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于2004年发现的恐龙化石,确定这是一个新种类的鸭嘴龙——大和龙。鸭嘴龙以其宽阔扁平的口鼻而闻名,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在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都有鸭嘴龙的化石遗迹。一般的鸭嘴龙有数百颗密集的牙齿,并且旧的牙齿脱落后又会长出新的牙齿。鸭嘴龙十分善于咀嚼植物,正由于此,鸭嘴龙进化出了丰富的物种,  相似文献   

2.
最古老长笛     
《科学之友》2009,(8):13-13
1999年,美国一名青年在北达科他州一河床处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距今6600万年的鸭嘴龙化石。近年来,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成像和化学技术对其皮肤进行研究,他们吃惊地发现,这只鸭嘴龙的皮肤居然与鸟类以及鳄鱼类似。  相似文献   

3.
诸城位于山东省中东部,在世界版图上只是一个不那么耀眼的小县城,但它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诸城不仅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而且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集群埋藏地,因此它也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龙城”。  相似文献   

4.
恐龙无疑是古代动物中一支庞大的类群。人们通常认为,一亿年前,即中生代时期,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是一种体形庞大而多数又是非常凶狠的爬行动物。在那遥远的古代,它们无边无际地从北极到南极独霸整个地球,而无一类动物敢与其抗衡。恐龙绝迹于白垩纪末期,那时在地球上已普遍地出现了哺乳类和鸟类动物。这些生物的古代代表曾是恐龙的同代者。但现在有人生动地说:只有恐龙的绝迹,才为现代脊椎动物界开辟了生活的场所。这种推测的可能性大概只有一点点。古生物学家和动物学家都知道,恐龙是多种类型的动物,其中只有一个类群是过着肉食性生活方式的。有趣的是,肉食性恐龙都是两足行走的,而两足行走的也有很多是植食性恐龙,其中包括鸭嘴龙(硬化的颚前部象鸭的喙)。但它又不同于鸟类,其颚的后部长着无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现     
恐龙木乃伊皮肤之谜1999年,美国一名青年在北达科他州一河床处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距今6600万年的鸭嘴龙化石。近年来,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成像和化学技术对其皮肤  相似文献   

6.
正几乎没有美国人能像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一样,深切感受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也不会像他们一样过分依赖于化石燃料经济。去年春天,在阿拉斯加北部的楚科奇海,霍普角村庄的捕猎季节开始了:船员们用鱼叉捕获两条北极露脊鲸,把它们拖上冰面,开始屠宰。突然,风向改变。因纽特人把冰面的边缘称为"sikuliaq",这里受到海水的冲击,变得十分脆弱,已经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7.
<正>诸城位于山东省中东部,在世界版图上只是一个不那么耀眼的小县城,但它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诸城不仅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而且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集群埋藏地,因此它也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龙城"。早在1964年,古生物学家就在诸城发现了恐龙化石。2008年,科考人员又来到诸城这片大地上探索,并在  相似文献   

8.
在距离秘鲁太平洋海岸内陆1千米的海洋沉积物中,科学家发现了 4300万年前的鲸鱼化石.这种鲸鱼体长4米,奇特的是它长有四条腿,还有蹄子和蹼足.科学家认为,这种鲸鱼的身体构造表明它适合在陆地上行走.或许这些鲸鱼原来在陆上生活,但也会游泳.随着它们的身体对海水愈加适应,在它们进入海里生活后,四条腿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9.
<正>山东省诸城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晚白垩世恐龙化石产出地,因为恐龙化石资源丰富而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龙城"。这里不仅出土了恐龙骨骼化石,还发现有恐龙足迹及恐龙蛋化石,并创造了多个恐龙界的世界之最。例如,诸城有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骨骼化石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化石群。而最受人关注的,也使得"龙城"名扬世界的,就是这里发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恐龙化  相似文献   

10.
过去20多年来在中国发现的化石表明,至少有5种恐龙长着羽毛。但它们都属于“猛禽龙”(有观点认为是现代鸟类的祖先)。而最近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更加完整的化石表明,生活在1.6亿年前、与猛禽龙截然不同的库林达奔龙也有羽毛。有人提出疑问:是否整个恐龙家族其实都长有羽毛呢?科学家说,恐龙是否都长着羽毛,现有理论还无法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大多数恐龙都不能飞行。库林达奔龙生活在当时的库林达河畔,该地区不乏湖泊,而且火山众多。这只身为素食恐龙的库林达奔龙有可能在死后坠入湖底,没多久就被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掩埋,这就是它们的羽毛痕迹与化石一同保存下来的原因。科学家还发现,库林达奔龙的鳞(鸟脚等部位的确有鳞)与一些鸟类的很相似,这可能支持鸟类基因源自恐龙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最近发现,从古新世到始新世曾经出现全球升温,促使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开始了长途迁徙。动物们只花了不到两万年时间就从亚洲来到北美,几乎扩散到整个北半球。科学家分别在中国、比利时和美国发现德氏猴(见题图)的化石。德氏猴是一种个头与花栗鼠差不多大的远古灵长类动物,活跃在树丛中。考古证明,生活在中国的德氏猴比生活在欧洲的更原始,而生活在欧洲的又比生活在美国的更原始。科学家由此推测,当时德氏猴的扩散过程是由中国到欧洲再到北美。在这两万年里,全球气温大约上升了5℃,如今的北极地区在当时的温暖条件下很可能存在陆桥,因而…  相似文献   

12.
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鸭嘴龙数量庞大,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一项新研究表明,鸭嘴龙到10岁时已完全成熟,其生长速度比可怕的掠食者陕3~5倍。与其他素食恐龙不同,鸭嘴龙没有锋利的角,没有匕首—般的牙齿,也没有笨重的盔甲。因此,鸭嘴龙只有拼命发育,通过自己比同龄掠食者个头大的优势来避免被猎杀的厄运。例如,鸭嘴龙幼崽跟霸王龙幼崽个头相当,但是当两者都长到5岁时,鸭嘴龙的个头就已经大得像一头牛,而霸王龙只相当于一只狗的大小。不仅如此,鸭嘴龙的性成熟也比霸王龙早得多,这也给了鸭嘴龙一副不惧霸王龙的“杀手锏”。  相似文献   

13.
辽西义县组禽龙类新属种: 杨氏锦州龙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筱林  徐星 《科学通报》2001,46(5):419-423
在辽西义县组发现一大型禽龙类恐龙,根据其头骨形态和牙齿特征建立一新属、新种-杨氏锦州龙(Jinzhousaurus yangi gen.et sp.nov.)。杨氏锦州龙某些特征比已知多数禽龙类原始,但大部分特征接近于早白垩世的一些进步禽龙类,如前上颌骨喙部中等扩大和牙齿形态及排列方式等。锦州龙的另外一些特征非常接近鸭嘴龙类,比如眶前孔不发育等。锦州龙的这种奇特特征组合对于研究禽龙类的演化和鸭嘴龙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锦州龙发现于义县组中部,层位高于四合屯化石层,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恐龙化石,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组成。锦州龙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热河生物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与同位素测年确定的年代一致。  相似文献   

14.
豫西前寒武纪汝阳群蠕虫状遗迹化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胡健民  孟庆任  李文厚 《科学通报》1996,41(20):1868-1870
前寒武纪生命的演化与发育状况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由于伊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 fauna)以及比较年轻的前伊迪卡拉期动物(如淮南动物群)的种类繁多和构造复杂,加之1000Ma左右遗迹化石的发现,许多古生物学家相信,地球上后生动物的起源可能超过1000Ma。然而,由于当时生物机体特征和保存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实体化石几乎没有被保存下来。因此,遗迹化石就成为探讨早期后生动物演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尹赞勋  周明镇  徐仁 《科学通报》1964,9(11):980-980
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化石。对于化石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学者很早就有初步的认识。在公元第六世纪北魏时代,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中已有关于湖南湘乡县产鱼化石的记载。第八世纪唐代学者颜真卿引用葛洪“东海三为桑田”的话,并且说“高山中犹有螺蚌壳,或为桑田所变”。十一世纪宋代学者沈括和朱熹进一步认识到动植物化石是以往的生物,并对于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推论,具有朴素的古生态学概念。由于长期封建统治,生产停滞,可贵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早期被子植物花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承森 《科学通报》1993,38(17):1588-1588
中国被子植物花的化石仅在山东省临朐县中新世的山旺组地层里有过报道,被定名为大萼始苹果(Archimalus calycina Tao,1992)和拟槐蓝蝶形花(Papilionacea indigoferoides Tao,1992)。它们生活在距今1000—1500万年前.1991年夏,我们在黑龙江省嘉荫县的乌云组地层里发现一块较为完整的花化石,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花化石。乌云组的时代暂时划归在马斯特里赫特斯至达宁期,距今约有7000万年。乌云组  相似文献   

17.
<正>在大约3亿年前,如现代海鸥一般大小的掠食性蜻蜓统治着地球天空。长久以来,这些家伙以及其他一些虫子怎么会长得这么大一直是一个谜。最流行的理论是,这些远古昆虫之所以长得这么大,是因为它们得益于当时地球大气层中比今天高许多的氧含量。但2011年的一项研究却暗示,太多的氧可能反而不是好事:幼虫必须长大个头,以避免氧中毒。化石记录显示,巨型蜻蜓和巨型蟑螂在石炭纪(大约3.59亿年~2.99亿年前)很常见。在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中国不但是世界上人类化石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化石人类时代——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丰富的一个区域。这些与人类化石在一起发现的大批动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对产化石的地层的地质时代作正确的测定与对此,并对了解当时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提供证据。关于中国的第四纪地质和动物群的研究,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可是在过去的25年内,还是积累了相当的资料。最近的数年中,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发现,因此,我们可以在这里对中国第四纪的主要地层单位和动物群作一个简单的叙述,同时,再由含化石地层和动物群的分析,对中国化石人类生存的各时代的自然环境作一些可能的推论。  相似文献   

19.
正在蒙古国的戈壁沙漠中,考古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生活在6800万年前、形似鹦鹉的恐龙化石——几具较完整的幼年三头鹰龙的骨架化石。这些骨架堆叠在一处,表明它们至少在幼年时期是群居动物。三头鹰龙属窃蛋龙科,但这几具骨架的前爪均只有两指(其他窃蛋龙的前爪均有三指)。这是首次在窃蛋龙科中发现手指数量减少的恐龙。  相似文献   

20.
在山西永济地区中元古代晚期地层北大尖组产出丰富的、保存良好的有机壁化石, 其中有大量带刺疑源类, 在形态上和超微结构上有与沟鞭藻相似的特征(如双层壁结构和板片构造), 它们可能是最早的沟鞭藻化石.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些有机壁化石的生物亲缘关系, 对这些有机壁化石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并分析了其热解产物, 在热模拟产物中检测到沟鞭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甲藻甾烷, 因此证实了形态学上的推断. 这一研究将沟鞭藻分子化石的记录提前了1~4亿年, 可能的实体化石记录提前了7~9亿年, 同时与分子钟的推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