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第一只浅棕与乳白相间毛色的大熊猫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以来,一直为世人所关注.专家学者、保护区工作人员、关心大熊猫的广大群众都在关心,是否还会发现棕色大熊猫?棕色大熊猫是不是一个独立的种群?棕色熊猫与黑白熊猫在习性上有什么不同?……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圈养第一只棕色熊猫"丹丹"的情况,谈谈我们的看法.第一只棕色熊猫是1985年3月26日由佛坪保护区内村民吕国友在大古坪海拔约1200米的东河河谷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也看电视?而电视内容竟然与“性”有关。在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大熊猫迪迪正隔着栏杆仔细地观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对大熊猫“夫妇”自然交配的录像。迪迪眼神相当专注,并不时发出“嗷嗷”的叫声。6岁的迪迪刚刚进入性成熟期,科研人员没有为他举行生日派对,而是给他装了台电视以庆祝他的生日。这是我国大熊猫保护专家对大熊猫进行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所有进入青春期的大熊猫都要观看此类性教育的科教片。  相似文献   

3.
有168年历史的伦敦摄政动物园因经费紧张计划在今年10月关闭。大部分动物被迁移到韦普斯国立自然保护区安置,唯有中国的大熊猫仍然留住“动物特别保护区”内。不仅如此,该动物园还要隆重迎接中国赠送的一只大熊猫。居世界十大动物园之首的伦敦摄政动物园,饲养熊猫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早在30年代,著名的商丹·吉尔·史密斯就在中国四川高价收购大熊猫,1938年他将6只大熊猫带回英国。3只以中国历史朝代名称命名的大熊猫“唐”、“宋”、“明”在伦敦动物园首次和英国观众见面时轰动了整个伦敦。翌年,熊猫“宋”不幸病故,许多报纸  相似文献   

4.
科技要闻     
熊猫栖息地偏爱存在性别差异大熊猫为了生存所选择的栖息地往往是森林地区,海拔高度超过1500米,长着大量竹子。通常情况下,熊猫不会选择海拔更高并且竹子不多的山峰,以及人类生活的海拔较低的地区。但雌性和雄性大熊猫的特定需求却一直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忽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魏辅文等对大熊猫的活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雌性和雄性大熊猫偏爱不同的栖息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圈养大熊猫的观察有一年多的时间(1979.6—1980.10),圈养场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英雄沟海拔2,560米的铁杉、红桦、华桔竹丛林中、这一带过去和现在均有野生的大熊猫活动,具备有大熊猫生活的自然条件。因圈养场限制了熊猫的活动、改变了它的生活习性,为了使它们在饲养条件下能正常生活和生长发育,在食物  相似文献   

6.
卧龙,六年不见了.再见时,倍感亲切,山还是那么绿,水还是那么清,但人的变化可大啦.当年带领我跟踪大熊猫的胡锦矗教授,现在已回到南充师范大学执教去了,和我坐在篝火边纵论天下熊猫的夏勒博士,现在正转战在西北的山区研究雪豹.当时五一棚"棚长"周守德同志,现在是保护区管理局的副局长;而现在带着我们跟踪大熊猫的第六任"棚长",是刚从四川大学调来的一位大学生.负责接待我的邱贤猛还告诉我他的一段往事:六年前正当研究生学习结业的前夕,母亲千方百计要留他在成都工作,但他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大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珍珍,你好》,便毅然来到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除了派往英国学习一年以外,他就一直和大熊猫朝夕相处,做大熊猫的保健医生,还为饲养场的大熊猫首次产仔"兰天"贡献了力量.现在他又在研究微量元素和大熊猫繁殖的关系等课题,为挽救大熊猫闯出新路.这使我感到欣慰:没想到我的一篇文章竟动员了一位研究生来到深山僻野,把保护野生动物做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相似文献   

7.
放归大熊猫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受到世人的普遍喜爱,但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一直令人担忧.可喜的是,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已经取得成效。据最近的调查显示,我国野外大熊猫数量已从1988年的1100多只上升到近1600只,我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目前也已达161只。本文介绍了大熊猫的人工繁殖和野外放养。  相似文献   

8.
陈浩 《科学世界》2010,(6):96-96
我平时有逛书店的习惯,无意之中看到了《大熊猫的起源》这本书。随手翻开,映入眼帘的第一段话就把我给"雷"到了——"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书经》称貔,《毛诗》称白,  相似文献   

9.
正象征中国的大熊猫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担任"动物外交官"。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作为我国的"友谊使者",大熊猫憨态可掬,走到哪儿都为人们万般宠爱。据韩国《中央日报》网站报道,中国的"熊猫外交"起源于公元685年唐朝的武则天向日本皇室赠送的一对熊猫。报道称,1957年-1982年间,中国先后向9个国家赠送了23只熊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向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利用PRA法,对中国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熊猫大县”一平武的人群进行了生态环境意识调查,并由春所得的意识分布率和折线图的结果表明,大熊猫栖息地的少数民族多,传统观念浓厚,且基本上处于农业文明意识阶段,因此其保护意识严重偏低。  相似文献   

11.
成都动物园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动物园.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动物种类繁多,常年保持在250种3000只左右,位居全国四大动物园之列.特别是靠近大熊猫的产区,所以园内饲养的大熊猫数量常在十只以上,成了动物园的"主景",真可谓得天独厚了.园中的大熊猫数量虽多,但并非全靠大自然的恩  相似文献   

12.
国宝大熊猫     
丁士风 《小学科技》2011,(11):12-13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最珍贵的一类保护动物,被称为国宝,还风靡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掀起了阵阵"熊猫热"。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还用它的形象作会徽呢!  相似文献   

13.
选取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案例地,针对旅游者网络评论中文文本,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 6和NVivo 8软件,使用内容分析和质性主题分析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旅游者在访问圈养环境中的大熊猫研究基地时的旅游体验。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旅游体验的核心主题是旅游者、目的地和大熊猫;旅游者动机主要为熊猫迷、教育和目的地品牌;旅游者的行为主要体现在3个环节"参观"、"拍照"和"接触";旅游者的满意度与熊猫接触的程度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大熊猫的行为状态、参观游览的时间季节、游客的秩序、价格等。  相似文献   

14.
利用收集到的47号现生大熊猫头骨标本与古代化石标本禄丰祖熊猫,小型大熊猫,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和大熊猫巴氏亚种进行比较,表明大熊猫的体型变化是由小→大→小,并分析了体型变化的原因,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方面剖析了大熊猫目前的处境及濒危原因,提出了延缓哀亡进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大熊猫的长相几乎认为别无两样,黑白相间的毛色早已成了它固有的服饰.因此,当我听说在秦岭发现了毛色棕白相间的大熊猫时,就有一种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想在我即将拍摄的影片《秦岭大熊猫》中加以介绍和表现.这个愿望支使我作了一些很不轻松的追索.我第一次见到棕白色的大熊猫,是在西安市动物园,就是早已见诸报端的那只取名"丹丹"的雌熊猫.当时,它委靡不振地踡缩在一个大铁笼里,鼻头上有一块粉红色的伤疤.我想这可能是在某个发情期被它的"男友"撕咬的纪念吧.就整个形态来看,它虽不像我想像的那么神气,却无容置疑地令人感到这是一头罕见的异兽.它的眼窝、耳朵、  相似文献   

16.
佛坪保护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完整的保护,生物多样性逐年提高,大熊猫数量和密度居全国之首,但与大熊猫息息相关的竹林却存在着健康问题和分布不合理问题。希望通过对大熊猫保护与竹林问题的探讨,唤起人们对大熊猫秦岭亚种(秦岭大熊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是秦岭大熊猫重要的栖息地,也是连接秦岭最大的大熊猫局域种群兴隆岭-太白山局域种群和天华山局域种群的唯一纽带.本文对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现状、社区状况、面临的威胁因素和限制因素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策略,即从加强管理、恢复栖息地、扶持当地社区发展经济等多个方面促进秦岭大熊猫两大局域种群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利用全国第3次大熊猫调查采集的详细数据,并考虑大熊猫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从系统建立的必要性、系统组成和实现方法等方面对大熊猫保护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论证并进行了初步试验。利用GIS技术建立了一套大熊猫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建成后,通过对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迅速地获取满足保护管理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快捷地表示处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2,(16):76-77
<正>12位德国男高音给大熊猫“娇庆”唱生日歌7月1 5日,德国柏林动物园Youtube官方账号上发布了一条充满爱心的视频:12位德国男高音身着西装,为大熊猫“娇庆”深情献唱了一曲生日快乐歌,而生日的主角“娇庆”还在旁若无人地啃着竹子。网友纷纷笑称:“气氛都到这了,不感动一下都不礼貌了。”2010年出生于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娇庆”,于2017年和熊猫“梦梦”一起前往德国柏林,开启为期15年的旅居生活。一来到德国,它们就享受着顶级待遇:抵达机场时,它们享受了国宾才有的“水门迎接礼”;来到柏林动物园,它们不仅坐拥5000平米豪宅,还有十种主食竹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书新碟     
《科技潮》2004,(4):58-58
《拯救大熊猫》发行:京文唱片有限公司编辑推荐:著名摄影师深入中国西部秦岭山脉深不可测的丛林中,探索中国科学家发现熊猫的地点。您将首度亲眼目睹到洞窟内熊猫陪伴熊猫幼仔在荒野中度过其生命中的第一年的温馨母子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