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佛三家。儒家文化是入世的,主张通过道德完善,完成理想抱负来实现生命价值。道家文化是避世的,主张"无为"之为,"无用"之用,生命之价值就是"道"和"自然"的价值。佛家文化从出世中寻求入世的价值,认为生命的价值体现于它轮回的整个过程之中。这是对儒道生命价值学说的交融和超越。五四运动的文化洗礼造成了传统生命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后现代化时代构建的生命价值观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神话是人类文化的最初形式,由人的意愿及依据现象世界的想象构筑而成。它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的自由精神,使人以内在尺度衡量万物,以人类本位的方式栖居在大地之上。它为虚无赋形,为混沌赋予秩序,对世界进行象征性的价值释义。神话是人类创造的永恒价值系统;它为人的实践活动设立前置目标,赋予人超越因果法则支配的自在世界以精神动力,是使人作为人、成为人的决定性要素。神话为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方向和意义,昭示人类生存的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命价值的全部特性在于它的社会性,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途径是实践,为人类解放事业牺牲是人的生命价值的超越。马克思的生命价值观科学揭示了人的生命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为高校德育解决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偏差的问题指明了方向。高校德育工作以马克思的生命价值观为指导,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坚持主体性德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相似文献   

4.
儒释道三家各有其不同的理想追求:儒家追求的是现实现世的功名,以整体的利益作为价值目标,道教追求的是生命的不死,以自我的生存作为价值目标,佛教则追求生命的超越,以彻底的觉悟为目标.三家的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价值目标的三维坐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德育对生命的本质关注。它不仅体现德育使命对主体当下生活世界的人文关怀精神,而且在哲学视角,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在价值世界的确立中实现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从日本人的宗教意识谈起〔日〕岸英司人都会死的,死意味着人生的终结,因此可以说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先进的现代医疗对人类的贡献在于治病救人,有些病即使无法治愈,但医疗可以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延续。医疗为人生最大价值的生命作出贡献,其使命是伟大...  相似文献   

7.
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价值现念以及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消费生活方式及行为实践活动,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对人的生存境遇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本文意在探寻消费主义视域中人的生存的境遇,为当下人的和谐发展寻找出路,这就需要政府、学校和未来消费者从理论上认清消费主义,并站在生命伦理的高度对消费主义进行审视,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规避消费主义,生命才能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使然,也是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生命教育问题突出,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难以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无法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因而,引导大学生树立以生命为本、生命和谐的观念,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性价值,发挥生命发展性价值,追求生命道德性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命技术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成就往往使医学处于两难境地。现代生命技术解决的是人的身体问题,而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却无法给予回答和解释。在医学技术高度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出现某种断裂的背景下,儒家思想反而越发显示出超凡和生机。  相似文献   

10.
在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中,"死"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既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的升华,产生的是一种激励后人更加努力奋斗的精神。方志敏的关于死的意义、死的价值、死的期望及对死的态度的表述,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渊源于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哲学命题,但它具有时代特征,有自己独特的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11.
生命本体拘囿于时间的范围,死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本文以新时期女作家毕淑敏对死亡的描写为例,从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两方面加以分析,意在促使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呼吁只有珍惜生命的质量,才能获得精神的超越。接受死亡,直面死亡,既而超越死亡,这才是我们对死亡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用支付意愿法评估人的生命价值由来已久,支付意愿法目前已成为国外学者评估生命价值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但不同研究者出于对生命价值评估的不同目的,采用的生命价值评估的数学模型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的角度,建立其适合我国国情的生命价值评估模型,并对风险行业工人的生命价值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使中国古代士文人清晰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局限性,生命的自然命定使其陷入痛苦与困惑,同时也逆向激发古代士文人挑战生命局限的勇气。通过寻觅、体验与履践,古代士文人以价值超越、亲伦超越、艺术超越、宗教超越、哲学超越等多元途径,实现了对个体生命局限性的超越,赋予个体生命更丰富、更完美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车耳 《世界知识》2020,(7):66-67
在对待遗嘱这件事上,中国人与西方人采取了不同的视角,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处世伦理和观念;遗嘱内容中对物质与精神的侧重;遗嘱执行以及对立遗嘱人意愿的尊重。理念的差异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语境中谈生多、论死少。  相似文献   

15.
超人学说是尼采哲学的主要观点之一。尼采所宣称的"超人"是在他宣称"上帝死了",要"对一切传统道德进行重估"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尼采所理解的"超人"具有这样的品质:超越自身、超越弱者,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是真理与道德的准绳,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要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希望;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强。由此,尼采指出人生存的目的是向"超人"的目标靠近并不断超越,但是他错误的认为"超人"是一种可以达到的目标而非理想。超人学说在现代也有它的发展空间,它一度被短视的资产阶级舆论界视为"社会的纯粹的灾难",因为它坦率地承认了阶级对立的事实,激烈攻击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传统理想。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去看待"超人",并努力赋予我们每个人特有的"超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古埃及的《亡灵书》是一部哲理意味较浓的宗教经典作品和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文明结晶。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古埃及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也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宗教、民风民俗、历史、地理、文化等等,形成了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它采用诗歌的方式,加深了作品的美感效应。通过阐释,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古埃及的文化,进一步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格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人际关系的范畴,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这种对人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的。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企及了人文的理想境界和自然的生命世界融合无间的审美高度;道家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体现了它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佛性、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伦理、追求心灵的超然物外等思想,对今天生态人格的塑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曹荣 《甘肃科技》2009,25(9):147-148
新风格的设计是各国设计共同追求的课题,是对各种领域包括历史、文化、宗教、国界以及不同年龄的人综合创新追求;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启迪了人的智慧和价值,设计的理念需要创新,这就是设计者今天要追求的时尚,它既要强调历史性、文化性,同时还要产生时代性。积极探索,试图超越,设计观念的异彩纷呈是检验一个设计师的标准;国内与国外在室内空间设计上的区别根本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同,因而导致在价值观和审美观设计理念、设计认识上的根本区别。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未来的室内空间设计师来说要有一个国际通的设计观念。加入世界多极文化里。实现再创中国民族设计雄风。在这个基础之上也要让自己有一个新的设计趋势。从而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环境与空间等众多领域变化使得室内空间设计有着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进而爱周围所有的人,最后能够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形式.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让学生懂得去呵护生命,懂得生命,超越生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纬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进而爱周围所有的人,最后能够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形式。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让学生懂得去呵护生命,懂得生命,超越生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纬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