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古祭坛是早期文坛。祭祀诗是祭祀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早期文学的重要形态。从祭祀诗的功用出发,以是否直接运用于祭祀典礼为依据,祭祀诗可分为祭祀典礼上的祭祀歌辞和以祭祀场景为描写对象、以祭祀活动为创作题材的祭祀诗两大类型。前者是祭祀中的“诗”,后者是《诗》中的祭祀。对两种祭祀诗歌形态的辨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早期祭祀诗的特点,认清上古祭祀和早期文学的内在联系,从而界定祭祀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明时期,吴中女性文学兴盛。出生于午梦堂文学世家的叶小鸾以其富有才气的文笔为后人称道。诗人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诗歌,内容主要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和题画诗,总体风格尚情贵真,哀感雅致,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郑善夫是活动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一位著名诗人。其诗以气格为主,以悲壮为宗,具有独特的审美风貌,当李梦阳、何景明倡导文学复古之时,诗人继承了杜诗的写实精神,创作了诸多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干预时政的优秀作品。这些诗歌成为前七子复古运动的积极成果。深入研究郑善夫的思想与创作状况,可以弥补明诗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的重要诗人,他和闻名于时的张说一起被誉为“燕许大手笔”。其入蜀诗是指他被罢相后,远赴益州期间所作的诗歌,由于暂时脱离了宫廷环境,这些诗歌写得纯净、流利、有所兴寄,体现了初盛唐诗歌交替转换的痕迹,跃动着文学新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其朋辈的赞誉及《红楼梦》自身来看,曹雪芹具有深厚的诗学素养,这恰促成了他借小说以“传诗”的创作意识。具体而言,曹雪芹常常借小说人物之口来表达他的诗学见解,并通过他们的诗歌创作来践行其诗歌理论主张,可以说良好的诗学素养已成为曹雪芹小说创作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曹雪芹对《沧浪诗话》、《原诗》等诗歌理论著作及《唐诗品汇》、《后村千家诗》及《千家诗》等诗歌选本的深入研读与借鉴。同时,他对唐寅的诗作也不乏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每读陶诗,在田园佳境,悠然旷远之中,总觉得一份浓厚的感伤。而那些抒写穷愁之作,却令人感到一份慷慨和沉著,洒脱和超然。历代论陶诗,大抵不出平谈自然与金刚怒目之二端,于解陶诗之深厚,甚感有憾焉。《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以复意为工。”又回:“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皎然《诗式》卷一《重意诗例》:“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多重意”乃中国古代诗歌美学追求之极致。历代文论多归之于艺术上的一种品格。但在陶诗中它却是一种层积的情感内蕴。表现为诗中诗人情感特征的多重性。一个体生命的价值问题是魏晋太一个解不…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诗和儒者宣扬的道总是在分分合合。到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和诗论家对诗和道实际也多持分离的观点。到明初陈献章才鲜明提出了融合诗、道的"至人立至言"理论,以不放松要求的各种审美要素的诗歌实践咏写"自得"的悟道境界,并具有较高的诗艺品质,从而在诗歌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诗佛之称的盛唐大诗人王维虽然生活清苦,但在精神上却实践着一种理想的审美生活,这种审美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今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前者注重超脱和自由,后者则注重物质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王维诗歌里体现的审美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功利的审美。  相似文献   

9.
《续诗品》在袁枚性灵说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创作是为了力纠当时诗坛只推崇单一风格的弊病。《续诗品》的确详细地论述了作诗之法;但其中也蕴含丰富的关于诗歌审美品评方面的内容,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是不被重视的。在提倡诗歌风格多样化的同时,《续诗品》认为只有具备真情、雅致、空灵与韵味的诗才是优秀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范围中一朵新生的奇葩,她以秀艳统丽的姿容而与很早就取得正统地位的诗文争辉媲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使得翻过了盛唐这座文学高峰之后的封建社会后期诗歌黯然失色,尤其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宋词,已被后人视为与“唐诗”、“元曲”鼎足而立的“一代文学”的代表和典范。比较而言,唐宋词比正统诗文具有更为强烈更为浓郁更为鲜明的审美特性。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受儒家“诗言志”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正统诗歌比较注重“比兴”、“美刺”、“讽谕”和‘高托”,追求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教化作用,这样也就相应地一定程度地…  相似文献   

11.
唐前闺怨诗的作者几乎都是男性,女性则寥寥无几,到了唐代除大部分代言之作外,还有一些出自女诗人之手的作品.由于二者生活经历、写作视角、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作品在审美取向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男性代言之作不再局限于女性闺房的狭小天地,而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寄托作者的某种情志.由于女性审美主体生活在闺阁之中,审美视野单调狭隘,诗歌内容则重于表现个人情怀并呈现出"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继承了《诗经》、汉魏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着眼于诗歌的教化性、实用性和现实性,理论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发扬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但是从整体来看,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并不是其诗歌创作的主要部分。尤其被贬为江州司马以后,他的大部分作品以闲逸隐居和感伤为主调,表现出消极的倾向,也体现了道家追求达观和超脱现实的虚无主义倾向。如果说白居易积极反映现实的作品以其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观为基础的话,那么他漠视现实、超脱现实的文学作品则是以审美主义、艺术主义的文学观为基础的。本稿着眼于白居易参与现实和超脱现实的两种处世哲学,探讨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和审美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3.
李东阳《联句录》一书在学术界鲜为人知,经考证,《联句录》原书并序跋共86页,缺第45页,存诗255首,残缺诗3句,涉及44名诗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茶陵派成员。同时,《联句录》主要反映了茶陵派斋居宴饮之乐,赠别怀友之情和怡游玩赏之悦,对其诗歌主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茶陵派的创作思想。《联句录》的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展现茶陵派的群体文学活动、提供李东阳新的生平史料以补史传之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咏琵琶诗产生于音乐与诗歌艺术臻至巅峰的年代里。这些诗作习惯以自然景象、生命个体与日常事物的声响来描绘琵琶音声,从中反映了唐人化音声为文字的努力尝试,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现代派诗歌中的“意识流”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流”是本世纪初,出现于西方文学中的一种技巧。以往国内外对“意识流”的研究,测重于小说方面。实际上,西方文学中的“意识流”现象,在诗歌和小说两种体裁中是同时出现的。很大程度上,小说是照搬了诗歌中总结出的方法。意识流技巧从多方面吸取了营养。亨利·相格森灼哲学、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意识流”模拟意识活动提供了根据。“意识流”还借鉴了音乐表现手法。此外,象征主义流行以来,文学自身的演变,也是意识流技巧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质上去,“意识流”是一种模拟技巧。“意识流”大师詹…  相似文献   

16.
潘向黎用自己的笔将其对生活与生命的关注进行了审美的再现,让读者感受到来源于小说这种文学影式本身的魅力.女性的视角造就她小说温情之美,而意象叙事的运用形成她小说诗的意蕴和散文化的风格.在<我爱小丸子>、<白水青菜>、<永远的谢秋娘>等的艺术创造上,充分体现了潘向黎对文学的现实性与美的坚守.  相似文献   

17.
苏词创作不守音律之说为自宋以来认识,很多人认为他“移诗律入词”、只讲平仄、为“长短句中诗”。这实在是对苏词的误解。苏轼作词,特别于宋代慢词调严守声律,辨四声,其中于入声也特别严格,足称音律大家。苏轼以诗为词的创新主要在题材风格方面,这是在辨守音律的前提下进行的。他和柳永等人一起,为宋词特别是宋代慢词声律特点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初盛唐之交,陈元光《龙湖集》在诗歌题材、审美趣味、诗歌风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龙湖集》记载了诗人在闽地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对于以想象为特征的初唐边塞诗歌,是一种题材的发展。《龙湖集》出现了由雅趋俗的审羡变化,在诗歌当中展现闽南一带人民淳朴的民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开拓了诗歌视野。《龙湖集》与初唐宫廷浮弱的文风不同,展现了清新刚健的新诗风。《龙湖集》是“盛唐之音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结合具体的文学语境来考察。先秦时,受儒家推崇的《诗》成为权威的话语资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志”深化了其内涵。两汉诗论中介入“情”的因素,出现里程碑式的诗学理论《诗大序》,使走向“诗缘情”成为可能。亚魏晋时对诗歌本有了更清晰的把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概念,最终完成向“诗缘情”的过渡,从中也可以找寻到诗论发生变异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颜延之和谢灵运是“元嘉”时期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分别选择了应制诗和山水诗两种诗歌题材,诗风上呈现出“初发芙蓉”和“铺锦列绣”的不同风貌。门第家族对六朝文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出身于高门趋时大族和守旧次等礼法士族的不同。形成了颜、谢在知识结构、审美观和创作心态上的不同,由此对二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