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用改进的二步种子溶胀法制得粒径在15μm内的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Pst-DVB)微球,以对苯二酚为模型组分,考察其在多孔聚合物微球上的吸附和释放性能,重点研究了多孔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孔径和活性物负载量对微球释放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球粒径的减小和活性物负载量的增大,对苯二酚呈现更快的释放速度;孔径对对苯二酚的释放行为影响不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苯二酚浓度变化不大,说明制得的多孔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主要载体制备了丹皮酚(PN)的缓释骨架片。在载体中添加不同的释放调节剂,比较了对药物释放的影响;考察了不同黏度的HPMC及其用量对释放的影响;通过对体外释放数据进行零级方程、Higuchi和Peppas方程拟合,探讨了药物的释放机制。结果表明,以微晶纤维素为释放调节剂所制备的骨架片呈现良好的缓释特征,2 h释放31%,6 h释放66%,12 h释放99%。药物释放数据可以用Peppas方程(Q=Ktn)进行很好拟合,并且有0.45n0.89(n=0.6685),提示药物的释放机制为非Fichian扩散,即药物是通过凝胶层扩散和骨架溶蚀控制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针对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药物载体的新型贮库式微孔结构缓控释给药系统,为量化PLGA溶胀特性对释药效果的影响,在模拟体液环境下,以具有不同单体质量比的PL-GA膜片上的微孔为研究对象,对PLGA在降解过程中的溶胀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单体质量比为50∶50的PLGA的微孔径向溶胀速率约为2.7×10-10 m/s,质量比为65∶35的PLGA的微孔径向溶胀速率约为6.6×10-11 m/s.以单体质量比为50∶50的PLGA为例,将实验得到的微孔溶胀速率作为边界条件,对考虑PLGA溶胀作用前、后的微孔给药系统释药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聚合物溶胀使给药系统释药时间从无溶胀时的16d延长到33d;不考虑溶胀时,PL-GA基体仅起承载药物的作用,而考虑溶胀后,微孔和PLGA基体共同承担药物释放功能,其中近40%的药物通过微孔释放,近60%的药物通过聚合物载体释放;给药系统在整个释药过程中累积释药比率线性度较好.  相似文献   

4.
高分子压敏胶的多层次性结构,如结构单元组成、分子链长短、亲疏水性和聚集态结构等对药物的释放具有显著的影响.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技术,合成了一系列结构可控的两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压敏胶.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核磁等手段对嵌段聚合物压敏胶进行了表征.对上述压敏胶的力学性能的研究表明,聚丙烯酸异辛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EHA—St—HEMA)三嵌段共聚物的初粘力、持粘力和180°剥离力分别为8号钢球、40.3min和19.81N/(25mm),非常适合用于经皮黏附.再以布洛芬和5-氟尿嘧啶为药物模型,研究压敏胶多层次结构对不同药物释放的影响和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压敏胶的结构变化对药物释放具有显著的影响,亲水性链段的引入可以调控亲水性药物在基质中的释放行为.该研究可为基质的设计和充分发挥聚合物多层次结构在经皮给药中的作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自然或酸性环境下多孔型固体二氧化氯释放动力学方程和释放速率.结果表明:吸附在多孔型固体中的二氧化氯在初期表面阶段释放属于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ogc=0.042T+1.5392;微孔阶段释放属于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1/c=0.013T+1/c0.释放过程属于化学解吸过程.  相似文献   

6.
对激光内割快速原型系统中激光焦点与透明聚合物材料内部作用后的温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在传热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激光焦点在透明材料内部作用时的温度场模型,借助于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现象相符,不仅为优化激光内割系统的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结果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粘弹性聚合物溶液提高驱油效率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在多孔介质中对残余油的作用机理,描述油藏条件下以第一法向应力差为主要特征的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采用上随体Maxwell本构方程,对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在油藏孔隙模型——波纹管模型中的流动及其驱替残余油膜的机理进行了油藏工程方法分析,在理论上从力学的角度提出了聚合物驱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粘弹性聚合物溶液产生的第一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对油膜的携带作用大于相同粘度的牛顿流体,从而可携带部分残余油膜流动;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越强,作用于残余油膜的第一法向应力越大,对残余油膜的携带力越强,驱油效率越高;多孔介质越不规则,产生的第一法向应力越大,越有利于聚合物发挥粘弹性效应。  相似文献   

8.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能通过感知温度而实现环境响应.该类聚合物能够对温度信号做出自反馈从而释放所包载的药物或中止释放,极大地增强了释药的持续性和专一性,同时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温度响应性聚合物,而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PNVCL)是一种仅次于PNIPAM的温度响应性聚合物,该温度响应性聚合物不仅有接近生理温度的相转变温度,而且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无毒性.因此,PNVCL在医疗器械,生物医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特别是作为药物输送载体而被重点关注.文章重点介绍了PNVCL与PNIPAM在生物特性方面的比较,对PNVCL最新发表的应用通过选定的实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药物输送系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PNVCL将在纳米技术和环境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制备红花黄色素缓释骨架片,研究其体外药物释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释药机理。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盐酸壳聚糖为主要骨架材料,采用湿制粒法制备红花黄色素缓释骨架片,并研究HPMC和盐酸壳聚糖含量、片重、片剂硬度、释放介质的pH值和转速等因素对其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最佳制剂工艺条件为HPMC含量(30%)、盐酸壳聚糖含量(3%)、片重(450mg)、片剂硬度(8~10kg);HPMC和盐酸壳聚糖的含量对药物释放行为影响较大;片重、片剂硬度、溶出介质的pH值和转速对药物释放行为影响较小。按最佳制剂工艺条件制备的红花黄色素缓释骨架片体外药物释放机制为符合R itger-Peppas释药模型的Non-F ick扩散,能维持药物在24h内缓慢释放。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分类,系统阐述了当前生物降解聚合物在组织修复、药物控制释放,引导性组织再生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多孔柞蚕丝素支架,分析了丝素溶液浓度与支架孔径、孔隙率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多孔柞蚕丝素支架负载5-氟尿嘧啶的缓释性能.研究表明,当丝素浓度较低时,支架中的孔洞分布较为均匀,孔径和孔隙率也较大,而随着丝素溶液浓度增大,支架的孔径和孔隙率逐渐减小;支架的药物释放过程可分为快速释放和缓慢释放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多孔介质中的控制释放-迁移含有3个物理过程:溶质透过内边界(薄膜)释放到介质中;介质中流体的流动;溶质在介质中的扩散。控制释放由边界积分-常微分方程描述,溶质迁移由带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对流扩散(含机械弥散)方程描述,速度场遵循Darcy定律,构造了一非线性耦合问题的混合元 Galerkin有限元半离散格式及全离散格式,利用先验估计理论进行收敛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自制的空心多孔SiO2纳米球为吸附介质,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负载阿维菌素药物,考察了不同的共溶剂及其不同用量对这种纳米载体载药量的影响,并研究了负载后的药物在不同溶出介质中的缓释行为。结果表明:对于这种纳米空心载体,用超临界流体技术负载阿维菌素药物时,加入的共溶剂极性越大,载药量越大,但载药量还受溶剂黏度的影响;对于任何一种共溶剂,加入量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达到最大的载药量;溶出介质的种类和浓度对负载后药物的释放速率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利用蒸发溶剂法、反溶剂法和超临界流体技术将阿维菌素包埋到空心多孔纳米SiO2载体中的工艺过程,并利用热分析仪、智能溶出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其整体载药量、载体内、外载药量分布以及载药后的缓释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超临界流体包埋法制备的阿维菌素纳米控释剂(Av-PHSN)的整体载药量和内部载药量均为最大,缓释效果最好。反溶剂法和蒸发溶剂法制备的Av-PHSN载药量虽然不如超临界包埋法高,但工艺流程简单,能耗小,在最优操作条件下也能获得较满意的整体载药量和载体内部载药量。  相似文献   

15.
当外源污染受到控制后, 河流与湖泊底泥中的污染物可能会引起上覆水的再次污染. 在上覆水流动不致底泥起动悬浮的条件下, 数值模拟了底泥中污染物在底泥-上覆水界面向上覆水释放的机制. 采用k-ε模型计算了上覆水的湍流流动, 并采用 Darcy 定律描述了多孔介质中的渗流, 这里底泥被看成是各向同性均匀多孔介质; 耦合计算了上覆水和底泥中孔隙水的定常流动, 并基于流场计算结果, 数值计算了非定常溶质迁移扩散过程; 数值研究了平整底泥-上覆水界面以及底泥-上覆水界面为周期性三角状时, 污染物由底泥向上覆水释放的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底泥中孔隙水与上覆水的交换是决定底泥中污染物向上覆水释放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应用自制瑞格列奈-精氨酸复合物制备瑞格列奈水凝胶.采用Franz立式扩散池和小鼠离体皮肤,考察瑞格列奈水凝胶体外释放,其释放符合零级方程.利用HPLC法测定兔体内血药浓度,药物动力学数据表明,电致孔组兔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缩短2 h,而药物经皮渗透量为正常组的1.8倍.相比兔皮肤直接涂敷药物水凝胶,兔皮电致孔处理后给予等剂量药物水凝胶,可促进水凝胶中药物经皮渗透.此外,瑞格列奈水凝胶的药物释放具备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试管倒置法考察曲克芦丁对温敏水凝胶温敏性的影响。选用相变温度为25℃的PLGA—PEG—PLGA为载体,曲克芦丁为模型药物,物理混合法制备凝胶浓度为20%(质量分数)含药凝胶,采用无膜溶出模型研究其在体外不同温度下(40℃和30℃)的释药行为。结果显示:曲克芦丁的加入对温敏水凝胶的温敏性影响不大;通过改变PLGA—PEG—PLGA温敏水凝胶的温度可以改变其释药速度。因此可以得出结论:PLGA—PEG—PLGA水凝胶可作为药物脉冲式释放的载体,通过控制温度可控制其对药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
采用油/水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洛伐他汀聚乳酸缓释微球,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制备工艺;考察了微球的粒径,形态,及载药量、包封率等特征,采用透析法进行微球体外释药研究。结果表明由最佳工艺制备的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分子量5万聚乳酸制备的微球,载药量32.28%,包封率81.81%,平均粒径65.8μm ;分子量3万聚乳酸制备的微球,载药量27.66%,包封率60.84%,平均粒径63.3μm。二者在10d内体外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4.81%和40.96%,释药动力学符合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载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缓释明胶微球多孔钛植入体制备工艺,探讨多孔钛植入体孔隙内微球涂层的载药、释药特性.采用粉末注射成形(Metal Injection Molding, MIM)技术制备多孔钛植入体,选用明胶为TGF-β1缓释载体材料,乳化冷凝聚合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检测微球粒径与形貌以及载TGF-β1微球的包封率、载药率,采用渗涂法制备多孔钛表层孔隙内载TGF-β1明胶微球涂层,释放试验检测涂层的释药特性.实验结果表明,MIM技术制备的多孔钛植入体的孔隙度为(62.02±1.82)%,孔径为50~300 μm,抗压缩强度为(63.23±12.81) MPa,弹性模量为(0.95±0.61) GPa.明胶微球粒径随明胶浓度的减小、搅拌速度和交联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交联剂用量对微球粒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制备的TGF-β1明胶微球为球形,平均粒径为(21.42±3.67) μm,载药量为(0.91±0.02) μg/g,包封率为(91.41±1.82)%.TGF-β1微球涂层体外14 d,时的TGF-β1释放率为(94.2±3.4)%;粒径为(21.42±3.67) μm的明胶微球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明胶浓度为10%,搅拌速度为800 r/min,交联剂用量为0.1 mL,交联时间为2 h.多孔钛植入经5%(质量分数)明胶溶液预处理后用20 g/L微球渗涂可在表层孔隙内形成均匀微球涂层,且不阻塞表层孔隙,微球涂层TGF-β1释放时间为14 d.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新型反向温敏凝胶在植入型药物释放系统中的应用,通过粘度跟踪法考察了“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柠檬酸钠”三组分体系在体温下的凝固特性,分析了凝胶配方对于凝固过程的影响;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凝胶配方对体外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纤维素使体系具有反向温敏性,高分子量聚乙二醇具有加速胶凝的作用,柠檬酸钠的盐析作用能降低成胶温度。通过调整凝胶配方,能使体系在体温下在10m in内迅速凝固,并使5-氟尿嘧啶的释放时间达到24 h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