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基于可靠度理论,通过对基桩极限状态方程的分析,得到了基桩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大型锚碇沉井下沉施工的稳定性之中,得到了衡量沉井下沉稳定性的三个指标,抗滑动稳定系数,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和下沉稳定系数。以鹦鹉洲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施工为例,通过对鹦鹉洲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不同工况,不同接高阶段、不同下沉阶段中下沉稳定系数的分析可知:同一工况、同一下沉周期内,随着接高次数的增加,稳定系数逐渐增大;同一工况下,稳定系数随着下沉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减小;不同工况中,全截面稳定系数最低。在今后类似锚碇沉井的下沉施工中可采用下沉稳定系数对沉井下沉稳定性加以分析控制。 相似文献
3.
4.
基于极限平衡状态和平面滑裂面假定,推导出单一非黏性土层中沉井下沉时的土压力和侧壁摩阻力计算公式,采用等效内摩擦角和等效自重应力的方法将其推广至成层黏性土层中,并与某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沉井土压力和侧壁摩阻力随着土体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减少,随着土体与沉井壁的外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滑裂面的滑裂角随着外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先减少后增大;理论推导的土压力接近实测土压力,且基本介于主动土压力与静止土压力之间;实际工程中,在预估侧壁摩阻力时,可以考虑12m深度以下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5.
锚碇基础的稳定性在悬索桥建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规范的相应公式计算了某锚碇沉井基础的抗滑、抗倾覆稳定性安全系数;通过Midas/GTS软件建立了锚碇沉井基础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建立了相应的抗滑、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的计算公式,对该锚碇沉井基础的抗滑、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进行了计算。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目前规范计算中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7.
评述深厚覆盖层下锚碇沉井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及其长期稳定性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讨论锚碇沉井基础的极限承载力、短期和长期变位以及稳定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详细阐述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辅圣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7(2):84-86
下沉系数K是沉井施工的重要参数,从沉井构造措施及井外堆载等手段调节K值的大小以达到解决软弱层上沉井施工中出现的超沉、突沉、偏沉滑移等施工难题.对涌泥、反涌、喷水冒砂等问题则应用软土地基加固技术来处理,在一些工程施工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软土地基上大型沉井基础安全监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软土地基上大型沉井基础稳定性评价和安全监控的有效性,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北锚碇沉井基础为对象,在研究影响其稳定和安全运营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监控系统的主要结构,并从基础位移监控、基础抗滑稳定监控和地基土稳定监控3个方面建立了散索鞍水平位移监控模型、沉井前侧地基土水平向反力监控模型和基底反力监控模型.在综合现场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监控模型中原因量的主要构成及其与监控效应量之间函数关系的确定方法,并给出了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北锚碇沉井基础主要控稳模型——散索鞍水平位移监控模型在通车运营期的具体函数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基础变位是软土地基上大型沉井基础的主要控稳因素,通过安全监控模型对其进行控制能为建筑物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黄土地区沉井井壁土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西安市交通项目北三环雨水工程沉井为研究对象,对沉井的下沉全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根据大量现场实测资料,深入分析了实测土压力与主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的关系,得出了黄土分布地区沉井下沉不同深度时井壁土压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以及简便易行的计算方法和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现场监测的方法,对顶管工程圆形沉井在不同顶力作用下后背土体反力和位移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现有不同的工作井后背土抗力分布形态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圆形沉井工作井后背土抗力分布近似直线,但在沉井底板深度处因底板处刚度较大而产生突变,而后在刃脚处达到最大;顶力作用下沉井后背土体发生的位移较小,并表现为整体移动;验证了在沉井后背土体产生较小位移情况下视沉井前壁未达主动状态的合理性,进一步给出沉井后背土反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冻结井井帮压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建忠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276-277
分析了冻结壁对井壁的压力种类及其来源和性质,提出了解决这些压力对井壁影响和破坏的方法,以更好地为以后的冻结工程服务。 相似文献
13.
通过饱和细砂中裙式吸力基础的水平单调加载模型试验,探究了裙结构对基础水平承载力及土压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载高度下,与传统吸力基础相比,裙式吸力基础水平承载力显著提高,有效控制了基础的水平位移,且基础水平承载力随着裙高、裙宽的增加显著增加;不同条件下基础的归一化荷载-水平位移关系曲线可用同一公式表示。基础周围土压力的发展与基础的水平位移有密切联系,相比于裙宽对土压力分布的影响,裙高的变化对于主桶周围土压力分布的影响更为明显。此外,根据净土压力沿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确定水平荷载作用下基础转动点约位于0.6~0.7倍的主桶埋深处。 相似文献
14.
大型沉井施工工艺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勇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4)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长江中下游软土地基沉井下沉施工中存在施工工期长,沉井偏差较大现象.针对如何确保沉井下沉质量及加快施工速度,经计算验证,在工程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外暂无沉井基础与真空预压处理技术结合的研究。试验通过模型来模拟沉井在不同真空预压处理程度的软土地基中的下沉,对沉井侧摩阻力、刃脚底部阻力进行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进行对比分析,这对实际工程与理论研究都有参考意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真空预压处理时间的增加,沉井在软土地基中下沉时的侧摩阻力逐渐增加,靠近刃脚附近侧摩阻力减小的趋势消失;刃脚底部的土压力随着沉井下沉缓慢减小,其中刃脚斜面的土压力占比较工程实际偏大;在软土基础中沉井自重荷载在真空预压处理后提高了250%,且当含水率降低到45%左右时,沉井自重荷载有明显的提升;现有理论计算方式对于刃脚踏面的竖向受力计算偏大,对于刃脚斜面的竖向受力计算偏小。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江苏某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的水泥搅拌桩下沉现象,通过现场测量桩周土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和剪切强度等,分析搅拌桩下沉机理,提出搅拌桩下沉的判别方法。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土压力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在搅拌桩下沉处,桩周土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大于土压力,桩周土出现了类似于液化的现象,可以以此作为搅拌桩下沉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7.
程隆棣 《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2002,19(3)
IntroductionItisveryimportanttoremovetheforeignmatterbeforeorevenduringthepreparationofthepulpinwetlaidnonwovenpro cessing .Therearemanymethodstoremovetrashinpulpprepara tionprocessesinwhichthebeatingcleaningisoftenused ,butitisverydifficulttoremovethet…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型沉井下沉过程中的拉应力影响因素,以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为工程背景,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足尺首次下沉沉井数值模型,在利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数值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分析初始下沉高度、开挖方式、沉井平面尺寸等因素对沉井基础混凝土拉应力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拉裂防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型沉井初始下沉过程中,宽度方向混凝土拉应力往往大于其长度方向,且沉井长宽比越大,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的拉应力比越大,故宽度方向拉应力是工程监控的重点; 沉井隔墙拉应力可通过梁的相关理论近似分析,但需考虑隔墙在交点处的相互作用; 初始下沉高度、开挖方式及荷载对沉井混凝土拉应力均有较大影响; 沉井最大拉应力随着外荷载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八区开挖方式比大锅底开挖混凝土最大拉应力减小近90%,增大初始下沉高度可使混凝土最大拉应力减小近50%; 增大初始下沉高度和调整开挖方式仅通过改变施工工序即可实现,是较为经济合理的控制井身拉应力的方法; 井身混凝土强度、隔墙宽度、井壁宽度等对井身拉应力的影响较小,在沉井下沉过程中无需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