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鹏运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词坛推为盟主,在词学史上地位崇高。当前有关王氏的研究,大多偏重其整理、校勘及刊印词籍方面,词作部分则明显受到忽略。其实王氏著述繁富,除了学界所熟知之《半塘定稿》及《半塘剩稿》外,尚有《四印斋词卷》(袖墨集、梁苑集、中年听雨词)、《梁苑集》、《半塘乙稿》(袖墨集、虫秋集)、《半塘丙稿》(味梨集)、《半塘丁稿》(鹜翁集)、《半塘戊稿》(蜩知集)、《半塘己稿》(校梦龛集)、《半塘辛稿》(南潜集)等别集;与友朋酬答之作,则有《薇省同声集》、《庚子秋词》、《春蛰吟》诸集,以及与龙继栋唱和之《王龙唱和词》;另有《和珠玉词》、《子苾词钞》,乃是与况周颐、郑文焯、张祥龄联句之作。根据笔者多年搜寻,除《南潜集》不知所踪外,其馀诸稿具在,且《袖墨集》共有四种,《梁苑集》、《校梦龛集》各有二种,版本情况甚为复杂。本文综论各集概况,统计各书收词之数量,分析四种《袖墨集》、二种《梁苑集》及《王龙唱和词》等集收词之异同,并就王氏词集之相关问题详加考辨。  相似文献   

2.
周邦彦《清真集》中有三首词言及“萧娘”。萧娘究属何方人氏,其与清真之间的恋情究竟若何,这三首“萧娘”词又分别作于何时何地?笔者通过细读文本,并考诸清真行实,认为三首词分别作于不同时间、地点,而不是孙虹女士在《清真集校注》及《周邦彦与萧娘和桃叶的两段爱情传奇》中所推断的那样全都作于熙宁七年(1074)秋离开长安之时。这三首词所体现出来的清真与“萧娘”之间的恋情颇为诚笃,而非如孙虹女士所推测的那样均作于周邦彦遭萧娘离弃“爽约”怅然离开长安之时。  相似文献   

3.
《诗经》从数量不多的氏族祭祀颂词逐渐汇聚成浩荡的华族诗河,其构形过程显见于前三次重要的版本嬗变中。由康王“定乐歌”的初次会诵开始,到穆王“比缀以书”的书写化版本嬗变,直至宣王时期的文本化接续与固化,诗文本的写定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局,这种文字化的书写文本成为此后诗文本继续结集的主要形态。至此,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中国诗歌的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4.
清初是家族词群体蔚起的极盛时代。曹尔堪、魏学渠、宋征舆、陈维崧家族,可谓对清初词演进有着重大影响、起着核心推动作用的“四大家族”。此外,西泠严、丁、徐三姓,吴门许、沈二氏,云间周、林,山左王、曹、黄等五家也是清初词学名门。清初家族词人群体具有鼎盛性、主体性、区域性、多元性等主要质素,他们群出蔚起,比竞于清初词坛,引领着清初词创作的风潮并最终为清词特质的确立与清词“中兴”盛局的形成贡献着自已的心力。  相似文献   

5.
《秋风红豆楼词》是晚清诗词名家张鸣珂的早年词集,从此词集的题材、体式和一些具体篇章,可见张氏早年词作的特征,见出他对南宋姜夔、张炎和清初浙西词派的研习,若与张氏后来结集刊刻的《寒松阁词》相比较,又可见张氏前后词作题材、风格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词之兴于唐,盛于两家,体现了其由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曲折历程。其间,存在一种普遍且颇有意味的现象,即“娱宾而遣兴”(宋陈世修语)。它表明了词体独特的娱乐功能,也传达出时人对词之普遍观念。若对此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当不无裨益。一、娱宾遣兴──宋人普遍的词体观念词源于民间,《云语集杂曲子》可以为证。观其所写,可知词仍具“饥者取其食,劳者歌其事”之精神。及文人染指,遂由民间而宴席,其娱宾造兴之用因之显现出来。后蜀欧阳切《花间集序》云:“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增.不无清绝之辞,以…  相似文献   

7.
晚清梦窗词风大盛,不善学者流于晦涩饾饤。为了挽救这种弊病,朱祖谋以“融苏入吴”为药石,用东坡的“疏”来调节梦窗的“密”。他通过校编《东坡乐府》和《宋词三百首》来揄扬东坡词,自作词也能做到疏密并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研究朱祖谋对东坡的接受,无论是对认清朱彊村个人的词学审美理想,还是对于理解当时词风和词学路径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在《词论》中对其之前的词坛名家逐一指摘,其中“苦无铺叙”即是对晏几道《小山词》的批评。“铺叙”是一种创作手法,虽然与慢词长调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小令同样可以适用。纵观小山词,其中亦有“铺叙”之作,李清照的批评不免过分主观化。李清照对晏小山的批评最终指向的是“铺叙”手法的缺失所导致的审美缺陷问题,这牵涉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及李清照词须沉稳蕴藉的审美观。联系到李清照的自身创作,“铺叙”与“易安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令词逐渐叙事化的倾向以及李清照“以赋为词”的词学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反对词中隶事(用典),对代字深恶痛疾;对于化句式的用典,却表现得颇为宽容。在词创作实践上,王氏对事典和代字的使用虽有所节制,但并未达到《词话》所倡“不使隶事之句”与“忌用代字”之高标;大量化用前人诗词之成句,则是《人间词》创作上一大特色。王氏主要基于其以康德、叔本华哲学为根柢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反对用典,其晚年的词作,与这种词学用典观已经完全异趣。  相似文献   

10.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选材精美,“能体现词家风格和词的发展途径”,注释更具艺术匠心。此外,该书几乎对各种不同风格的名家作品的意蕴都——作了扫描式深层审美观照。最后,“金针度人”,强调“空里传神”的“吟诵”,可深刻体悟词美的“味道”。该书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加强大学英语听力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国家教委于1934年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5年开始试行。《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大纲》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讲课,对题材熟悉、对浅于课文基本上无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20词的听力材料一遍可以听懂,理解的准确率不低于70%。为了使文理科学生逐步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的目标,不少高等院校都先后增设了大学英语听力课。然而在听力学习中一些学生常常遇到英语基础比较单薄、词汇最小、语法概念…  相似文献   

12.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奠基著作。它归纳了中国白话文和口语的法则,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中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尤其是它摒弃了“词本位”的语法体系,开革新风气之先,在汉语语法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它的“短语”的提法及句子六大成分的划分至今仍得到语法学界的沿用,它的整个语法体系对今天的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仍有启发意义,但它也有不妥之处,我们应辩证地学习和研究这部论著。(一)从词法体系上看:首先,调法上值得一提的是,《新著》第一次确立了词的概念,为科学地建立汉语语法体系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13.
《云韶集》乃陈氏早期的词选本,未刊,稿本今藏南京图书馆。《云韶集》凡二十六卷,选历代词人词作三千四百三十四首。陈廷焯为所选词写了大量评语,有时代概评、词人总评、词作分析,可以见出陈廷焯高超的词学理论水平和独特的鉴赏能力。这些评语汇辑起来就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词话,是词学史的珍贵文献。唐圭璋先生当年编纂《词话丛编》,收入了多种由词选评语汇辑的词话,为词话著作增添了新的品种。今将《云韶集》中的评语加以汇辑,名之“云韶集辑评”,为词话增加一枝奇葩,更为词学研究者提供参考的方便。  相似文献   

14.
武元衡在晚唐诗人及理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中被奉为“瑰奇美丽主”,关于他近世的家族中人,史料多有记载,然散见史书、墓志、姓纂等文献当中,不系统,且多有舛误。文章就武元衡直系亲属中的曾祖以降至其子女,以及其家族中影响较大的从父弟武儒衡及其父亲等进行详细考述。  相似文献   

15.
胡应麟品评历代诗歌的著作《诗薮》中涉及对楚骚的认识与评价,胡置楚辞于历代诗歌发展变化的大格局中予以审视,认为“体的代变”、“格的代降”、“以古为尚”。并从体、用、格、词四个方面对楚辞风格特色作了高度概括。《诗薮》还论及宋玉作品的真伪,其独到的眼光和系统的诗歌发展观反映了明代诗学的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16.
姚燮的《疏影楼词》和《续疏影楼词》抒写了他的两种不同心曲。《疏影楼词》中的闲放、闲冶、闲愁是青年姚燮在社会尚处承平时代生活和心续的写照。《续疏影楼词》中的凄苦、悲凉、颓丧,是中晚年姚燮在社会极荡转型时期情怀的释放。姚燮的两种心曲代表着与之同时代的主要传统士在社会承平和极荡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姚燮的两种心曲,对帮助我们认识鸦片战争后晚清知识界的状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南宋词坛大宗的吴文英,其《梦窗词》当时即享有盛名。尹焕——这位与吴文英兄长翁逢龙同榜进士的名流,在《梦窗词》序中称:“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黄升《花庵词选》续集卷十)吴文英的另一位密友周密所辑《绝妙好词》——被《四库总目》誉为“词选中最为善本”,收吴作十六首,远在自石、稼轩之上。  相似文献   

18.
温庭筠考略     
晚唐诗人、同人温庭笃,在文学上占有重要位置。诗歌风格独树一帜,为晚唐诗坛辈革大家;在词的创作上开文人大富创作词的先河,并创“花间”一派,功不可没。对温庭筠生平的考证,数十年间多有成果问世。先有夏承焘先生《温飞卿系年》、顾肇仓先生《新旧(唐书)温度超传订补》、《飞卿感旧陈清诗旧注群误》、《温飞卿行实考略》等,堪路蓝缕,考订颇详;后有王达律先生及陈尚君、牟怀川、黄震云诸君关于飞卿生年、事迹之考订,均取得进展。笔者笺证《唐才子传》七、八卷时,又在诸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努力,并形成行年简表。但…  相似文献   

19.
原始人类知道死亡但想超越之,其途径有四,其核心为死亡—复活观念。死亡—复活观念在古阿拉伯神话中,还产生了凤凰涅槊的形象。中国神话中,也有死而复生的灵禽。《天问》数句便说到了一个鸟在火中复生的神话。王逸、丁晏、闻一多、姜亮夫、黄文焕、黄拱辰、钱澄之、林云铭、蒋骥、刘梦鹏、胡文英、蒋天枢、林庚诸家对“阳离”一词各有所解。而以《山海经&;#183;海外东经》郭注及《周易&;#183;说卦》为据,“阳离”一词的真义却另有所指。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词中“觉”和“睡觉”的最早语义为“寤”(“睡醒”)。其后“寤”义之“觉”递次衍化出了作量词的“睡眠单位”义和作名词的“睡眠状态”义。而具“睡眠行为”义之动宾式离合词“睡觉”的产生,则是动词“睡”与名词“觉”重新组合的产物。其成词年代,大约肇始于宋,定形于元,广泛流行于明代以后。表“寤”和由“寤”义衍化而来的“寤”系之“觉”的读音,原本一律音“古孝切”,南宋时为区别词义,“寤”义之“觉”改读“古岳切”,其馀不变。这种区分,除后来具体读音稍有改变,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