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想象一下你坐在转椅上,一次又一次地用脚尖顶在地板上,让转椅快速转动起来.虽然不可能像花样滑冰运动员转得那么快,但只要转速足够快,当你停下想要站起身来时,往往就会感觉重心不稳,甚至会摔倒在地. 产生眩晕感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吕斌 《科学之友》2006,(10):69-70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直挺挺地摔倒在地上的恐惧感会让你不敢再参加什么芭蕾舞课。而作为成人,担心失败的恐惧则会使你没有勇气去接受新的挑战。30岁的执行文秘朱小姐的经历是,当单位里的女孩们要组织一次溜冰活动的时候,她会选择退出,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不会溜冰,朱小姐更担心的是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出洋相。这种心理状况的根源在于我们都希望自己受人欢迎,而且相信当我们在别人面前丢人现眼的时候,自己肯定是不会被人接受的了。但是如果我们总是担心出丑,我们就永远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了。我们中又有谁天生就会溜冰或是滑雪呢?如果我们不摔上几…  相似文献   

3.
邹琪 《世界科学》2007,(11):34-36
关于"人类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目前我们知道了多少,还有哪些未知?6.何谓智能?智能有许多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无论那种形式我们都不知道智能在生物学上意味着什么。数十亿个神经元如何调度知识、模拟新场景,或是删除不合逻辑的信息?当两个概念彼此相匹配而此时又突然找到了问题的解答时,将会发生什么?当看电影时,  相似文献   

4.
人的正常体温升高,叫做发热。据医生说,发热是人的身体向引起疾病的细菌和病毒进行斗争的迹象。不过医学研究人员仍在对发热及其重要性进行研究。人的大脑控制体温的部位叫下丘脑。天气寒冷时,皮肤中的神经就会向大脑发出信号,让身体储存热量;当天气炎热时,大脑就会“通知”身体发出热量。用这种方法,下丘脑使人的身体正常温度保持在37℃左右。当人们的体温超过这个温度时,就是发热。细菌和病毒引起人体的防病系统释放出一种叫做热原的物质,热原这一词的含意是致热物。这些物质对下丘脑中的温度控制细胞产生影响,使下丘脑作出  相似文献   

5.
"仗是由人来打的",曾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条古训看来已不那么全面了.单就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在武器装备上的广泛应用将导致战争形态变化看,在未来战场上,一支由无人操作、集合式智能化形成的新型兵团--无人化兵团,就将打破由人操作的传统作战模式,以未来战场主力军的角色,或单独遂行着各种复杂、艰巨、危险且令人难以想象和完成的作战任务,或与有人兵团一道并肩作战,掀动着未来战争的风云.  相似文献   

6.
手指接电话     
正手指变身听筒真是相当科幻啊!最近,市场推出了一款智能腕带,完全颠覆了人们接听电话的方式。使用它几乎没有门槛,无论你的手表是一般手表还是智能手表,换个表带,将其安装上去后,只要把手指放在耳朵边,就可以接听电话了。首先,这款产品通过蓝牙来接收和传输手机语音信号,和你的蓝牙耳机一样。当接听电话时,腕带配备的"身体传导装置"会将声音信号转化成振动信号,即通过骨传导来传送声音信息。当使用者的指尖按住耳朵后,腕带将振动从手腕、手指一路传到颧骨,最终被耳蜗接受。除了能够提供清  相似文献   

7.
正同学们,当你们把垃圾塞满塑料袋,扔进垃圾桶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最终会到哪里去呢?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垃圾的故事。人类是垃圾出现的源头首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地球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垃圾呢?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可是没有垃圾的,动物并不会制造垃圾。可能有人会想,动物拉出的便便算垃圾吗?不能  相似文献   

8.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联合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智能腕表,能够为癫痫患者带来福音。这款新产品可以在癫痫患者发作癫痫之前就发出警告。麻省理工学院的罗莎琳和她的团队通过测试皮肤电导在大脑深处的变化并结合多年的临床数据,建立了一套数据模型,来判断究竟哪些变化会预示着癫痫的发作,以此好提前作出预示。有意思的是,这个发现来源于一次偶然。当时,罗莎琳和同事正在进行自闭症儿童情绪状态的研究,在手腕上测量皮肤电导只是自闭症研究的一部分。不过,罗莎琳注意到,其中一个孩子在皮肤电导达到一个峰值后20分钟,发作了癫痫。这时候,她意识到,生物电可以预示癫痫的发作,由此研发了这款智能腕表。同时,这款智能腕表也汇集了其他智能腕表所具备的功能,如收集佩戴者的日常体温和运动数据,好让佩戴者能够评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9.
每到节假日或上下班高峰时期,当我们驾驶或乘坐的汽车被堵塞在公路上的时候,我们就会幻想自己乘坐的汽车长了一对翅膀在空中翱翔。其实,这样的幻想并非遥不可及,因为已经有人开始逐步实现了飞车梦想。最近.挪威研究人员托马斯·罗德表示,或许40年后飞行汽车就会像如今的轿车一样普及到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0.
朋友机器人它由美国专业的机器人研发公司Willow Garage研制.这款号称PR2的机器人非常人性化,比PRI更加智能,既能做朋友,又能当保姆.在陪伴主人的同时,PR2会自己开门、找电源插座、开啤酒.它从来不会头疼,也不会在打台球输了以后唠唠叨叨,更不会对人拳脚相加.  相似文献   

11.
“不知怎么搞的,一到考试时,我就不能正常发挥……”常听到有人这么说。 可是,出现这种状况,自然会有其原因。如果能找到其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话,就可使其本人不再留有遗憾。例如,如果是因为容易紧张,一到考试时就无法正常发挥的人,就要设法消除紧张。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活动是与因循守旧相对而言的,纯粹是创造性的或百分之百是因循守旧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有人认为,活动的算法化程度越高,其智能就越低。也就是说,一旦活动的方法论完备——拟定了其结构和逻辑机制,建立了方式和方法,——则活动也就不再会有什么创造性,只能是墨守成规的了。  相似文献   

13.
文科生也能当医生 一般,如果在学校的数学成绩不好,高考时就会填报文科志愿;而仅仅语文成绩不好,就一定会选理工科,而不报文科。但是,纵览周围社会,却有不少人并非如此。那么,是这种单纯的分类错了吗? 是的。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有多重智能,而且各个学科对智能的要求也往往是复数的。比如,学建筑设计,不仅需要“逻辑·数学智能”,也需要“空间智能”;学医,虽然“逻辑·数学智能”是必不可少的,但“他知智能”似乎更为重要。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要拘泥于文科、理工科,而应该首先想一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然后再做决定。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电网正在发生变革。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电网是一个用来将由一定数量的发电站发出的电能传输到大量不同级别的用户系统。设计和运行电网的标准,就是要将电能以一种有效的方式从数百个发电站传输到数百万的用户家中。这个系统储存电能的功能有限,所以如何预测用户的用电量就变得至关重要。电网的控制是基于每日的预测来进行的,而电能是由发电站通过传输网络输送到配电网络。大部分发电都需要由调节器来控制。  相似文献   

15.
提及机器人,人们就会想到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焊接机器人、喷漆机器人以及各种服务机器人。很少有人想到作战用的军用机器人——机器士兵,因为它是一种军事机密。最近,《简氏防务周刊》透露,到下世纪初,将研制出能操纵飞机的机器人。它驾驶飞机能自动寻找攻击目标,如目标已遭到破坏,能自主飞向另一目标;在遇到敌人攻击时能采取规避行动。英国机器人专家透露,5年后,机器人将在战争中代替人去冲锋陷阵。这些机器士兵将具有10亿个电子神经元组成的人造脑,配备一系列经过生物技术改造的武器,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拥有群体智能,能协同作战;如果某些部件遭到破坏,其他部件会自动调整,并继续运行。早在70年代末,美国五角大楼就开始通过各种试验来证实军用机器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探索》2005,(8):7-7
老鼠在被搔痒痒时,会发出超声波的“哈哈”笑声;黑猩猩在玩耍打闹时,会发出快乐的喘气声。科学家最近指出,动物的这些兴奋表现显示,笑的意识很早就已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进化出来。早在2003年就有人发现,当人用手指给老鼠搔痒痒时,老鼠会发出快活的叫声;甚至,你只需要对老鼠晃动你的手指头,就能引起它的嬉戏欲望,并且引它发笑。科学家说,老鼠的这种反应同人  相似文献   

17.
地球上是否就存在我们人类这一种智慧动物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进入20世纪以后,根据一些科学家和探险家的考察,认为地球上还存在着另一种神秘的智慧动物——海底人。 1938年,在爱沙尼亚的朱明达海滩上,人们发现了一个“鸡胸、扁嘴、圆脑袋”的“蛤蟆人”。当它发现有人跟踪时,便迅速地跳进波罗的海,其  相似文献   

18.
张恩虬 《科学通报》1976,21(6):252-252
一、引言磁控管有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它在雷达、导航、微波加热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人们对磁控管已经研究、制造和应用了几十年,但至今对它的工作原理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有人认为:“磁控管象一匹野马,很难驾驭.”还有人认为:“在研究磁控管时,当你刚要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概念时,马上就会观察到新的现象,把你刚要形成的概念否定了.”在国际上,磁控管的工作原理也被认为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正也许在普通人眼里,色彩只会对我们的情绪产生特定影响,但在科学家手中,它却变成了解决难题的利器。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人眼通过视网膜上细胞的帮助,视觉神经就会对其产生反应,即物体反射的光会作用于眼睛。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投射到视网膜上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也就不同。当神经冲动传输到大脑后  相似文献   

20.
章静 《自然与人》2009,(3):63-63
感冒,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吃点“泰诺”、“日夜百服宁”,或者多喝水并蒙头大睡几天,就会万事大吉。很少有人会把它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也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会倒在感冒这档子事上。然而,事实是,在距今不到一个世纪的1918年,真的有一场感冒,它差不多夺走了全球几千万人的生命,最新的权威统计估计死亡人数在5000万到1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