三国戏曲人物画廊中,具有巾帼女杰英风豪气、贤德大义的孙夫人,以其强烈的自主精神、反抗意识与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在政治漩涡中奏响了情爱凯歌。其凯歌也因“事夫忠君”的内涵而具有了双重意义,她的形象成为元杂剧作家理想人格的载体。她对刘备的倾心追随和誓死效忠,实际上就是作家对“拥刘”倾向主题的强化,寄寓着“人心思汉”的民族心理和渴求“事君”和“为政”的政治理想,这就使得孙夫人的形象成了作家思想感情的外化,带有浓重的自我表现色彩,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武帝纪》着力张扬曹操的治武功和卓越才能,而两晋南朝的小说和野史却毫无讳言曹操的缺点,将曹操写成了放纵不拘、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人物,这一贬曹倾向的形成对后世写三国故事和曹操的艺作品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冠雄  紫燕 《青年科学》2010,(10):4-11
近日,23位学者云集苏州,三国文化论坛树起“反曹”大旗,“曹墓造假”檄传天下。于是,“挺曹”城下,旌旗烈烈,鼓角争鸣,“反曹”呐喊一浪高势一浪。  相似文献   

7.
《青年科学》2010,(10):12-13
8月21日,“反曹派”集体爆发,23位学者云集苏州,向全国发表了“反曹”宣言,在全国立即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反曹”热。主要代表发言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石头记》与《风月宝鉴》的合成工艺早已完成。全书后半部分非高鹗凭空续作,而是在程伟元搜集的残本基础上补缀而成。残本是以前迷失的未定稿之前的原作。原作止于78回而失30回,共计应是108回。其书名早就几个并存。曹Fu倾向于用《石头记》,别人倾向于用《红楼梦》。曹Fu和雪芹辞世后才定下名来。  相似文献   

9.
《青年科学》2010,(10):18-19
就在人们为真假“曹操墓”争论不休之时,又传出了“反曾派”中出现身份造假消息——网络红人、“反曹”旗手闫沛东身份遭疑。这无疑给本已胶着的“曹墓”之争增添了更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作家总是忠实地反映着自己对于现实社会所取的态度,而且作品与作者的生活、思想是不可分的,所以从作品本身去分析它的主题思想、人物典型、创作方法是最主要的工作。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应既沉浸于作者设置的艺术环境氛围之中,又不完全囿于作者的观点,而传统的“拥薛抑林”或“拥林抑薛”之类解读倾向多少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认知,所以尽可能地科学地评价《红楼梦》及其人物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1.
《白马啸西风》是金庸的一个实验性的小说文本。其实验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跨文体实验和反武侠倾向。在该作中,作者有意无意地融入了影剧、童话、民谣、神话、寓言等多种文体因素,从而使之在总体风貌上,呈现出明显的跨文体性。同时,《白马》还是金庸开始走向“反武侠”进程的一个转折性作品,其反武侠倾向甚至超过历来被公认为他这方面的典范之作《鹿鼎记》。作为一个实验性作品,《白马》虽然在叙事上存在许多缺憾,堪称是金庸所有作品中叙事上最不圆熟的一部,但对金庸此后的小说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奇怪的逻辑     
霸权主义也有其立场和逻辑。举例来说,黎笋集团机关报《人民报》于10月12日发表了一篇重要评论,题为《我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正义立场》。文章除造谣诽谤中国外,主要是为其扩张政策辩解。它振振有词地说:“三国(指越南、老挝、韩桑林政权)的军队从来没有越出三国的边界。”文章的作者挖空心思,终于编造出“三国的边界”的说法来论证越南的“正义立场”,真可谓一语成谶。  相似文献   

13.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四萧”,与“三曹”“二主”毫无逊色。“三曹”、“二主”主要贡献在创作,“四萧”主要贡献在编撰文集。这是总结性的,承前启后的。萧氏贡献的基础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根基是对儒释道思想的融会贯通。萧统编撰的《文选》具有里程碑意义。从不同角度研究《文选》,其整体价值必将大于分体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刘邵所撰的《人物志》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探究选材用人的杰出专著,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本人才学专著,在国外有较大的影响。然而,《人物志》“由魏至宋历数百载,其用尚而鲜有知者”,今天已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笔者不揣浅陋,拟对《人物志》作些探索。一刘邵字孔才,三国时期广平邯郸人,初入仕途,为尚书令荀彧的僚属,累迁至散骑常待,赐爵关内侯,仕途通达,后又历经曹魏政权的文帝、明帝二朝。刘邵通晓经学,入仕后,受诏集五经群书,参加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类书——《皇览》的编纂,并与庾嶷、荀诜等人一起,改定刑  相似文献   

15.
一、《魏律》产生的背景《魏律》是魏明帝曹叡在位时(公元二二八年至公元二四一年)所制,是三国时期的一部颇有建树的法典,也是中华法系逐步成熟的标志之一。《魏律》之所以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是因这一时期有适宜的社会现实土壤,激励和引发了律学的发展。曹魏政权崇尚法治,魏国奠基人曹操就是一个地主阶级的法治主张者。在魏国建立以前,曹操就注意法制建设和司法情况。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  相似文献   

16.
刘锜是南宋抗金名将,与韩世忠、岳飞等齐名,“世称张、韩、刘、岳。”(按:“张”即张俊)他不仅抗金战功卓著,威名远播,也是宋朝经略西北边防、抵御西夏的一员良将。然而近现代以来,对刘锜这一人物的研究十分欠缺,使其人其事远不如韩世忠、岳飞那样为人所熟知。笔者曾撰《刘锜家世考述》(载《文献》1992年第4期),又与徐规先生合著《刘锜事迹编年》(载中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甲戌本前面的《凡例》有人认为是曹雪芹写的,有人认为是胆砚斋写的,本文认为是畸笏叟曹Zhao所写。胆砚斋乃曹雪芹的伯父曹颜,畸笏叟曹Zhao系曹雪芹的父亲,而《红楼梦》原本《石头记》的作者则应为颜、Zhao之史,雪芹之伯父曹硕,后曹雪芹将《石头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更名为《红楼梦》。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元时南戏《荆钗记》的作者问题清康熙时朱彝尊曾说:“识曲者以荆、刘、拜、杀为四大家。”《曲海提要》也认为:“元明以来,相传院本上乘,皆曰荆,刘、拜、杀”。“荆”即《荆钗记》,它是元时四大南戏之一。但关于它的作者问题,历来意见极为分歧。《曲品》、《传奇品》认为是  相似文献   

19.
刘备在三国时代被称为“英雄”或“枭雄”等。实际上,刘备是趁黄巾起义之机而起,以枭雄行为与仁义举措融合之姿,南北转战。三顾草庐,隆中定策。联孙抗曹,夺取荆州。占领益州,鼎足三分。历经坎坷,终成帝业。  相似文献   

20.
重评陆荣廷     
本文从“义盗”与“反骨仔”,功臣与罪人,拥袁反袁,前进与倒退四个方面对旧桂系军阀陆荣廷作了全景式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