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实践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受到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在民族地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成为乡土课程资源中的主体。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民族中小学校为例,对哈萨克民族文化进入校本课程改革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和探讨。提出哈萨克民族文化进入校本课程内容中,不仅对哈萨克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也使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的实施丰富化与多样化,加强了教学与课程的生命力。同时指出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石刻造像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艺术珍品.以龙门石窟为例,在对其政治本真性、经济本真性、文化本真性剖析的基础上,对旅游语境下的世界文化遗产本真性展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要体现世界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必须构建完整的解说系统,增强游客对世界遗产的本真性的理解,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提升游客对世界遗产的欣赏水平,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保护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湘鄂渝黔边区为土家族集居地区,民歌艺术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开发与利用,已使土家族民歌艺术成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专业音乐教育中进行土家族民歌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本土民歌知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艺术素质,是适应当前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乡土历史资源以其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独特的优势成为很多历史教师的选择,如何开展始终是困扰课程发展的大问题,因此,重申开展乡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明确开展乡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狠抓乡土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目标的落实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开发乡土历史资源,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了乡土文化的传承精神和热爱意识,增强了学生们爱自己家乡、爱国的情怀;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利用乡土历史资源,重视提高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历史历史研究意识和学科能力;增强学生保护家乡历史文化遗址意识,培养情感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广泛进行对地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所具有的特殊教育作用和影响效应称之谓"乡土心理效应"。文章对乡土课程资源内涵、"乡土心理效应"的表征及相关心理学理论观点等作了分析,并依据脑相容理论观点提出校本课程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民族团结继续发展,培育各民族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和宽容善良品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项战略工程。利用地方乡土课程资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祖国历史文化认同感和爱国爱家情感的有效途径。新疆地域乡土及各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新疆昌吉回民小学在校本课程中开发当地乡土课程资源,以"熏陶、渗透、融入、践行"的形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和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等四大礼仪。诞生礼体现了土家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婚礼和成年簪冠礼体现了土家族的民族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寿礼体现了土家族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葬礼体现了土家族乐观旷达的生死观。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明礼诚信”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而,在广大农村中学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应当成为新一轮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传统医药的日益重视,土家族医药也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研究范围涉及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药物学、医学史梳理、医药文化特点、特色医疗介绍、传承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等诸多方面,可谓硕果累累.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对促进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的纵深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立足于鄂西南山区,以土家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利川市老屋基老街传统村落为例,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提出相关保护方法与措施,寻求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传统禁忌的文化寻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作为一种精神民俗 ,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土家人的禁忌文化古老神秘、源远流长。其源头 ,始于原始文化 ;其流变 ,贯穿于土家人的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史。它的产生和发展 ,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样 ,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 ,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它具有存在解释、自我保护、社会整合、精神麻醉等多种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土家族传统禁忌是一把双刃剑 ,对土家族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有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二者共生互存 ,杂于一体。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少数民族,历史的涤荡和土家族先民世世代代的创造与传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长阳作为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其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艺术、婚丧习俗、饮食文化等无不成为土家民族民间文化中最为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目前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文化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湖南西部作为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具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神奇独特的古迹遗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民俗艺术形式.在述评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特色以及特殊作用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战略构思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土家织锦以“西兰卡普”为主体,是土家族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土家织锦是充分反映土家族审美情操和民族意识的艺术珍品,曾在土家族广为流传。但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家织锦,其旅游产品运用传统的营销模式,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如何在营销传播上寻求转变,是解决土家织锦旅游产品销售不景气的根本途径。本文阐述了整合营销传播的概要,介绍了土家织锦旅游产品的经营概况,探讨它在传统营销模式下的缺陷,构建在整合营销传播应用下的发展策略,以适应旅游需求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西兰卡普图案的艺术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土家民族的织锦“西兰卡普”有着独特的图案特色和个性特征。本文从视觉艺术的角度,通过对西兰卡普图案的内容与造型形式、图案的意象表现及象征意义的分析,探索具有民间艺术特征和以民间视觉艺术审美为基础的织锦文化——西兰卡普图案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6.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产生流传于达州市宣汉县境内,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声乐与器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在土家族的生产生活中世代相传、特色鲜明.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生动而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宣汉土家族人民的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是研究巴渠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精神面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叙事题材曾同时使用民间口头叙事方式和戏曲曲艺等多种俗文艺样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播,这种民间故事与俗文艺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但有力地促进了梁祝题材的繁荣,也对民间故事和俗文艺本身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梁祝传说为例,对这种文化现象加以检讨。  相似文献   

18.
土家民间织锦中的动物造型是中国民间工艺大家族中的一笔珍贵财富。因为它保持和溶合了世代相袭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意识以及传统图案中的精华。本文从动物造型手法与规律着手,分析和归纳民间动物造型的意象组合的构成方法,为现代设计构思提供充满精神美的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9.
大理白族甲马是云南甲马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种类之一,甲马作为白族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现了白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呈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符号学中的语义及语境,在研究甲马神系的基础上,对甲马视觉艺术符号语义及语境的生成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乡土木刻版画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石柱土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位于重庆三峡库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世代流传着土家族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戏曲——土戏。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田野调查,着重从土戏的渊源、特色、现状、保护和"申遗"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