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敖作为自由民主主义者,以自己较为独特的方式和理念参与了台湾党外运动,最后又以正义者的悲愤,指出党外运动的荒谬变种,坚决与党外运动决裂。透过这种结合与分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正义、勇气、力量与智慧,同时他又表现了个人某种程度的单纯、偏执与浪漫激进。  相似文献   

2.
李立 《世界知识》2011,(16):44-45
如果用"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形容李敖,并不为过。他的笔厉害,嘴厉害,出人意料的举动更厉害。香港《明报》称其"是一个集天才、自大、狂傲、犀利、狡黠、善良于一身的台湾奇人"。2005年9月,李敖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的演讲,在大陆刮起了一股"李敖风",也让大陆民众近距离见识了这位倨傲不逊、卓尔不群、特立独行、快意恩仇,集才气、勇气与流气于一身的“李大师”。  相似文献   

3.
李敖杂文成功地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杂文优良的战斗文风,他善于取类型贬锢弊,敢于倡直书用直笔,长于寓在于谐化俗为雅,使其作品在当代杂文界尤具杂文本色,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前后异军突起的南阳作家群在当代文坛曾数次掀起文学浪潮,使南阳作家群名声在外,成为南阳这个城市鲜亮的文化标签。南阳作家群的创作以其源于民间、扎根乡土的本色无形中带动了文学对地域文化的展现,他们的作品中折射出悠久厚重的南阳本土文化,为读者构筑出别具风情的地域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5.
宋代庐陵地区出现了一大批诗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区域文化中也是一个奇迹.本文对宋代庐陵诗词作家作品量的统计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该地区文学艺术发达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与先秦相比,汉魏六朝时期女性作家数量更为丰富,其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此期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历史命运却蹇险而卑弱,这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传统儒家女教思想的影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宋代庐陵地区出现了一大批诗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区域文化中也是一个奇迹。本文对宋代庐陵诗词作家作品量的统计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该地区文学艺术发达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就如何达到完美的境界,本人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坛之所以精彩纷呈,少数族裔作家功不可没。而其中,女性作家因其匠心独运的写作方式和视角,在美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如著名的加勒比海裔女性作家珀尔·马歇尔(Paule Marshall)、奥瑞德·洛德(Audre Lorde)、米歇尔·克里夫(Michelle Cliff)和朱莉娅·阿尔瓦雷斯(Julia Alvarez)等。本文拟结合美国加勒比海裔的历史和生存境况,分析这几位加勒比海裔女作家的作品特征,让读者对美国加勒比海裔女性文学特点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谢坤 《科技信息》2013,(6):208-208
奥斯卡.王尔德作为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以感性为美、以想象为美及以形式创新为美的文学理念在其叙事作品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本文拟从意象、声音及情节等方面来探析其叙事作品中的形式创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电脑平面设计作品的质量检测项目进行论述,分析了几种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采用质量检验单等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切实提高电脑平面设计作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蔡穗霞 《科技资讯》2009,(2):216-216
在著作权法领域,对于如何将原有的完全规范有形的著作物的著作权法适用于新的网络上传输的无体著作内容的现况,各国甚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都在积极寻求对策。本文将对网络作品的认定,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客现地评价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特别是魏晋文学史中一些问题,如对建安诗歌、曹操、曹丕、陆机、潘岳、左思等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陈晓倩 《科技信息》2011,(1):I0284-I0284,I0288
中国当代管弦乐创作是在西方音乐的带领下开始发展的。尽管如此,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家们却从未停止过对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探索与追求。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的管弦乐作品,从作曲家对传统音乐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进行的创作实践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石评梅个人生活道路上有痛苦的经历,有悲伤的色彩,但对光明的追求和探索是她的主流。她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而忧愤,为理想而思索。石评梅诗作文辞绚丽,她的文风清妙,感情丰富;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18.
19.
荣宏君作品     
荣宏君 《世界知识》2013,(16):36-37
青年画家,1973生于山东曹县。幼喜翰墨,性近文史。少年负笈京华.拜师著名学者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习读书,学鉴赏,获益颇多;后又拜师著名画家于志学,并跟随于志学先生赴青藏高原.入新疆大漠.访敖鲁古雅。美术史治学则师随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先生。现为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特聘主任。在绘画之余从事美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作品的大量出现,如何保护网络作品的著作权,成为著作权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网络作品的分类入手,分析了网络作品发展与现有著作权制度中急需法律规范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保护网络作品著作权在立法上需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