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规模的跨区域生态水量调度,在恢复长期断流河道生态水量需求的同时,也打破了流域原有的水文循环规律.为识别生态补水对河道径流的影响,本文开展了永定河流域年径流历史序列时空变化及生态补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性减少趋势,且在1983年存在变点;变点年后年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且日径流量历时曲线显示变异后低流量的分布历时增加,年内日径流量的差异变大;开展大规模生态补水工作以后,官厅水库年入库流量较之前多年平均有明显提高,年内逐月流量过程恢复明显的双峰过程,生态流量满足率显著提高,生态补水对现状条件下河道径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昌湖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模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东昌湖生态保护区为实例,探讨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方法依据实地调查资料,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结果通过对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东昌湖风景名胜区在4景区中的综合分值最高,为0.72;其次为凤凰苑农业科技园,其综合分值为0.69;最后为姜堤乐园及梦幻乐园,分值均为0.56。结论根据实际评价结果, 认为单体发展模式与整体发展模式相结合是促进保护区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廖展强 《科技信息》2013,(15):438-438,457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基地,具有较高的生态地位,本文从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展开论述,得出通过刁口河流路故道向自然保护区北区提供生态用水必要性和功能性。  相似文献   

4.
流域管理模式与水污染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我国在水资源管理与水污染防治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论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的流域管理模式,分析了实现该模式的技术可行性及方法途径,旨在借助各地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寻求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应用此模型对东昌湖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昌湖风景名胜区在4景区中的综合分值最高,其次为凤凰苑农业科技园,最后为姜堤乐园及梦幻乐园,进而依据评价结果,分析各景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三峡库区”、“库区”或“库区流域”是指位于三斗坪坝址至三峡水库库尾(重庆渝中区)之间的长江干流以及汇入干流的诸小河流域(如香溪、大宁河、磨刀溪、小江、龙溪河等)所构成的水文区域(不包括乌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其范围与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涉及的19个县市(即通常所说的库区;若按照国家批准的最新区划应为20个县市,土地总面积5.7万km2。此处采用未调整区划前的资料)有很大部分重合,但还另包括注入干流的但不在通常所说“库区”之内的小河流域部分。库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工…  相似文献   

7.
多次生态补水使白洋淀摆脱严重的生态危机和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针对流域特点,通过对历次白洋淀生态补水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原因探讨,提出了应对措施,为后续补水工程的决策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南海湿地生态环境,提出一种新的南海湿地生态长效补水优化控制方法。针对包头市南海湿地景区,依据圣维南方程组建立水动力模型,通过双扫法完成数值计算,构造水量及水质模型。求出各网格的水位和水流变化情况,将质量守恒方程与动量方程作为依据进行补水,保证补水后南海湿地符合质量守恒方程,实现南海湿地生态长效补水优化控制。对其进行离散处理,通过有效差分法中的追赶法对组成不同网格的方程组进行计算。在求解的过程中,若对流过程占主导,则求解过程中采用高阶空间离散较为合适。若扩散过程占主导,则采用低阶空间离散。选择控制点,研究水质变化情况、经济效益变化情况及生态环境改善情况,发现所提方法能够改善水质及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扎龙湿地生态需水分析及补水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充足的生态用水是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因素,生态需水计算研究也是对湿地进行补水的前提和依据.结合湿地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和渗漏以及工农业用水,提出在不考虑周边地区城市生活及工农业用水的情况下,只需计算湿地蒸散发量和渗透量,就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补水量下限的问题.通过相关方法计算出扎龙湿地每年平均适宜生态需水量约为15.4亿m3,其中蒸散发量约为12.0亿m3,渗漏量为3.4亿m3,考虑到区域内天然降水量为6.6亿m3,得出每年需向扎龙湿地补水至少8.8亿m3才能维持湿地需水量.同时提出有效解决降水量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问题,雨量大的季节,可考虑少补或不补水;对阻挡水流进入湿地的不合理水利工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拆除;适当减少区内工农业用水,防止用水浪费现象发生;在上游支流修建系列水利工程,拦蓄汛期洪水,在枯水期开闸向扎龙干流补水,实现洪水资源化;采取扎龙湿地水资源敞开式向封闭式管理的转变,以工程手段促进扎龙湿地水源的优化配置等一系列湿地补水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1999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采用沉降法采样,对聊城东昌湖三个湖区的眼虫(Euglena)进行了检测,共检出眼虫11种,发现水体的大小和不同的污染程度都对眼虫的种类组成和生物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调水工程对五里湖水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建立了五里湖二维水流水质耦合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应用该模型模拟五里湖在不同计算工况下的CODMn浓度,分析调贡湖水入五里湖时五里湖水质的改善状况.计算结果表明:(a)各引排水方案下五里湖水质均能逐步达标,但所需引排水时间不同.(b)陆典桥处不抽水时,五里湖西部区水质很难得到改善.(c)考虑底泥释放时五里湖水质达标时间较未考虑时长3~4d.建议对五里湖进行清淤.  相似文献   

13.
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太湖水动力的调控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研究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太湖水动力调控所产生的效果,采用数学模型对其水动力进行模拟.利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模型),以湖体水龄(描述湖泊水体交换速率的参数)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太湖水动力的调控情况.结果表明:(a)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太湖湖体水动力过程的作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速、风向以及出入湖的流量;(b)太湖湖体水龄的分布具有很强的时空异质性,夏天的平均水龄约为130d,其他季节的平均水龄约为230d;(c)太湖地区夏天的主导风向——东南风能够促进东部湖区(无锡、苏州水源地所在地)和梅梁湾湖区(太湖重污染区)的水交换,改善水体运动条件;(d)望虞河入湖的最经济调水流量为100m3/s.  相似文献   

14.
1999年4~5月期间,采用筛绢过滤法和拖网法,对聊城东昌湖三个主要湖区的轮虫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检出轮虫8种,平均生物数量为610个/L,优势种为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对干旱区土地的开发利用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及数学统计分析功能,分析生态调水前后1986—2000年和2000—2005年2个时期黑河中游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调水前,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处于增加状态,调水后增速加快;调水前,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均处于减少状态,调水后,林地和草地减速有所缓解,未利用土地的减速增加;调水政策的实施使水域面积从减小趋势转变为增加趋势.实施黑河生态调水后,中游土地利用整体变化速度加快.调水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是耕地、草地和水域;调水后,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为耕地、未利用土地和草地.黑河中游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呈增加趋势,调水后比调水前发展速度快.  相似文献   

16.
为了模拟计算研究区长江沿岸污染带的污染负荷量,应用有限体积法及通量向量分裂方法(FVS)建立了考虑非点源影响的平面二维水环境数学模型;同时对水源地河床演变和岸线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岸线污染负荷总量超标,水源地受岸源污染较重;水源地近期萎缩较快,河床处于淤积阶段.  相似文献   

17.
平原河网区调水改善水环境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试验区河网原型调水实验研究,论证沿江平原河网区通过长江潮差引入优质的长江水,能有效增加河道的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是迅速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南四湖截污导流工程水量水质联合调度运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典型截污导流工程---南四湖入湖河流截污导流工程,根据水量和水质条件对设计运行方案进行初步优化,将优化结果与原工程设计调度方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联合水量和水质动态调整工程的运行调度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工程的截污拦蓄作用,保障南四湖输水期的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众多风景名胜区位于小流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非常发育的山区,泥石流灾害对景观资源和游人的生命安全有极大威胁。在分析新疆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的泥石流灾害特点、总结前人泥石流防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河流生态景观修复的理念,综合利用地质灾害遗迹景观资源,提出风景区泥石流灾害源区以保护自然生态景观为目的的生态景观修复对策,泥石流灾害区以防治工程防护泥石流手段和泥石流下游区以人工景观干预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综合治理模式,使风景区中的泥石流灾害得到有效防治并与景区景观资源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