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中国古植被记录看东亚季风的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最近发现的早中新世季风记录,对东亚季风系统何时形成又提出了疑问.现代季风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它打乱了行星气候系统纬向分布的带状模式,因而地质记录中季风气候地理模式的出现,就应当意味着季风系统的建立.据此汇总了中国大陆125个地点所获得的古植物和岩性资料,揭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分带模式:早第三纪宽阔的干旱带由西向东横跨中国大陆,而晚第三纪至今的干旱带仅局限在中国西北部.渐新世/中新世交界时气候系统的大改组,就是现代东亚季风建立的证据.其后,季风系统在晚第三纪又经历了巨大变化,包括15~13Ma前、8Ma、3Ma前干旱气候的加剧和季风系统的加强.所获得的新资料并不支持亚洲季风系统起源于约8Ma前这一观点,而认为东亚大约是在晚渐新世向季风气候转变这一假设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中部连续的风尘堆积黄土-红粘土序列,蕴含着东亚季风演化与高原隆升等重要的古气候与构造信息.结合已有的古地磁年代,根据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记录的古环境变化进行了划分,共划分I(8.1~5.6 MaBP)东亚季风的初显期、Ⅱ(5.6~4.8 MaBP)东亚夏季风开始增强期、Ⅲ(4.8~... 相似文献
3.
渭北旱塬黄土记录的晚冰期以来短尺度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武下孟村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和磁化率,粒度,吸湿水含量分析,探讨了该地区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较好地记录了新仙女木期(YD)和博令-阿勒罗德事件(BL+AL)短尺度较小幅度气候变化事件,对应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8500-3100a.BP),该地为黑垆土成壤期,从3100a.BP开始,季风气候格局快速转变,气候干旱化,土壤和土地资源退化,所以3100年来该地区形成了弱成壤的土壤层和黄土层。 相似文献
4.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①34 600 cal a BP以前为河流相环境,形成了研究区最早的第四纪河床相砂砾沉积;②34 600~23 900 cal a BP推测为河口湾环境;③23 900~7 960 cal aBP受末次盛冰期影响,研究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花斑黏土;④7 960~2 810 cal 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为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广盐性有孔虫和中盐-多盐性介形类为主的微体动物群,其间发生了2次小规模海平面波动,受地块区域沉降作用影响,研究区在3 873 cal a BP左右水深达到最大,主要有孔虫和介形类属种的丰度达到全新世最高值;⑤2 810 cal a BP以来海平面持续下降,研究区由潮坪环境变为河口砂坝,随后河流作用增强,又逐渐变为河流冲积-潮上带环境。 相似文献
5.
Pollen record from red clay sequence in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between 8.10 and 2.60 Ma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MA Yuzhen WU Fuli FANG Xiaomin LI Jijun AN Zhisheng WANG Wei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5,50(19):2234-2243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aridification of Asian inland in relation to vegetation evolution and the soil erosion in northwest China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drawing inten-sive scientific and society attention. Recently the studiesof monsoon evolution from some Tertiary Red Clay sec-tions located at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in the eastern Liupan Mountains, based on chronology, dust flux, grains siz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rates 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