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黑龙江省1980—2012年玉米单产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序列原理和灰色理论原理分别建立玉米单产预测模型,通过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对这两种预测模型分配权重,进而得到玉米单产的整合模型。利用这三种模型分别对2010-2012年玉米单产量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值比较,发现整合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应用整合模型对黑龙江省2013-2015年的玉米单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玉米高产之路与产量潜力挖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1949-2005年玉米产量变化资料,分析了我国玉米单产提高的主要原因,估算了我国玉米产量潜力;提出了玉米产量潜力实现的限制因素及挖掘潜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临沧玉米生产所取得的成就和主要经验,分析了临沧玉米生产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高产、稳产、耐贮藏的玉米育种目标,以优质蛋白玉米为主,山区食用玉米为辅,青食果蔬玉米作补充,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肖诗林 《遵义科技》2007,35(5):18-20
为了加速玉米品种的更新和合理布局,迅速提高玉米单产,使我镇玉米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将日前国内最优秀的几个杂交玉米品种在我镇作刚田展示及生产示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对农业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不能直接分析气象因子与夏玉米气象单产间的周期变化.[方法]根据1988-2018年河南省13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方法探讨了河南省31 a夏玉米全生育期(6月至9月按旬分段)的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气象单产的周期变化特征;利用相干小波变换分析方法探讨了气象因子与夏玉米气象单产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 1)近31 a,河南省夏玉米气象单产占实际单产的比重逐渐降低,对于气象灾害抵御能力逐步增强.2)从周期变化来看,6月上旬的平均温度有6 a显著周期变化;8月中旬的平均温度有2~3 a显著周期变化;7月下旬的降水量有2~6 a显著周期变化;8月中旬的日照时数有2 a和3 a显著周期变化;夏玉米气象单产有2 a显著周期变化.3)从气象因子与夏玉米气象单产间的关系来看,6月上旬种子萌发期平均温度和8月中旬灌浆期平均温度与夏玉米气象单产呈负相关关系;7月下旬抽雄期降水量与夏玉米气象单产呈正相关关系;8月中旬灌浆期日照时数与夏玉米气象单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6月上旬种子萌发期和8月中旬灌浆期平均...  相似文献   

6.
苟仁礼 《遵义科技》2006,34(1):44-45
玉米嗽叭口期、吐丝期是整个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需水需肥量较大,为了弥补旋肥量的不足,采用叶面喷施沼肥避免玉米孕穗期、籽粒形成期脱肥,预防玉米生长后期早衰现象,以期达到青杆成熟,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我区玉米生产取得的成就和在农牧业中的应用。我区玉米生产仅仅是低水平、阶段性的自给、发展玉米生产必须依靠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并举的方针。分析优质蛋白玉米的营养作用,列举了各地养猪实验,优质蛋白玉米比普通玉米具有增加日重、节省饲料、提早出栏、提高效益等优点,提出了优质蛋白玉米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俊成 《科技资讯》2007,(24):246-246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产量高,增产潜伏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在北方春玉米区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发挥其巨大的增产潜力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具有十分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文芬 《遵义科技》2004,32(1):25-26
为了进一步展示大穗粒型杂交玉米新品种的增产潜力,鉴定各组合的综合性状及其适应性和抗逆性,加速玉米品种的更新和合理布局,提高玉米单产,使玉米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今年在县种子公司的安排和指导下,我镇对大穗粒型杂交玉米新品种进行了同田展示和示范种植,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使我镇杂交玉米大面积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玉米单产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杂交玉米种植面积不断上升,玉米杂交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制种面积不断扩大。我国玉米制种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因自然灾害、环境条件及技术等造成的种子质量不合格、减产减收甚至绝收现象时有发生,给制种单位和制种农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大量的劣质种子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杂交玉米制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丘陵浅山区叫茬玉米播种偏迟,单产低而不稳的问题,介绍了油菜行套播玉米的特点优势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玉米不同时期氮素分配对总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氮素分次施用比集中施用效果好,可提高氮素利用率3.6~10.8%,提高玉米产量4.8—14.4%。氮素的分配与玉米生育进程密切相关,施足穗肥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氮素分配以基肥25%,拔节肥25%,穗肥50%效果最好,氮素利用率达39.7%,玉米产量达单产538.1kg/667m^2。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索适应我市自然栽培条件的玉米高产稳产良种,切实加速玉米良种的更新换代进程,提高玉米生产的丰产稳产系数,特以本市常年普推品种农大3138为对照,设立10个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10个参试品种中,单产以三北6号最高,遵玉2号次之,鄂玉、黔北,渝单、临奥均较对照增产,适宜在我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黄新友 《汉中科技》2006,(2):44-44,49
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具有省种、省工、错开农时等特点,能有效增加玉米苗期有效积温,从而扩大了玉米杂交种的种植范围和面积,提高了单产。但是,一些地方育苗时间偏长,苗龄偏大,大小苗混栽,移栽质量差,栽后管理粗放,导致产量不高。作者根据多年推广实践,围绕提高移栽质量和移栽成活率,总结出移栽及管理技术,达到壮苗、壮杆、大穗、高产之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基于中国1961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共同开发的AEZ模型,运用GIS平台计算了中国41个农作制亚区6大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的单产潜力.指出以上作物单产最高潜力分布为:水稻在江淮江汉平原,小麦在秦巴山区,玉米在黄淮平原南阳盆地,马铃薯在秦巴山区,油菜在秦巴山区,大豆在鲁西平原鲁中丘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以上主要作物的最高单产潜力是目前全国平均单产的1.2-2.9倍.这对指导我国农作物高产育种及栽培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安徽省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产连年双增,其直接影响是收购价格降低。针对这种现状,加强全省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安徽省玉米产业发展概况2008年,农业部《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指出:安  相似文献   

17.
王春 《遵义科技》2004,32(1):20-21,32
种植绿肥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措施之一,绿肥在遵义县已经推广种植多年,为了探讨绿肥翻压后对后作玉米的增产作用,1999--2000年在南白、三合、三岔、苟江四个镇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绿肥翻压处理玉米平均单产达600.5公斤,比对照(不种绿肥)玉米平均单产505.8公斤平均增产36.2公斤,净增17.9%,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适合我县推广的杂交玉米新组合,为我县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我站进行了杂交玉米新组合品比试验.结果表明:6个参试品种黔兴4号单产473.9kg,居第一,比对照遵玉3号单产468.9kg亩增5kg,增产1.1%.经方差分析,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山西中部地区耐密性玉米品种最佳施氮水平及氮钾配比,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制定了优化配方施肥方案,试验选用当地大面积种植的3种耐密性玉米先玉335、郑单958及大丰30,设置200 kg·hm-2、300 kg·hm-2、350 kg·hm-23个施氮量水平,并设1∶1.0、1∶1.5、1∶2.0和1:3.0的氮钾施用配比,分设对照,在成熟期对植株及籽粒含氮量、各处理产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供试玉米品种均在施氮量为350kg·hm-2时,达到高产。先玉335和大丰30,在氮钾比为1∶1.5时,玉米单产进一步显著增加,分别达13 773.0 kg·hm-2、14 434.5 kg·hm-2,增产幅度分别达到37.97%和37.10%,同时氮肥利用率分别提升到11.54%和10.02%。郑单958在氮钾比为1∶2.0时,玉米单产极显著提高,达13 464.0 kg·hm-2,增产幅度达40.62%,同时氮肥利用效率提高到12.04%。先玉335以及大丰30整体对氮肥施用水平变化的敏感程度高于郑单958。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经验模态分解模型(EMD)和方差分解模型(VDM),系统分析1978-2012年中国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结果表明,35年间玉米产量增加1.50×108 t,东北区和黄淮海区的玉米生产优势进一步凸显;玉米播种面积效应和玉米单产效应分别为0.79×108和0.71×108 t,播种面积是中国玉米产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因素.玉米产量以趋势增长为主,且存在3年左右的准周期波动,玉米单产波动是准3年周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八大粮食产区看,黄淮海区玉米产量的波动量最大,其次为东北区和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东北区和黄土高原区自身的产量波动及其相互间的正向联动作用是中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黄淮海区和东北区的玉米产量波动量大且变化剧烈,应重点关注这两个区的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