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综述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在植物学、化学成分、药材标准和炮制、药动学、药理毒理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目前丁公藤化学成分的研究多集中在东莨菪内酯、东莨菪苷这两个成分的含量测定和丁公藤制剂的药理、毒理研究上,对丁公藤抗风湿、抗炎、镇痛等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丁公藤抗风湿、抗炎、镇痛等活性成分也还不是很清晰,建议将大果飞蛾藤(异萼飞蛾藤)(P.sinensis Hemsl)和近无毛飞蛾藤(P.sinensis Hemsl.var.delavayi Rehd.)作为丁公藤代用品进行研究,以扩大丁公藤的资源范围,并加强对丁公藤抗风湿、抗炎、镇痛等作用机制的研究,长期使用丁公藤注射液须注意其蓄积性.  相似文献   

2.
红杜仲药材为夹竹桃科杜仲藤属植物杜仲藤(Parabarium micranthum(A.DC.)Pierre)、红杜仲藤(P.chunnianum Tsiang)及毛杜仲藤(P.huaitingii Chunet Tsiang)的茎皮和根皮,或花皮胶藤属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 Hay.et Kaw.)的干燥树皮,主要含有生物碱、酚类、有机酸、糖类、黄酮等化学成分。红杜仲药材可以治疗风湿骨痛、骨折、外伤出血等。目前红杜仲药材的原植物鉴别、树皮性状鉴别、组织结构鉴别、理化鉴别、化学成分研究,以及红杜仲与其他相似药材的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壮瑶医常用的药物之一,红杜仲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两个河北新记录种和一个河北新纪录变种,它们是鹅绒藤属(白前属)的隔山消Cynanchuw wilfordii(Maxim.) Hemsl.,紫珠属的白棠子树Callicapa dichotoma(Lonr.) K.Koch,水马齿属的东北水马齿Callitriche palustris(L.) var.clegans(V.Petr.) Y.L.Chang,其中水马齿科为河北新纪录科。  相似文献   

4.
我国特有植物—永瓣藤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矛科永瓣藤属(Monimopetlum)特产我国,只有一种,即永瓣藤(M.Chinense Rend.)本文报道了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其花粉外壁进行系统研究的结果。从花粉形状、萌发孔类型以及外壁超微结构看,永瓣藤花粉应是卫矛科(Celastraceae)中的一个独特类型。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能够准确鉴定秦岭藤属(Biondia Schltr.)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选取5个叶绿体DNA片段,利用PWG-distance和Tree-building方法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分布的秦岭藤属4个物种的14个个体进行物种分辨率评价。研究显示:大部分组合DNA片段的分辨率(25%~100%)显著高于单个DNA片段的分辨率(0~50%),尤其是matK+rbcL的核心DNA条形码组合,以及包含有这2个片段的3片段(matK+rbcL+trnH-psbA)核心DNA条形码组合,利用PWG-distance方法,其分辨率可达到100%。因此,可采用matK+rbcL或matK+rbcL+trnH-psbA的DNA条形码组合对秦岭藤属药用植物进行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玉米穗腐病致病菌的组成与分布,在玉米成熟期从河南及周边5省36地市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204份,通过组织分离、病原纯化,共分离到698个分离物,经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发现镰孢菌是该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平均分离频率达到47.8%,为该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和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平均分离频率分别为22.5%和17.6%,为该地区玉米穗腐病的常见病原菌.另外,还分离到了少量的尖镰孢(F.oxy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以及木霉属(Trichoderm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cillum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等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扶芳藤芳香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Turcz.)Hand.-Mazz.)藤茎部分的化学成分,利用系统溶剂提取法、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法、制备HLPC法进行了分离和纯化,采用谱学技术(NMR谱,MS,UV等)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扶芳藤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芳香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吡啶甲酸,(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丁香酸),(3)3,4,5-三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4)3,4-二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5)丁香脂素.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  相似文献   

8.
对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arck]藤尖越冬苗进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Fr.]的接种试验,观察和研究了病菌的侵染途径,肯定了接触传染是甘薯藤尖越冬苗灰霉病传播的重要方式,从而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萝藦科(Asclepiadaceae)鹅绒藤属植物竹灵消(Cynanchum inamoenum(Maxim.)Loes.)的根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4个C21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Glaucoside A(1)、Amplexicoside D(2)、Amplexicoside B(3)、Glaucoside-D(4).这四个化合物均首次从竹灵消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上海新记录植物8种2变种,隶属9科10属,其中外来植物新记录5种2变种:蓝花子Raphanus sativus var.raphanistroides(Makino)Makino、三裂叶绿豆Vigna radiata var.sublobata(Roxb.)Verdc.、大花酢浆草Oxalis bowiei Aiton ex G.Don、小马泡Cucumis bisexualis A.M.LuG.C.Wang、细果草龙Ludwigia leptocarpa(Nutt.)H.Hara、美丽月见草Oenothera speciosa Nutt.和疏花黑麦草Lolium remotum Schrank,其中三裂叶绿豆V/gna radiata var.sublobata(Roxb.)Verdc是中国大陆外来植物新记录;原生植物新记录3种:千金藤Stephania japonica(Thunb.)Miers、北水苦荬Veronica anagallis-aquatica L.和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L.)DC.  相似文献   

11.
嗅觉可视化技术是使非可见物质成像(主要是气体成像)的一种无损检测新技术,属人工嗅觉模拟技术的一个新分支.使用卟啉和pH指示剂作为嗅觉可视化传感器阵列的气敏材料,检测猪肉中的优势致腐菌和新鲜度.将3种优势致腐菌(梭状芽孢杆菌、热死环丝菌、假单胞菌)分别接种至3组猪肉样本中,在3种温度(-16℃,4℃和20℃)条件下分别贮藏不同的时间后,采用扫描仪获取可视化传感器阵列与每个样本反应前后的图像信息;将阵列反应前后的颜色差值作为样本特征值,对不同的猪肉样本经不同贮藏时间后产生的挥发性气味,可视化传感器阵列显示其特定的颜色图像与其对应.结果表明,嗅觉可视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猪肉的优势致腐菌以及判断猪肉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12.
较详细地阐述了畜禽饲养环节对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来源,并根据分析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畜禽饲养环节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控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天然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微生物、特异酶以及其应用.中草药等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人体难吸收、活性低.为了得到易吸收、高活性的天然有效成分,筛选了一批新微生物,发现一批新型特异的天然成分转化酶;研究了生物转化制备高活性天然成分单体、异构体混合物组、活性中草药制备.  相似文献   

14.
J M Smith 《Nature》1965,206(981):239-240
  相似文献   

15.
分别在佛山市城区有代表性的季华路(主干道)、同济路(次干道)、华远西路(支路)路边,采集了PM2.5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12种金属元素和9种水溶性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佛山市城区各道路环境PM2.5日均浓度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季华路(173.3μg/m3)、同济路(141.2μg/m3)、华远西路(126.0μg/m3),与车流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均高于同期城区PM2.5的日均浓度64.5μg/m3。3个采样点检出金属元素中含量较高的是Fe、Al、Ca、Mg,其次是Zn和Pb。不同道路环境中Al、Ca、Mg、Zn和Pb元素的浓度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季华路、同济路、华远西路。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佛山市城区道路环境人为污染较严重的金属元素为Cd、Zn、Pb、As。采样期间SO42-、NO3-和NH4+是主要的水溶性离子。  相似文献   

16.
LOWNDES J 《Nature》1955,176(4476):283-284
  相似文献   

17.
Dr. A.F.S. Kent     
BROCKLEHURST RJ 《Nature》1958,181(4618):1240-1241
  相似文献   

18.
BOYD JD 《Nature》1956,177(4507):505-506
  相似文献   

19.
MELLANBY K 《Nature》1955,176(4482):582
  相似文献   

20.
Bullough WS 《Nature》1970,226(5252):1277; author reply 12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