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均有对文中人物死亡的预叙,但两部小说死亡预叙的聚焦方式则有差异:《红楼梦》死亡预叙采用的是内部聚焦叙事,《水浒传》采用的是外部聚焦叙事。聚焦方式的差别体现出不同的死亡观:《红楼梦》认为死亡是惨痛人生的悲剧性结果,《水浒传》认为死亡是顺其自然的人生终结。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红楼梦》神话性进行了探讨,主要是通过人物来历,行为的解析,论述了作品所展示的现实世界、虚无世界的文化形态。揭示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对现实的重视,对神话的追求,由此说明《红楼梦》的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成书于满汉文化大融会的乾隆时代。曹雪芹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巨著《红楼梦》带有浓郁的萨满色彩。萨满“三界”、“三魂”说,“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观念在《红楼梦》文本中得到了艺术渗透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诗词译作进行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从文化语境、经验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来找出针对文化、语言两大跨度,两个译本的译者是如何通过对等的方式来克服的,同时分析其原因并证明功能语法进行翻译分析的实用性和透彻性。  相似文献   

5.
海滨 《昌吉师专学报》1999,(1):30-34,38
本文从《红楼梦》十七、十八两回的脂评入手,探讨了脂评的四方面的重要价值:脂评提供了《红楼梦》成书过程、背景与本事,腊评暗示了小说中人物命运和整体结局;脂评总结了小说的艺术成就;脂评作为阅读文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以《红楼梦》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为依据,以《红楼梦》诗词中隐语(藏词法)化意味的翻译为视点,就其中涉及化的难题进行个案分析,指出两个译本的优劣之处并提出通过形式转换,加注说明或牺牲部分,保全整体而变通处理的翻译方法来解决“化的痛苦”,使《红楼梦》诗词中化意味的翻译能被不同化群体的成员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界对《红楼梦》中诸如开篇预言叙事、诗词预言叙事、用梦境、谜语、谶语、谐音等预言叙事手法的论述,成果颇丰,但同时却忽略了《红楼梦》中的这些预言叙事手法对中国传统叙事手法的继承以及其出现的原因.文章就这两方面来再次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预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8.
概念隐喻成为《红楼梦》诗词的思想脉络,它在指导《红楼梦》诗词理解方面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涵盖了西方近代概念隐喻的基本理念,使系统性、相似性、整体相合性这些概念隐喻的基本理念在认知理解中得以体现,形成《红楼梦》诗词的隐喻解读,这是除了从认知发展角度理解"《红楼梦》诗词"外的又一个理解"《红楼梦》诗词"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最先源自以《左传》、《国语》等为代表的史学叙事中的梦预,继而在谶纬神学、神仙思潮、佛教信仰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相融相摄的特色。预叙叙事对志怪小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世代累积和文学演绎,形成“预验休咎”的故事类型,它一方面凸显出“神道设教”的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展示出佛道“自神其教”的叙事策略;而从根本意义上看,它表达出了人们探知命运和前途的生命渴望。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是我国著名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产生在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的四百年间。在欧洲,作为浪漫主义狂潮的反动,十八世纪产生了像巴尔扎克、狄更斯、斯汤达尔等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尽管中国的“四大奇书”的出现比欧洲早。而且两地悬隔,声气不通,但两者还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相似文献   

11.
本从三个角度评述了《红楼梦》研究新《红楼梦艺术精神》的价值:该书对《红楼梦》艺术精神的探讨溯及庄子,开辟了一条认识《红楼梦》艺术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新途径;该书从多角度进行的艺术形式个案研究揭示了《红楼梦》的特殊艺术魅力;该书对研究和普通读的其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是清代第一部敷演《红楼梦》的戏曲作品,在红楼梦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其对袭人、王熙凤人物形象的歪曲塑造,对《红楼梦》思想内涵的庸俗理解,造成了对《红楼梦》的误读,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外在的改编困境,另一方面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翻译心理学是研究译者的认知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和文化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它侧重的是一种过程研究,而不是结果层次上的研究。《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语义具有描述性、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译者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译者心理活动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不同译者的译文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因此,翻译心理学对我们的翻译对比研究,尤其是诗词翻译的对比研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建筑分为两大部分:府邸和园林。府邸主次分明,体现出一种秩序美,儒学规范和礼制渗透其间。在空间布局上,《红楼梦》中的建筑,尤其是大观园里的建筑显示出对称之美和含蓄曲折美,体现了温柔、委婉、曲折的民族心理特征,给人广阔的联想,形成特殊的审美趣味。《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自然山水是和谐统一的,而且《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主人公们个性、命运的象征。建筑和人物合二为一这是曹雪芹的独创。  相似文献   

15.
信仰空间,通常是指信徒供奉、祭祀神明,并寄希望于祈祷的方式来实现自身愿望的公共场所,在明清小说中“出镜率”极高。作为明清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描写信仰空间亦非常频繁,在前八十回中有四十三处提及信仰空间,后四十回中有二十一处提及信仰空间。根据其社会属性,《红楼梦》中的信仰空间可划分为佛寺、道观、宗祠和其他人物庙宇四种类型。在《红楼梦》叙事过程中,叙述者通过“声音”和“视角”两个维度将形形色色的信仰空间展示出来。其关于信仰空间的呈现,绝非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意识“搬运”,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经过作者的“才子之笔”将其文学化、艺术化了的产物。创作者有意识地利用信仰空间充当故事背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掌控叙事节奏,从叙事学角度而言,信仰空间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6.
<推背图>是中国民间流传的预言来事的作品,语言筒炼,内涵丰富,发人深省.它用图谶、谶言和颂辞的方式,将人物和事件深藏于历史的现实中.正是这种传统的谶谣文学样式,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不论是作品的功能性、目的性,或是结构内容,以及制谶的方式、方法,两部作品都有相似之处.因此,有理由认为,<推背图>对<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确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曹雪芹在构思<红楼梦>时,借鉴了<推背图>中的谶谣方式来预言其作品中众多人物的不幸命运.把谶谣方式引入文学作品,且用故事情节贯穿始终,这的确是一个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神话思维方式认知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盛衰变迁,用他的诗性智慧创造各种神话。以隐喻的方式表现人类那独特而永恒的特性,从而造就了他那个时代的“神话叙述”。  相似文献   

18.
消解释读是一种在商业化中进行的对原始本的阅读活动。消解释读不仅使本的原始形态几乎荡然无存,而又消解了蕴含在原始本中的丰富的意蕴,呈现出商业性、消费性、变形化和广告化的倾向。但它同时又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渗透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赋予他们的日常活动以较高的化品位,从而使全民族的化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诗词对《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林黛玉就是曹雪芹用这种艺术手段塑造出的最典型的艺术形象。黛玉的诗根据所表达的不同思想和内涵 ,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是表现她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 ;二是表现她的孤标傲世和高洁叛逆 ;三是表现她双重性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几首主要诗词曲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指出它们对表现人物命运、刻划人物性格、诠释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