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区分"集体性意向"和"集体拥有的意向"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集体意向的两种基本形态:集体信念和集体意图,认为二者都具有集体成员与意指对象的指向关系,但二者又有区别。集体信念可以化归为集体成员个体信念的合取,应归之于"集体拥有的个体性意向"。集体意图则以集体信念为条件,通过集体成员共同意愿的合作行动来实现,因而归之于"集体性意向",不可化归为个体意图的合取。要解释集体行为,仅有集体信念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集体意图。  相似文献   

2.
集体信念问题是社会认识论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信念主体“集体”概念的理解有个体和整体主义两条进路,并引申出对集体信念的三种不同解释:累积、非累积以及融合两者的第三种解释。在非累积性解释中,集体信念与接受的区别主要集中于目标依赖和自主性这两条特征上,但据此依然很难界定集体信念到底是信念还是接受。  相似文献   

3.
"辩护"在传统知识论中是一个核心概念。以邦杰为代表的整体联贯主义者认为,一个信念的辩护取决于它所在的整个信念体系的联贯。而普兰丁格则认为,整体联贯主义必须预设元信念的辩护,即"元辩护"问题,故而是不能接受的。为此,普兰丁格从认知原则、义务论立场和元辩护问题等多个方面对邦杰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力主用"保证"来代替"辩护"。通过这场争辩,我们可以对知识论中的"辩护困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信念假设指出信念的辩护性取决于认知者所持的信念。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在辩护的过程中均容易陷入无限后退的困境。从实践理性考虑,可将信念的理由归为行为。信念的行为保证即S应当知道/相信p,如果S实施与p一致的行为;但这一规则不具有逆向作用。它是对知识"三元标准"的补充而非取代。信念的行为保证旨在验证信念度,具体的运用需要区分辩护视角的"我者"与"他者",避免"第一人称错误"。  相似文献   

5.
正从词义上说,"零食"是指在正餐之间吃的小食品。有的人用它来补充能量,这对于孩子甚至很重要。不过更多的人是用它来解馋。不过无论如何,"好吃"总是对零食的首要要求。传统上的零食也是以"好吃"作为目标。对于多数人来说,"好吃"意味着好的口感及味道。"酥脆"与"绵软"可以算是零食口感的两大方向。零食一般需要有一定的保存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14,(15):4-5
<正>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5万,而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中。提到猝死,多数人都认为中青年人猝死增多与过度劳累、压力等因素有关,即个人的"小环境"会造成猝死增加。但大量资料显示,工作压力引起猝死的论断少有数据支持;相比于小  相似文献   

7.
"直接实在论"是一种由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波洛克对辩护进行了自然主义的解释之后提出的辩护理论。按照这种理论,知觉印象本身直接就可以作为我们的信念的理由,为我们的信念提供辩护,无需先将知觉印象变成知觉信念,然后才能为我们的其他信念提供辩护。然而,"辩护"这个概念在知识论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作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是使真信念成为知识的东西;二、作为一种"程序辩护",它是决定着我们是否应当持有一个信念的东西。而感觉印象能否成为我们辩护信念的理由,完全取决于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辩护"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8.
个人认识论是一个涉及人类知识性质和认识过程的哲学领域。在理论形成的早期,个人认识论有很多主要的认识论模型。迪安娜·库恩的论证推理模型是其中的重要理论模型。其研究目的是要探究论证思维,力图理解个体为什么产生关于知识的信念,这项研究特别关注认识论观点。论证推理模型用非形式推理方法对认识论证进行推理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是探讨认识论信念变化的三个范畴:绝对主义者、多元论者和评价论者。论证推理模型围绕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性信念变化的范畴进行研究。在非形式推理方法的论证中,迪安娜·库恩提出了修辞和对话论证之间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蕴涵论题认为,一个人"看到P"蕴涵他"知道P"。这个论题在知识论里面受到广泛讨论。从知识论的析取主义来看,如果我们支持蕴涵论题,并且以"看到P"作为"知道P"的理由,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根据难题,因此我们需要拒斥蕴涵论题。反对该论题的主要论证策略是来自信念的论证,即一个人可以看到P而不相信P,因此不能算是知道P。在此基础上,知识论的析取主义者可以进一步区分"看到P"和"知道P"这两个认知状态之间的差异。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来自信念的论证是否反对了蕴涵论题。针对信念论证的批评,文中首先指出来自信念的论证是有效的,并且重新刻画了信念论证的结构。此外,本文将进一步考察"看到P"与"知道P"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92年三峡工程定案后访李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到会的2633位代表中,1767人投赞成票,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位代表未按表决器。至此,被称为“半个世纪的论证”的关于三峡的争论,似乎可以划个句号了。但海内外众多关心这一争论的人士,对此议论纷纷:为何听不到反对派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