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数字化时代借用新叙事学“视窗”概念,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开启文学研究及其意义阐发的多元之窗。借助叙事学、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解构论等理论方法,可以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莎士比亚《暴风雨》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当代西方文论丰富多彩的理论话语烛照,能够矫正当前文化研究转向后忽视文学本体的理论偏颇,践行文化语境与文学文本研究辩证互动的文化诗学,提升我们对人类精神结晶——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在西方汉学界和中国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典论·论文》的翻译与评论体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思路,他将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翻译与文本细读,发现了其中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命题,并采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以及他将中西文论进行双向阐释的方法给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学文本是主体性的存在,具有潜在的对话性,它从多种层次和角度持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学文本的对话性是由它的载体、结构和内容这三个要素的对话性所决定的。文学文本的意义正是在与读者不断深入的对话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的视角反思了作者、读者、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作者的不在场和文本的中介性所产生的滑动,并探讨了文本的意义所在。认为读解的任务不是解决文本究竟有没有终极意义,其任务是作为语言客体的文本与人与现实世界如何联系起来,以辩证的态度去对待文本,在开放的文本体系中,使读者在读解的实践中获得体验。  相似文献   

5.
从作者到读者——兼论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和读者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但在以前的文学研究中,始终围绕作者而建构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等,读者始终处于被遮蔽、被边缘化状态,成为文本意义的被动消费者。自语言论转向以来,作者逐渐淡出文本,直至作者死亡,读者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文本意义的合作者、创造者。由此带来了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一方面,重视读者是人文学者以文化形式参与社会、反抗压制的意识形态诉求,契合了意义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政治民主化的时代语境;另一方面,强调读者在文学意义呈现中的作用并不是以读者代替作者成为主体,而是强调通过对话与交流建构民主化社会,重树人类生存根基。  相似文献   

6.
王闻 《科技信息》2009,(6):91-92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把读者接受置于文学研究的重要地位进行考察,宏观上沟通美学与历史的关系,微观上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翻译理论与接受理论的结合必将促进翻译研究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西方诠释学的主题之一。我们可以把西方诠释学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第二阶段,是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第三阶段,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建构一种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代表了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是一个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多元价值系统.作者创作出的文本还只是一种处于潜势的文本,经读者的审美阅读与阐释,其意义才得到显现.文学接受的过程可以说是作者赋义、文本载义、读者释义的统一,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的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文本意义的产生是读者和作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接受文学理论着眼于读者的主体地位,强调读者解读的自由,从而大大提高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但随之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对文本解读的随意性。本文试图揭示接受理论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文本理论强调文本的互文性存在和读者的自主参与。罗兰·巴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读文本和可写文本的概念。可读文本被作者牢牢控制,意义固定,读者只能被动接受。而可写文本是动态开放的网络,读者获得了作者的地位,文本的意义无限多元。网络可视为一巨大的可写文本,网络新闻正逐渐可写文本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新闻动态生成性与碎片化;开放性与互文性;受众参与文本生产过程带来意义的多元不确定。这是受众权力的回归,它向新闻把关人的意识形态控制发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意义理论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核心,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它是西方哲学逻辑发展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它又因在解决一些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方法论作用而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孔成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6):146-149
在国人忙于研究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模式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已悄然形成了注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走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主义“设计是当前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元素的教学是首当其冲的任务.抓住眼下的教育改革的机遇,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把传统艺术史论课程、传统装饰基础课程、基础设计课程以及专业设计课程等整个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元素教学.由教师引导和教育学生明确设计的方向,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设计师.  相似文献   

13.
鬼魂形象的出现符合戏剧哲理学,是民族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现,它的演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进行比较,辨析戏剧和戏曲在审美原则方面的根本差异,对作家创作心理与整个社会心态作进一步探讨,发掘出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将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渗透入绘画理论中,使得佛教的文化艺术逐渐中国化,最终融合了道教儒教的文化艺术理念,汇入中原文化的母体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补充。形成了具有意象神秘主义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及其衍生的具象唯物精神,则根深蒂固地渗透进西方美术理论体系中。中西方绘画理论体系走上了意象神秘主义与具象唯物精神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宗教对其精神内涵的影响和形成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经济增长极理论的重要内容,不平衡增长理论对于解决地区间经济不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借鉴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模式,运用增长极理论来研究西部地区在大开发过程中应怎样形成经济发展的极点,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厦门作为华南近代重要的港口商业城市,在近代城市改造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区拓展规划.通过对这些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规划特点的研究,分析近代社会经济环境、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早期城市建设经验对厦门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近代沿海港口商业城市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当前城市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重载线路列车重量与速度和密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载运输是中国铁路货运未来的发展方向,列车重量、速度和密度的合理匹配是解决铁路重载运输的关键问题之一,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需求及线路基本情况等确定三者间的匹配关系.本文从运输管理理论的角度,论述了我国重载线路列车重量、速度、密度合理匹配的基本准则应是"技术可行,经济有利,社会有益".这一准则对于推进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亚泉杂志》通过期刊媒介传播西方化学元素名称的历史意义。方法基于期刊传播原理,对原始史料进行考证。结果《亚泉杂志》所涉76种化学元素,比此前江南制造局译本多13种,其中6种元素名称铍(Be)、氩(Ar)、镨(Pr)、钆(Gd)、铥(Tm)、镱(Yb)已被化学界接受,沿用至今,氩(Ar)的命名更是其之首创。结论《亚泉杂志》中的化学元素名称经由日本传入,对以往化学元素“名目参差百出”的现象所作的“划一”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其译介形式、传播机制和传播内容与以往西士口述、华士笔录以及主要通过图书媒介的机制大为不同,对化学元素译名的统一、期刊论文科学用语的规范化表达都具有首创性。  相似文献   

20.
领会理论自觉的哲学意蕴,在于正确把握实践活动的双重品格,充分认识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及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批判。新的发展实践呼唤理论自觉。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弘扬理论自觉性的伟大创新成果,主要表现在它是对西方发展理论话语霸权的突破和超越,是我党对国际国内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的理论反思和自觉,是我党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理论结晶,也是最能满足我国发展需要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