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纳米级二氧化锆超细粉末表面结构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深胶-凝胶法制备了钇稳定立方相二化锆超细粉。研究了其形态?比表面和表面微孔分布。结果表明:二氧化锆超细粉末呈球形或近似球形,表面存在大量孔径为40A左右的微孔。  相似文献   

2.
有机物表面修饰纳米氧化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有机物表面修饰纳米氧化锌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6种表面修饰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以硅粉为主要原料,在碱催化下制备出了高固含量、低成本的纳米SiO2水分散液。采用聚醋酸乙烯对纳米SiO2进行了表面修饰,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反应奈件和表面修饰条件等对水分散性纳米SiO2性能的影响,得到了适宜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4.
表面修饰MoS2纳米微粒的XPS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了MoS2纳米微粒的结构及元素存在的化学状态。结果表明:不同合成条件和不同反应物对纳米微粒的结构和元素存在的化学状态有较大的影响。二烷基二硫代磷酸修饰于MoS2纳米微粒的表面所形成的表面修饰层,有效地阻止了MoS2纳米核的氧化。  相似文献   

5.
对导电金刚石电极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的含硼金刚石薄膜电极领域。近来有研究表明当金刚石薄膜晶粒尺寸达到纳米级时,无需掺杂硼,金刚石也表现出一定的电导率。本课题组研究发现非掺杂的纳米金刚石粉末在水溶液中也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电化学活性。本文介绍了非掺杂纳米金刚石的电化学性能及其对亚硝酸根离子的催化氧化行为,另外还介绍了对纳米金刚石进行表面修饰以提高其电化学活性,增加它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范围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表面修饰法合成了表面为DDP所修饰的FeS和CdS纳米粒子,并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它们分别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无机纳米核的不同对DDP修饰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影响甚微,所合成的DDP修饰无机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都能够明显提高基础油的抗磨性能,但是却不能有效改善其减摩能力.  相似文献   

7.
8.
DDP修饰纳米粒子的摩擦学性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表面修饰法合成了表面为DDP所修饰的PbS、PbO、ZnS和Zn(OH)2纳米粒子,并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它们分别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无机纳米核的不同对DDP修饰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影响甚微,所合成的DDP修饰无机纳米粒子作用润滑油添加剂都能够明显提高基础油的抗磨性能,但是却不能有效改善其减摩能力。  相似文献   

9.
纳米磁粒子能否与硅油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是制备硅油基磁性液体的关键。阐述了用共沉淀法制备的粒径约14.2nm的镝铁氧体磁粒子,经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修饰后分散于二甲基硅油中,根据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和磁性能,考察磁粒子表面的修饰效果对分散体系稳定性和磁性能的影响。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磁粒子与表面活性剂的亲和方式、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磁性液体的磁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粒径一定的条件下,镝铁氧体磁性液体的稳定性和磁性能主要由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种类、修饰方式及用量决定,还与磁性液体中主要组分之间的配比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两步化学法制备了氧化锌纳米棒膜,再通过溶胶-凝胶法对氧化锌纳米棒膜进行二氧化钛表面修饰改性.通过XRD、SEM和模拟太阳光下的光催化降解实验等手段研究和分析了氧化锌纳米棒的生长行为及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两步化学法所制备氧化锌纳米棒主要为C-轴取向生长;二氧化钛表面修饰后可以明显改善氧化锌纳米棒膜的光催化活性和光催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有机染料在TiO2上的吸附及对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一系列酸度条件下分别研究了甲酚红、亚甲基蓝两种染料在纳米二氧化钛上吸附和光催化降解规律,发现甲酚红的光催化降解效率随着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强,而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在短时间内随着吸附量的增大而减弱,长时间后又随着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强,文中同时分析了吸附对光催化效率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在羟基磷灰石(HAP)纳米粒子表面接枝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随着接枝的PMMA含量增加,改性粒子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增强。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和溶菌酶(LSZ)为吸附目标,研究了HAP和改性后的粒子(g-HAP)的蛋白质吸附性能。结果发现,g-HAP比HAP对蛋白质的单位吸...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氧化锆陶瓷零件微细加工过程中的加工表面质量,改善氧化锆陶瓷零件的使用寿命,采用0.9 mm磨头直径、500#磨粒的微磨棒对氧化锆陶瓷进行微尺度磨削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首先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研究了磨削参数影响氧化锆陶瓷表面质量主次因素;其次优化出获得较低表面粗糙度值的工艺参数组合;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氧化锆陶瓷磨削表面粗糙度随磨削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磨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影响顺序依次为:磨削深度、进给速度、主轴转速;当主轴转速vs=40 000 r/min,进给速度vw=20μm/s,磨削深度ap=3μm时,表面粗糙度最小;表面粗糙度随主轴转速增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进给速度和磨削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水玻璃和Ti(SO4)2为原料,制备出TiO2/SiO2纳米复合粒子。用高浓度无机包覆剂溶液在复合粒子表面包覆一层无机结晶膜,根据无机包覆剂的热分析曲线,在干燥过程中连续采用80℃和120℃对包覆有无机改性剂的复合粒子沉淀进行真空干燥,在600℃马弗炉中焙烧。用热处理使粒子表面的结晶膜分解后,获得单分散的纳米复合粒子。运用XRD、TEM和FTIR对复合粒子进行表征,发现TiO2以12.6nm左右的纳米晶粒的形式被SiO2膜包覆,所形成的复合粒子约为20nm,且为单分散纳米粒子;复合粒子中有Ti-O-Si键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1 基本理论 1.1 吸附量与时间的依赖关系设s(t)为单位面积t时刻的分子数,s_o是单位面积固体表面有效吸附位的总浓度.有 v_1=k_1[s_o-s(t))c(t)(1) 其中k_1是吸附速率常数,c(t)是t时刻溶液浓度.随着表面吸附的发生,其逆过程一脱附随即开始.脱附率正比于覆盖的分子数.有v_2=k_2s(t).式中k_2是脱附率常数.表面吸附量的变化为 (ds  相似文献   

16.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CO,CO_2等在氧化态和还原态CeO_2上表面吸附体的形成及反应,归属了所观察到的红外吸收带,证实在表面上存在HCO_3~-,HCOO~-,及两种不同键合方式的CO_3~(2-)等表面物种。观察到HCO_3~-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在较高的温度下稳定,一种在较低温度下稳定。在不同温度下HCOO~-、CO_3~(2-)、HCO_3~-三种表面物种之间可相互转化,在氧化态样品上,CO最终氧化生成CO_2气体。  相似文献   

17.
大分子表面改性剂改性聚丙烯表面性能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大分子表面改性剂无规聚丙烯-甲基丙烯酸接枝共聚物(APP-g-MAA)和聚丙烯蜡-甲基丙烯酸接枝共聚物(PPw-g-MAA)与聚丙烯(PP)进行共混,能极大地提高聚丙烯的表面润湿性能.高表面能接触表面、极性介质和加热处理有利于改性剂扩散富集到PP表面,使PP表面的极性基团朝基体取向从而降低PP共混物表面接触角;而低表面能接触面、非极性介质和延长放置时间使改性剂部分的极性向内朝本体PP取向,从而降低PP共混物表面润湿性能.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亚油酸盐在45钢电极界面的吸附行为.用充电曲线三点法和交流阻抗法测定体系的腐蚀电阻;用动电位扫描法测定极化曲线;用AES和XPS对吸附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油酸在电极界面首先形成一单层化学吸附层;以胶团吸附形式存在于化学吸附层之上的物理吸附层对抑制点蚀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拉伸强度试验评价了改性沥青的粘结性.试验是在MTS_810(TESTSTAR_Ⅱ)材料试验系统中进行的,结果显示改性剂能够明显提高沥青的粘结力,其主要作用机理是改性剂吸收了部分沥青组分,改变了沥青的组分配合比和性质.同时也使改性剂的一些性质发生改变.由于改性剂的存在吸收了破坏应力,因而提高了沥青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和破坏伸长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观模型.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吸附等温线法测定改性粘土表面酸总酸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探讨用不同强度的正丁胺,3-甲基吡啶,吡啶等测定改性粘土表面酸总酸度的方法。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来拟合非酸中心部位对有机碱的吸附,排除了非酸中心部位吸附的影响,可用于实际改性粘土体系的表面酸总酸度测定,是一项简捷的粘土表面酸测试新方法,其终点不受样品本身颜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