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以来,徽州民间普遍存在着朝山习俗,各地民众根据距离的远近、个人经济能力之高低,选择不同的地点朝山进香。其中,最为重要的进香旅程是前往九华山和齐云山,俗称"朝九华"和"上齐云",以及随后出现的融为一体之"华云进香"活动。本文利用田野调查收集到的一批民间文献,结合口碑资料,研究此种朝山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从民众的信仰生活、僧俗关系以及村落会组织的运作来看,"华云进香"习俗为我们探讨地方社会与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具体而微的徽州民间文献,可以从史料的角度"较近距离"地窥见民众日常生活的诸多侧面,考察一地社会经济、文化、民间信仰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展示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环保意识的内容有了很大扩展,他们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而提出限制人类滥垦行为以保护自然环境的观点,同时他们积极应对各种环境问题,更加重视公共环境卫生。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的环保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其环保意识体现于民间碑刻、契约文书和地方志中,是在继承了先民环保传统的基础上,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形成的,与政府环保政策相辅相成,特别注重对人地资源的维持和水土资源的保护。明清时期江南士绅们借助自身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优势,将环保意识付诸实践,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的环保意识对当今的环境保护事业具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3.
龙母信仰作为水神信仰的一支,历史极为久远,它产生于秦代,历汉、唐、宋、元至明清时期,最终成为南方地区普遍受祭的神灵之一。明清时期,民间信仰成为国家控制地方社会的重要手段,龙母信仰成为国家与地方互动的场域。龙母信仰以其"仁孝观"而借助国家权力得到普遍祭祀,国家则利用龙母信仰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安稳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建立了一个国家的雏形,这是政权建设的最初"演习".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的联系空前紧密:一方面,苏维埃政权为广大的普通民众批评监督提供了表达渠道和制度化保障,并从舆论上动员群众起来积极参与政权建设;另一方面,苏区的民众以自己的方式实行群众监督,"阐释"着他们们心目中的"民主".这起着医治贪污腐化行为、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引导民众自身教育的积极作用.同时.这种"草根民主"也带着农民朴素的"均平"现念、同质性而导致的"仇异"意识和来自下层的粗俗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学批评中体现的民间现象进行列陈,展示文学批评的民间力量与民间批评的缺陷,指出其糟粕与精华同在的事实,同时深入发掘这种民间性蕴含的积极的民间意识,揭示民间对文学批评的精神理解和对表达风格的诉求以及民间对文学批评回归民众、回归作品本身的渴望。  相似文献   

6.
《玉林文化大典》第六卷作为玉林民间民俗文化集成类最新成果,呈展出鲜明的在地化特征,蕴含着浓郁的乡土味风格,凸显了自在的生活态底蕴。具象化的民间符号,有助于"乡愁"文化的寻根、坚守与认同,有助于破译基于"民间文艺共同体"的当代中国民间社会的"文化内码"以及理解"以生活为终极指归"的普通民众的意愿诉求、社会心理和情感皈寄等。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赣江中游地区的水旱灾害具有频繁性、时空性、连续性和多灾种并发等特征,造成人口死亡、饥民逃荒与社会骚动等严重后果,成为影响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防灾救灾过程中,地方民众形成多种灾害神灵信仰,体现出传统民众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复杂心态,也成为传统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作为民众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思想文化积淀的历史产物,其形态、内涵不但具有多样性,而且还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层次。黔西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有其自身特点,民间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伴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民间信仰变迁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民间信仰未来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在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于民间信仰在民众中产生的不良影响和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消极因素及负面作用,要加以约束和进行说服教育,对其在民众中有积极教化作用的成分,要充分利用和进行正面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贞节观念较为发达、普及的时代,尤其是清代,但是清代社会尤其是下层民众中存在着大量的再嫁、逼醮、抢醮等现象,"仓廪实而知荣辱"比程颐所倡导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德标准更适合下层民众,从"理"到"利",则是清代妇女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探讨心理和谐的内涵和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心理和谐的相关因素,指出要促进社会转型时期的心理和谐,除了社会个体要加强自我修养、完善自身人格外,更要从制度层面上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民众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的时代,公共关系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关意识更是构成现代人思想观念体系的核心,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公关意识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材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应具备的公关意识,并提出了大学生公关意识培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公仆意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建党和治国理论的精华.毛泽东公仆意识的内容和实质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严惩贪污腐败等几个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毛泽东公仆意识对于树立民本理念、公共理念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海派文学的代表,张爱玲的散文表现出鲜明的市民意识,以致长久以来很多读者产生误解,认为其作品更多只是表现对物质与感官满足愉悦的津津乐道与追求。其实,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以强烈的现代都市文化意识,反抗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状态,以凡俗的市民生活哲学,化解文学传统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标准,以思考追问生命本体的文人意识,超越拜物恶俗的小市民趣味与时代政治。其创作并不是对读者的简单迎合与俯就,而更多是对市民意识的一种引领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思路,节约资源、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这三者应共同构成新时期的基本国策。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要增强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在全社会各个层面形成资源节约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5.
政府管理过去一直被理解为是一种“权力现象”,政府和人民之间是"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入当代社会后,社会环境与媒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民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公共舆论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得到了强化,一个公民参与决策的社会正在逐渐形成。现代传媒是将先进技术与丰富信息进行完美结合的传播载体,它是公众与政府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政府官员只有提高媒体素养,才能利用媒体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实现与公众的有效沟通,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随着文化多元化供应,公共图书馆已难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意识,增强公共图书馆吸引力,就必需从突出馆藏特色、深化公益服务、整合信息资源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LI Rui 《科技信息》2013,(3):247-247
<正>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s a mean of protection of interests,it is gradually being well-known.1 The origins of the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的觉醒,不仅使公民对公权力更加重视,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在公共空间显得过于偏激和执拗。公民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合格的公民,而合格的公民素质包括具备公民理性和公民意识。基于此,分析了当代中国公民非理性现状,并对公民理性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知识经济及其社会的一些特征,指出图书馆应从深化情报信息服务、加强教育职能、注重公关意识、培养学者型人才等方面深入工作,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早做准备。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公共精神与公民公共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发展需要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精神是随着社会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形成,具备法律、政治和伦理三层含义的现代公民是公共精神承担的主体,而公共领域的生成是公共精神发生的场域条件。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它超越于个人私利之外自觉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公共义务,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