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塞尔的科学批判主要有三点:①现代实证主义科学观排除一切形而上学问题,导致了欧洲文化危机及自身意义基础的丧失;②现代科学将自然数学化,且远离生活世界,使人们误把数学化的自然当成自然本身,形成封闭的、客观主义的自然观;③结果是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成为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因此导致了科学的认识论之谜,使得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成为问题。本文认为,胡塞尔的科学批判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但从科学和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他的批评在某些方面是不恰当的:①实证主义科学观固然不是健全的科学观,但现代科学自身却不是意义、价值等形而上学的领域;②尽管数学化的自然并不是自然本身,但数学化却是现代科学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③胡塞尔反对任何实在论的自然观,但这种自然观是现代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一向以"他者"的眼光主导传统意义上非西方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原本是以他者来认识他者,然而在观照他者的同时,"自我"也映现其中。就传统科学文化而言,他者的眼光不仅重新审视了西方的科学理性,加速了本质主义、普遍主义的解构,而且促成了科学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那种把科学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类"地方性知识",一项"实践性"活动的观点,对传统科学文化的哲学反思,应当说是有启迪性的。  相似文献   

3.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以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为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科学的对话是当代文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以佛教的空性论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理论为中心展开的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对话,为认识这一现象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对话表明,即使在时空跨度巨大的佛教思想与现代科学之间,也存在文化上的统一性与相互诠释的可能性。佛教与科学的对话显示了佛教独特的信仰价值;它对于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融合,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切克兰德的软系统思想是系统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当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带来了三个重要范式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一般系统思想向应用系统思想的转变,这个转变使系统思想彻底摆脱了一般系统思想以缺乏内容换取其普遍形式的困境。第二个转变是从硬系统思想向软系统思想的转变,它使系统思想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来重新阐释了系统思想的内涵。第三个转变是从功能主义向诠释主义的转变,这个转变使人们对人类活动系统有目的活动意义的诠释理解成为了软系统思想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主要手段。然而,软系统思想内容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解决人类问题情境中走向诠释主义的极端;二是软系统思想没有把系统运动最新成就吸收进来。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指称理论认为意向性是指称的关键,即意义内在于人的思想.对此普特南提出了反对意见,他通过孪生地球等思想实验来说明心理表征不是指称的充分条件,通过对其功能主义的反思,他认为心理表征甚至也不是指称的必要条件,他的"语言社会劳动分工"论揭示了意义的社会结构.他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对意义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梁启超既不是反对科学与技术的保守主义者,也不是技术乌托邦的乐观主义者。他敏锐地意识到日益分离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造成人格缺陷,科学文化将越来越在人类社会中占主导地位。面对文化历史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反对把科学文化推广到一切领域,并力图用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来弥补西方科学文化的遗缺,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之重建》(又名《中西人文精神之返本开新》)系唐君毅先生代表作之一。唐君毅上承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传统,外感世界文化思潮之流注,力图疏解中西古今若干文化观念之冲突,以重建人类之人文精神。本文力图剖析、对比研究唐君毅中西人文精神重建思想,并诠释唐君毅人文精神重建思想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格物致知论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认知理论。它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起源及发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诠释为主。到宋代时,心学派基本沿袭了早期道德化的诠释方向,但理学派则强调其中的理性精神,对宋代科学的兴盛影响重大。在明清之际,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实证化的取向更加显著,使格物致知论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为近代中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对接铺平了道路。而到近代之后,格致论几乎完全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对格物致知论历史源流的梳理,从中还可以发现其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李约瑟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标识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科学传统。本文通过文本分析,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构成、学科取向及研究兴趣入手,指出社会文化系统、话语系统以及研究传统的差异,使中国古代科学发展成为迥异于西方科学的另一种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之重建》(又名《中西人文精神之返本开新》)系唐君毅先生代表作之一。唐君毅上承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传统,外感世界文化思潮之流注,力图疏解中西古今若干文化观念之冲突,以重建人类之人文精神。本文力图剖析、对比研究唐君毅人文精神重建思想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并诠释其对文化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朱熹的科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中国学得对朱熹理学的评价不同,李约瑟把朱熹理学办公室为一种有机的自然主义,并视之为现代有机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思想的来源。这对于重新审视朱熹理学,认识朱熹理学的现代价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是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五十周年.通过充分阅读库恩已发表的主要文本,以正确理解库恩的思想,是对他的最好纪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库恩科学哲学学说的历史性、革命性和二象性等特征,尤其是他所兼具的历史学家/哲学家的两重身份,他的科学哲学所兼具的历史主义/逻辑主义色彩,他的思想所兼有的革命性/传统性倾向,以期把握其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回答学界在理解库恩思想中的一些困惑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文化的缺陷及当代建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的科学文化孕育于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引入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文化的支撑,呼唤科学文化的振兴.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了赵匡华教授的《中国古代化学》一书。作者按照中国化学史数十年来的科学传统,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和方法重新解读原始文献,综合中国化学史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作者本人及其小组的研究成果,分中国古代烧陶制瓷中的化学成就、中国古代冶金中的化学成就、中国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了赵匡华教授的《中国古代化学》一书。作者按照中国化学史数十年来的科学传统,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和方法重新解读原始文献,综合中国化学史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作者本人及其小组的研究成果,分中国古代烧陶制瓷中的化学成就、中国古代冶金中的化学成就、中国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了赵匡华教授的《中国古代化学》一书。作者按照中国化学史数十年来的科学传统,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和方法重新解读原始文献,综合中国化学史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作者本人及其小组的研究成果,分中国古代烧陶制瓷中的化学成就、中国古代冶金中的化学成就、中国  相似文献   

17.
希拉里.普特南为阐明其外在主义立场而设计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内在主义者和外在主义者争论的焦点。作为外在主义的辩护者,美国哲学家弗雷德.德雷斯基通过信息语义学对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进行重构和解读,引发了他和内在主义代表人物福多之间的论战。在这场争论中,双方围绕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不断引入新的材料和理论,就心理内容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以及心理内容对行为是否产生因果作用等一些传统问题展开辩论,从而将这些问题的探讨拓展到更深、更广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术语是折射人类思维进化的一面镜子。中国的科学思想发展呈阶段性特征——从古代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个阶段的术语状况都有所不同。中国独特的科学技术思想通过古代汉源术语研究可以得到彰显,这对当代汉语术语创建以及汉语术语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从中国古代科学知识与思维类型、汉语专业词汇、汉源术语的确定和汉源术语的特征这四个方面阐释汉源术语的本质及其特点,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其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作为近代学贯中西的今文经学大师,他不仅善于从传统文化养料中寻找思想资源,更能把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融为一炉,并以此来改造儒学,创立了独特的思想学说——康氏今文经学。康有为的经学思想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既有中国古代经学深厚的底蕴,又附丽着非常鲜明的西方文化色彩,这体现了经学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裂变和异化,其今文经学思想突破了传统儒学的藩篱,颠破了传统思维的禁锢。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构建了援西入儒的桥梁,打开了"通经致用"的通道。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有关燕窝的营养和医药价值一直存在着争论,支持者的依据往往是某一部中国传统医药典籍中的记载,反对者的证据则是现代科学对燕窝研究的某一项具体结论。的确,我们研究发现,传统医药典籍、文学作品和现代传媒广告等在建构燕窝的营养食品、保健药品、滋补品的传统形象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现代科学视角下对燕窝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及其吸收过程的研究在解构燕窝的传统滋补功能的同时,却发现了燕窝具有某些新的医药功能。因此,在燕窝形象问题上,传统与科学和建构与解构,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建构—解构—新建构—再解构……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