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渔网     
正一张渔网被主人撒到河里。当渔网被拉上岸的时候,捕获到的尺把长的大鱼欢蹦乱跳,足足有100斤。主人欣喜地说:"好网,好网!"渔网沾沾自喜,但一想到有些鱼从自己的网眼中溜走了,它就感到遗憾:"要是那些巴掌大的鱼一条也跑不掉,那多好啊!"于是,渔网对主人提出要求:"把我织得再密一点儿吧!"主人把渔网加密了,再撒到河里去。等再拉上来,果然巴掌大的鱼一条也没漏网。这一网的收获竟然有120斤。人们赞叹不已:"好网,好网!"  相似文献   

2.
媒体纵览     
正四海网神农架发现世界最大猫头鹰湖北神农架林区工作人员3月10日在一居民家中,遇到一只巨型猫头鹰,经鉴定:该动物为毛腿鱼鸮,又叫巴君之雕枭,是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入选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这只猫头鹰的个头比一般猫头鹰大3倍多,体长约70厘米,一身深褐色的羽衣,头顶竖着一对尖角(有耳羽簇),双眼炯炯有神,胸前腹部有浓重的黑色纵纹和横斑,腿上有羽毛覆盖,让人望而生畏。毛腿鱼鸮习惯夜间生活,以水生动物为食。工作人员在对猫头鹰仔细检查,确认没有受伤后,考虑到其生活习性,来到山林间且有河流的地方,松开绑在腿上的线绳,将其放归大自然。(来源:四海网2014年3月11日)  相似文献   

3.
越南鱼(非洲鲫鱼),是我省普遍养殖的优良鱼种,但它的主要缺点是体形较小和抗寒力差。两种罗非鱼(暂称为中红罗非鱼、黑罗非鱼或尼罗罗非鱼)和越南鱼都是罗非鱼属的不同种类,生物学特性基本相像,但其体形都比越南鱼大。为了探讨越南鱼与两种罗非鱼之间杂交的经济效果,我们于1975年1月在乳源温泉池进行了四个组合的杂交试验(越南鱼(?)×黑罗非鱼(?),越南鱼(?)×黑罗非鱼(?);越南鱼(?)×中红罗非鱼(?),越南鱼(?)×中红罗非鱼(?))。这四个组合的鱼,经配对和分池饲养都获得了自然繁殖的杂交子一代,共生产6~12朝鱼苗2万5千余尾(试验的初步结果见本刊1975年自然科学版2期)。我们将杂交鱼苗的一部分,于1975年4~6月间运到韶关环市公社的鱼塘与四大家鱼混养,定期测定它们的生长情况,并与未杂交的越南鱼、黑罗非鱼、中红罗非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动物建筑师     
人类修建了很多雄伟壮丽的建筑物,然而,动物中也有许多"建筑高手",它们的作品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善掘地洞的课鼹鼠裸鼹鼠体形矮胖,体长10余厘米。它外形似鼠,肢短、头尖、吻长,长着不成比例的巨大牙齿。前肢五爪,都特别强大,掌心向外。由于长期挖掘地洞,耳朵  相似文献   

5.
三伯是我家的远房亲戚。三伯与我同村而居,妻子早逝,无儿无女。他一生烧过三次住房,周围的人都骂他是瘟害、火灾星,似乎他浑身都是火苗,谁也不敢与他接近。他真是火灾星吗?非也。第一次失火是20年前的5月。那天,湘西北普涨齐天大水,三伯的妻子赶场回家,过村边小溪,正遇洪水猛涨,她强行过水,被一个恶浪不知冲到了何处,连尸体也无法寻到。自三妈死后,三伯整天抽闷烟。有一次将一个烟蒂子丢在树枝扎成的篱巴下,恰好一只大青蛙从水缸脚下跳到蒂子边,对着蒂子直吐气。那蒂子因气而忽熄忽燃,一闪一闪的,孤独的三伯反觉心乐,得意地说“:看你能吹燃…  相似文献   

6.
虎,猛兽也。哺乳纲,猫科,故在有的省称为“大猫”。虎头大而圆,体长1.6-2米,尾长1.1米,体呈淡黄色或褐色,有黑色环纹。背尾色浓,唇、颔、腹侧和四肢内侧白色,前额有似“王”字形的斑纹。夜行性,能游泳,捕食野猪、鹿獐、羚羊等动物,是肉食类的亚洲丛林中的霸王,俗称“山大王”,有百兽之王的美誉。其行也从风,其鸣也  相似文献   

7.
分布于我国的淡水龟有2科10属。平胸龟科只有平胸龟一种,其它24种均属淡水龟科(或龟科)。其中,地龟、锯缘摄龟、黄缘盒龟、黄额盒龟等喜生活于林中潮湿的土地上,但可入水活动,只是不能进入深水,应属半水栖龟类。淡水龟多栖息于浅水水域,经常上岸活动觅食,但运动速度较慢,遇敌害后,如果来不及爬入水中,只会将头、尾和四肢缩入壳中,消极防御,故极易被人捕捉。随人类活动的  相似文献   

8.
1992年春,陕西省楼观台林场修路队,在秦岭梁顶修路时,捕拾到一只因母羚牛受惊而遗弃的4日龄小羚牛,并将它送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饲养抢救研究中心喂养。这只小羚牛雄性,体重5公斤,体长61厘米,体高51厘米;能站立走动,但身体比较虚弱,且因饥饿不停的发出“哞哞”的叫声。脐带未干,体色呈浅褐色、柔软无光泽,四肢色深,面部呈浅褐色,吻部及两耳为深褐色,背部棕褐色。起初我们用开水冲牛奶粉200克,倒在盆里喂小羚牛,但  相似文献   

9.
记述采集自贵州省盘县中三叠统安尼阶关岭组上段盘县动物群的一件仅残存尾部的比耶鱼标本。这是比耶鱼在该动物群的首次报道, 也是目前比耶鱼在中国地质时代最早的化石记录。依据标本个体大、仅尾上叶及尾柄后缘背侧覆盖有狭长条状且缺失硬鳞质的鳞片、尾部发育单个愈合的神经棘和脉棘、尾鳍背缘棘鳞发育等特征, 将其归入比耶鱼属。同时, 该标本以个体更大(推测身长超过2 m)、尾下骨更多(9 根)、尾下叶棘鳞发育以及上、下叶外缘交角超过 70°等特征, 不同于已报道的其他比耶鱼物种。但是, 考虑到标本信息有限, 暂定为比耶鱼未定种Birgeria sp.。比耶鱼是仅见于三叠纪海洋中的全球性分布的大型肉食鱼类, 其在盘县动物群中的首次发现丰富了该动物群鱼类多样性, 增加了其群落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基于当前化石发现的情况, 认为比耶鱼在东特提斯生物区(中国)较西特提斯生物区的出现可能更晚, 前者最早的化石记录见于中三叠世安尼期, 而后者最早见于早三叠世史密斯亚期。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2020,(4)
正在我国南海的珊瑚礁区及其周边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有一类造型奇特的鱼,引起了海洋生物学家的关注,它们就是长有育儿袋的海龙科鱼类。南海常见的海龙科多达近30种,它们体形多变,雄鱼还是海洋中的"超级奶爸"。我们穿上潜水服,背上气瓶,纵身潜入南海的热带珊瑚"丛林"中,流连于繁荣的海底世界。突然,一个挺着大肚子、竖直游泳的"小怪物"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游近一看,原来是只海马。海马因雄性长有可孵育后代的育儿袋,加上其优美的体态和丰富的色彩,早已是水族圈的"网红"。  相似文献   

11.
犀牛,形状略似牛,颈短,四肢粗大,鼻子上方长着一只或两只角。毛极稀少,皮肤厚而韧,多皱襞,以植物为食。现存的犀牛有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及白犀和黑犀五种。这些在陆地上其大小仅次于大象的大型动物,由于人类对它们的角抱有极大的兴趣,从而遭到杀害,现在它们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机之中。黑犀牛,又称黑犀。它栖生在非洲大陆的肯尼亚、  相似文献   

12.
会飞的鱼如果你坐船驶入南海,很有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景:一只只似鸟的动物张开"翅膀",掠水飞翔,它们一忽儿展翅凌空,一忽儿飘下入海,落下又起飞,滑翔又落海,很是热闹.有时说不定还会纷纷飞到船上,看模样既不象搏击风浪的海鸥,也不象浪花间嬉戏的海燕,是什么呢?那便是飞鱼了.飞鱼是怎么样的鱼飞鱼长约20-30厘米,重约200-300克,算是  相似文献   

13.
段在贤 《大自然》2009,(1):40-43
高黎贡山的羚牛(Budorccas taxicolor taxicolor Hodgson)是高黎贡山地区特有的动物,也是高黎贡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羚牛与大熊猫、金丝猴一道被称为中国高山林型中的三大珍稀动物。由于它长相奇特,又被称为“六不像”,即庞大隆起的背脊像棕熊,两条倾斜的后腿像非洲的斑鬣狗,四肢短粗像家牛,绷紧的脸部像驼鹿,宽而扁的尾像山羊,两只角像角马。羚牛仅产于亚洲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五个国家,其中中国是羚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2013,(1):63
日前,热心读者郑智敏来信反映: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某村的林先生在自家水田里捉到一条少见的鱼。说来奇怪,这条鱼的身体会"变色":离开水时,鱼的身体呈黑色,再放到水里时鱼身又恢复成灰白色。鱼头的形状和鱼鳞的图案都很像蛇。这条鱼大约重100克,身长20多厘米,圆滑身形,只吃蟑螂、蚜虫和小虾等动物。有人出价200元欲购买此鱼,但林先生舍不得卖,因为他觉得这条鱼也许是稀有品种,便把鱼保护性地养起来了。林先生四处找人辨认,但是谁也说不出鱼的名字,互联网上也查不到资料。因此他托笔者借媒体一角,看看有哪位高人能认识这种鱼。  相似文献   

15.
歌声     
在一个森林里,到处鸟语花香,小溪缓缓流淌着,动物们在一起嬉戏、打闹。有一天,来了一个猎人。他见什么打什么。动物对他来说,好象是一个个棋子儿,一动指头就倒,连一只老虎都不在话下。然而,有一只毛色光亮的小百灵却令猎人头疼,怎么打也打不着。小百灵曾和妈妈一起躲避枪口,妈妈死了,小百灵却活了下来。每次,当猎人要射杀动物时,小百灵总会高叫,让动物赶快躲开。小百灵也会撞烂猎人家的窗子,放进风,刮进雨。猎人更生气了。很快,森林里几乎没有了鸟儿,他们都飞了。小百灵没有走,猎人也没有走。慢慢地,小百灵长大了,变老了,也没有原来那么灵巧…  相似文献   

16.
赫哲族与鱼     
“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歌儿满江鱼满仓。”这首《乌苏里船歌》将赫哲族人民欢乐的捕鱼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赫哲族是我国北方惟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渔猎民族。在历史上,赫哲人不仅因冬季以狗拉爬犁为主要交通工具而被称为“使犬部”,还以穿鱼皮服而著称,被称为“鱼皮部”。捕鱼技巧高赫哲人熟悉鱼的习性,能根据鱼游动时产生的波纹识别鱼的大小、种类、游动方向和位置深浅。水草颤动,是胖头或鳊花食草叶;水纹起泡打旋,是草鱼掘食草根;看到某种紊波,就知道是头朝下、尾朝上的鲤鱼觅底食。赫哲人还特别善…  相似文献   

17.
鸟类是我们最常见到的美丽动物,要寻找一只食肉猛兽,你需要翻山越岭,但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就能很轻松地发现一只轻灵的鸟儿。我们的祖先抬起自己的头,首先就看到了树上的鸟儿,他们无比羡慕地观察着这些能自由飞行的动物,在石壁上用寥寥数笔勾画出它们振翅高飞的英姿。几千年里,鸟类一直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直到有一天,工业革命打破了我们田园牧歌一般的生活空间,工厂、铁路、城市和农业机械化将我们生活的家园隔绝起来,我们突然发现居住的空间不再被称做大自然,并第一次认识到荒野和自由自在的动物居然也需要保护。英国乡村牧师吉尔伯特·怀特成为观鸟活动的先驱。同之前的那些鸟类爱好者们不同,他不会将鸟儿囚禁在笼子里,不会用弓箭或火枪将它们从树梢射落,也没有收集羽毛和标本的癖好。他只是来到大自然中,观察、聆听、欣赏、记录,他将观鸟看成一种爱好,一种乐趣,将自然看成一个得到放松和享受的空间,而不仅仅是能获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西沙鱼趣     
西沙群岛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一。有人说,西沙海域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话虽然有些夸张,却也反映了西沙群岛水产资源的富饶。渔讯季节,我来到西沙,目睹岛上人们捕鱼活动,十分有趣。一天中午,我从金银岛坐艇到甘泉岛去,艇上有个人在一条尼龙绳连结着的鱼钩上穿上一条小白布条,然后抛进艇尾翻滚的浪花里。我不晓得他玩的是啥把戏,  相似文献   

19.
1982年 6月中旬,美丽富饶的新疆大地,又迎来了气候宜人、花果飘香的黄金季节。某勘察队的同志们从戈壁滩勘察出来,到阿克苏地区的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五团招待所投宿。他们身边带着一只体重不足一公斤、满身长着白茸毛、活象个绒线球似的珍奇动物,原来竟是黑鹳的雏鸟!一下子吸引住了在该招待所工作的、热爱野生动物的青年蒋亚伟同志。在小蒋的恳求下,勘察队的同志便把这只珍禽送给他。由于该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食量特别大,每天要吃下超过自身体重一半的鱼或肉块!如此无底的巨口谁能喂的起呢?小蒋发愁了。有人告诉他,本团内能喂得起它的没有别人,  相似文献   

20.
名人与食素     
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就开创了素食的时尚。这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作者平生基本上只吃青菜,特别是他酷爱的白菜。人们甚至传说他曾付钱给渔夫,让他们把捕到的鱼放生回大海。跟柏拉图一样,苏格拉底也是素食者,从不穿戴皮草。他声言吃肉将使人犯下暴行。列夫·托尔斯泰是出于人道主义而食素。这位写出《战争与和平》的大师鼓吹食素的和平主义,反对杀生,即使是蚂蚁。他说,只要有屠宰场,就会有疆场。让-雅克·卢梭注意到,肉食动物往往比草食动物残忍,并推断出应该避免“把孩子变得爱吃肉和凶残”。这位思想家还曾特别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