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野生欧李萌动期阶段结果基生枝各组织器官(木质部、韧皮部、花器官)中钙与不同形态钙的分配率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欧李萌动期各组织器官钙吸收积累与钙存在形态密切相关,木质部中以果胶钙形态分配为主,韧皮部和花器官中以草酸钙形态分配为主;随发育进程木质部和花器官中钙分配略有增加,韧皮部中略有下降。木质部中活性钙组分(水溶钙和果胶钙)星下降趋势,非活性钙组分(磷酸钙和草酸钙)星增加趋势;韧皮部中各形态钙组分无明显改变;花器官中水溶钙、果胶钙和磷酸钙组分呈增加趋势,草酸钙组分呈下降趋势,花器官中钙分配与水溶钙形态分配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欧李萌动期各组织器官中存在钙吸收与转移,生殖器官中钙吸收与活性钙组分(水溶钙和果胶钙)吸收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冀东地区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各器官中主要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分配规律,以春小麦品种冀张春3号为材料,研究了在盆栽试验条件下春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中Ni,Cu,Zn,Fe,Mn,Ca,Mg,K等8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器官中不同矿质元素含量随生长发育进程变化各异,在发育前期或发育后期呈"单峰"或"双峰"变化。生育期各器官中矿质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均值大小比较,除叶片中Ca和茎秆中K的质量分数高于其它器官外,其它元素的质量分数均以根系中最高。生育前期(三叶期~孕穗期)Ni,Fe,Mn主要积累于根系;Cu和Ca主要积累于叶片;Zn,Mg,K主要积累于茎秆。进入成熟期,Cu,Zn,Mn,Mg主要向籽粒中转移(分配率分别为65.02%,46.73%,53.90%,44.73%),Ni和K主要积累于茎秆(分配率分别为32.04%和35.22%)和籽粒(分配率分别为22.28%和32.36%)中,Fe主要以叶片中积累为主(分配率为32.87%),Ca主要积累于小麦茎秆中(分配率为46.04%)。拔节期至孕穗期是矿质元素吸收速率最高的时期;乳熟期至成熟期Ni,Mn,Fe,Ca元素出现二次吸收高峰。  相似文献   

3.
1988~1989年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在北京怀柔地区,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混合花序的分化主要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两性花序的分化和器官建成在4月初至6月初。7月中、下旬为胚的形成期。8月上、中旬为胚乳吸收期。8月份果实迅速膨大。板栗在年周期中对水分的需要有3个重要阶段,对缺乏氮素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4.
研究植物器官中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了解植物体内养分的吸收、运输和分配机理,揭示植物生活史策略及其响应和适应环境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喀斯特峰丛洼地3种建群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根、茎、枝、叶中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含量在3种建群树种器官中的分配表现为叶(496.45±20.28 mg/g)根(472.35±13.8 mg/g)茎(471.01±8.85 mg/g)枝(468.04±11.36 mg/g),N、P含量分配表现为叶(21.39±3.11 mg/g, 0.99±0.19 mg/g)枝(6.30±1.30 mg/g, 0.50±0.13 mg/g)根(6.27±1.0 mg/g, 0.39±0.08 mg/g)茎(1.65±0.47 mg/g, 0.22±0.05 mg/g),同一养分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有显著差异;N、P含量在各树种和各器官(干、皮、枝、叶)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变异,而C含量在各树种和各器官之间变异较小;C∶N和C∶P表现茎中最高,叶中最低;3种建群种植物N∶P平均值为22.02±3.79,受P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同一器官对不同养分的吸收以及不同器官对同一养分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均具有一定的协同特征。研究可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地区植物的养分循环、生态策略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对厦门40年生辣木植物各器官发育过程中的热值和灰分质量分数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辣木各器官的灰分质量分数在3.50%~17.52%之间,干重热值在15.00~26.32kJ/g之间,去灰分热值在17.65~27.28kJ/g之间.各器官平均灰分质量分数的高低顺序是叶〉根〉果〉枝〉花〉种子,平均干重热值是种子〉花〉叶〉果〉枝〉根,平均去灰分热值是种子〉叶〉花〉果〉枝〉根;2)随着器官发育,灰分质量分数下降,但叶片例外,老叶为最高.干重热值是粗根〉细根,幼枝〉多年生枝〉二年生枝,幼叶〉成熟叶〉老叶,花蕾〉花朵,果实则随其发育而增加.去灰分热值变化有所不同,随叶片发育而升高,两种热值都是细根最低,种子最高;3)果实发育中的干重热值与灰分质量分数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根、叶器官中有显著的负相关(P〈0.05),而枝和花中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5G网络中基于用户需求的频谱资源分配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第5代(5G)通信系统的频谱特性和用户需求特征,提出局部最优(local optimization,LO) 算法。该算法不同于传统的频谱分配方法,在考虑5G网络中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同时提高频谱的利用率。LO算法根据用户需求特征和频谱特性的相应参数计算出二者对彼此的偏好优先级顺序,计算出综合满意度,让用户依次从未分配的频谱中选择让其综合满意度最大的频谱。通过MATLAB软件在用户数和频谱数不同的2种情况下仿真,分析结果可知,LO算法的平均综合满意度、用户和频谱对彼此的整体满意度均高于稳定婚姻(stable marriage,SM)配对算法,且频谱利用率、频谱丢包率与用户丢包率的比值都低于SM算法,并且可以兼顾频谱利用率和用户可靠性要求。同时,LO算法的算法复杂度为O(n^3)。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用聚乙烯吡啶化学修饰电极预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废水中痕量Cr(Ⅵ)和Cr(Ⅲ)的方法。废水中的痕量Cr(Ⅵ)被富集到经聚乙烯吡啶修饰的钨丝电极上,然后放入石墨杯中进行原子吸收测定。Cr(Ⅲ)在碱性条件下经H_2O_2氧化为Cr(Ⅵ),同法测定在pH为4的HCl介质中,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25ng/ml,对含Cr(Ⅵ)10ng/ml的溶液十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5.4%,检出限0.4ng/ml,二十多种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样品测定回收率在94~104%之间。  相似文献   

8.
用~(14)C草甘膦处理大蓟和小蓟的叶子试验证明,这两种杂草吸收草甘膦后具有双向输导性能。其吸收速度和植株各部分的药量分布是不同的,施药一天后总吸收量较少,占总药量的4.05%,但三天后明显增加,到第六天达到44.54%。而叶子的吸收高峰是处理后3~7天。根部的吸收量,从处理后一天的14.42%,到第六天增加到93.8%。但是,处理七天后,仍有50%左右的药剂未被植株所吸收。所以,草甘膦施药期不宜太迟,同时,施药方法要保证有足够的药量覆盖杂草茎叶上并被吸收。  相似文献   

9.
研究新试APNBT课题与汞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在TrtonX—100存在下,pHl0.4~12.0范围内汞(Ⅱ)与试剂形成黄色配合物,组成为1:2,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ε’为8.88×10~4L·mol~(-1)·cm~(-1),在535nm处,试剂的吸收与配合物的吸收差值最大,ε’为1.18×10~5L·mol~(-1)·cm~(-1),线性范围0~20μgHg(Ⅱ)/25mL,以双硫腙萃取汞(Ⅱ),分离干扰元素,成功地测定了合成试样和天然水中的汞,加入回收率为96%~102%。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引入分集增益以提高无线资源频谱利用率,针对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下行传输,提出联合OFDM和多用户空间复用MIMO混合接入方式下的用户调度和功率分配算法。采用这种混合接入方式不仅能够通过频率信道和空间信道的调度产生多用户分集增益,而且能有效避免空分复用(SDMA)中频率复用产生的共信道干扰问题。在资源分配上,基于广义处理机共享(GPS)优化模型提出基于信道状态的并行加权公平队列(Cap-WFQ)调度和功率分配算法,算法在保证多媒体用户的最小数据率要求的同时优化系统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引入分集增益以提高无线资源频谱利用率,针对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下行传输,提出联合OFDM和多用户空间复用MIMO混合接入方式下的用户调度和功率分配算法。采用这种混合接入方式不仅能够通过频率信道和空间信道的调度产生多用户分集增益,也能有效避免空分复用(SDMA)中频率复用产生的共信道干扰问题。在资源分配上,基于广义处理机共享(GPS)优化模型提出基于信道状态的并行加权公平队列(Cap-WFQ)调度和功率分配算法,算法在保证多媒体用户的最小数据率要求的同时优化系统吞吐量。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了喷施多效唑对富士苹果幼树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可以控制富士苹果幼树新梢旺长,提高当年中短枝的比例及次年座果率,控制秋梢旺长的喷布适期为盛花后12weeks(7月上旬),浓度为600mg·kg~(-1)左右。试验结果还表明:喷施多效唑与乙烯利、主干环剥配合使用,可以增加富士苹果幼树的枝量、花量及次年的座果数。以盛花后3weeks 喷2000mg·kg~(-1)乙烯利+盛花后7weeks 主干环剥+盛花后12weeks 喷施600mg·kg~(-1)多效唑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小麦氮素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内外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评价指标及小麦需氮规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影响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因素,提出了小麦氮素利用率提高的两条途径,即:(1)从小麦基因型入手,挖掘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能力;(2)从施氮栽培管理体系入手,改善肥料特性,精准施肥,同时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最后对提高小麦氮素利用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河北省十三个科技示范县(市)1979~1988年间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这些县市的年平均技术进步速度在2.34%到7.42%之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4.03%到51.05%之间;与全省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在1979~1987年间的技术进步状况相比,绝大部分科技示范县(市)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效果更加明显。这一测算和分析结果大体上符合各县(市)的实际情况,对于制定科技发展和经济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一年生“滦红”山楂苗木,喷施和土施不同浓度的PP_(333)。结罘表明:5月初喷施500mg·kg~(-1)PP_(333)溶液能显著抑制山楂苗当年营养生长;5月份土施纯量5~10毫克/株PP_(333),对第二年枝条生长量、平均枝长、节间长、叶片长度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显著增加了枝量和叶片厚度。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半干旱区树木非结构性碳、氮、磷的分配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半干旱区树木各器官中养分浓度的分配格局、养分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以及植物器官养分浓度与树种、土壤养分条件之间的关系,选取内蒙古东南缘的两种天然的典型树种(白桦和白杄),对其叶片、树干、基部最粗根以及根尖中的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氮(N)和磷(P)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NC浓度在叶片中最高,在根尖中最低,两者的浓度差异在53%以内;而N和P浓度在叶片和根尖中最高,树干和基部最粗根中最低,不同器官最大差异达98%。这种分配格局与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的生产、养分的吸收和储藏)密切相关。此外,白杄的TNC∶N和TNC∶P均大于白桦,这些格局不仅和树种本身的生理特性有关,而且反应了土壤的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氮素在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SPAC)去向及迁移转化机制,在对比试验基础上,结合同位素N~(15)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氮素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肥料氮归趋利用.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模式(薄露灌溉模式W1、间歇灌溉模式W2)可以有效地抑制肥料氮淋失;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节水灌溉模式NH_3挥发总量显著小于常规灌溉,同时降低肥料氨挥发量在总氨挥发中所占的比例;节水灌溉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吸氮量,随着生育阶段的推移,各处理植株吸收肥料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值亦呈下降趋势;此外,节水灌溉模式稻田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均少于常规模式,降低幅度为14.6%,作物吸氮量则明显高于W0,相比W0模式,W1和W2模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2%和14.2%.  相似文献   

18.
计算理想的约化Gr(o)bner基,得到了一种录求最佳信道数及最佳信道分配方案的方法;即如果图M是k-可分配的,但当1≤l<k时,图M不是l-可分配的,那么k即为最佳信道数;通过计算理想的约化Gr(o)bner基G,得到最佳信道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9.
考虑到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由主要矿产品资源利用率和附生矿产品资源利用率构成,而各种矿产品的资源利用率又由矿石贫化率,矿石回采率以及选矿回收率决定,利用灰色聚类理论对历年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变权聚类.根据聚类结果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对历年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分级,针对原有的灾变式GM(1,1)模型只能对上灾变序列和下灾变序列进行预测,预测信息有限的情况,将灾变式GM(1,1)模型改进成条带式GM(1,1)模型,利用条带式GM(1,1)模型对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较差的年份进行了分级预测,对不同级别的预测年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为矿山提前应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毛竹林带状采伐可实现竹林机械化经营,研究不同采伐宽度毛竹立竹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为毛竹林带状采伐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12月模拟机械采伐对不同宽度条带内的毛竹林实施全林皆伐,2020年8月统计试验毛竹林不同采伐宽度带(0、3、9、15 m)内新竹数量、胸径、枝下高和竹高。调查新竹枝、叶、秆生物量,分析伐后新竹地上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异速生长关系。【结果】 随着带状采伐宽度的增加,新竹数量先增加后减少,9 m采伐宽度带新竹数量最多,新竹竹高降低,胸径减小,枝下高及相对枝下高降低,立竹鲜枝质量、鲜叶质量、鲜秆质量及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带状采伐可以提高立竹出叶强度、相对竹高,尤其增加叶分配占比和叶相对生物量。带状采伐未改变立竹秆-总生物量的等速生长关系,但对枝-总生物量、叶-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产生显著影响,由异速生长关系转变为等速生长关系。【结论】 带状采伐致使毛竹通过生理整合作用权衡各构件资源分配关系,改变其异速生长关系,诱发新竹形态可塑性变化,9 m采伐宽度的新竹数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