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吸附促进位错发射,运动导致脆性裂纹形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原位观察了Al单晶吸附Hg原子后加载方前方位错组态的变化以及微裂纹的形核过程。结果表明:液体金属吸附后能促进位错的发射,增殖和运动;  相似文献   

2.
利用特殊设计的恒位移装置,可以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原位观察腐蚀前后裂尖前方位错组态的变化以及应力腐蚀裂纹的形核过程,结果表明,黄铜在水中以及Ti-24Al-11Nb在甲醇中SCC时,在裂纹形核前腐蚀过程能促进位错从裂尖发出,增殖和运动,并形成无位错区,随着腐蚀促进位错从裂尖发出,增殖和运动,并形成无位错区,随着腐蚀促进位错发射和运动的进行,弹性DFZ不均匀减薄,当某处的应力达到原子键合力时,纳米级的  相似文献   

3.
钝化膜应力导致不锈钢应力腐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恒位移加载台,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中原位观察应力腐蚀前后裂尖前方位错组态的变化以及微裂纹的形核和扩展. 结果表明, 310不锈钢在沸腾的25% MgCl2水溶液中应力腐蚀时腐蚀过程本身能促进位错发射、增殖和运动. 当腐蚀促进的位错发射和运动达到临界状态时, 应力腐蚀裂纹形核和扩展. 测量表明, 321不锈钢在沸腾MgCl2中自然腐蚀时表面钝化膜会产生一个附加拉应力, 它可能是腐蚀促进位错发射和运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氢促进位错发射和运动导致裂纹形核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恒位移加载台,在TEM中原位研究了油管钢在充氢和水介质中应力腐蚀前后裂尖位错组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氢能促进位错发射、增殖和运动,并使无位错区扩大。用激光云纹干涉法原位测量了充氢前后加载缺口前端位移场的变化,结果表明,氢能使缺口前端塑性区及变形量增大。TEM原位观察表明,当氢促进位错发射、运动达到临界条件时就引起纳米级氢致裂纹在无位错区中形核。探讨了氢促进位错发射、增殖和运动的原因以及氢致裂纹形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18个取向B2结构Fe3A1单晶室温真空条件下的拉伸塑性变形,发现随晶体取向不同,切应力切应变曲线出现不同数目的线性硬化及抛物线软化阶段.曲线上不同硬化率各阶段的形成与塑性变形中滑移系的数量、次滑移作用的强弱及二分超位错的运动和分解状态有关.第Ⅰ阶段为单系滑移的易滑移段;第Ⅱ阶段对应共扼滑移的出现,硬化率较高;第Ⅲ阶段表现为比较弱的次滑移作用,硬化率较低;第Ⅳ阶段除了多系滑移之外还伴随二分超位错的扩展及拖着反相畴(APB)的不全超位错运动,硬化率最高;第Ⅴ阶段与分解了的单个超分位错的交滑移相关,表现为软化.随拉伸轴取向所处区域不同,切应力切应变曲线硬化段的数目及同一阶段硬化率的大小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18个取向B2结构Fe3Al单晶室温真空条件下的拉伸塑性变形,发现随晶体取向不同,切应力切应变曲线出现不同数目的线性硬化及抛物线软化阶段.曲线上不同硬化率各阶段的形成与塑性变形中滑移系的数量、次滑移作用的强弱及二分超位错的运动和分解状态有关.第Ⅰ阶段为单系滑移的易滑移段;第Ⅱ阶段对应共轭滑移的出现,硬化率较高;第Ⅲ阶段表现为比较弱的次滑移作用,硬化率较低;第Ⅳ阶段除了多系滑移之外还伴随二分超位错的扩展及拖着反相畴(APB)的不全超位错运动,硬化率最高;第Ⅴ阶段与分解了的单个超分位错的交滑移相关,表现为软化.随拉伸轴取向所处区域不同,切应力切应变曲线硬化段的数目及同一阶段硬化率的大小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18个取向B2结构Fe3Al单晶室温真空条件下的拉伸塑性变形, 发现随晶体取向不同, 切应力切应变曲线出现不同数目的线性硬化及抛物线软化阶段. 曲线上不同硬化率各阶段的形成与塑性变形中滑移系的数量、次滑移作用的强弱及二分超位错的运动和分解状态有关. 第Ⅰ阶段为单系滑移的易滑移段; 第Ⅱ阶段对应共轭滑移的出现, 硬化率较高; 第Ⅲ阶段表现为比较弱的次滑移作用, 硬化率较低; 第Ⅳ阶段除了多系滑移之外还伴随二分超位错的扩展及拖着反相畴(APB)的不全超位错运动, 硬化率最高; 第V阶段与分解了的单个超分位错的交滑移相关, 表现为软化. 随拉伸轴取向所处区域不同, 切应力切应变曲线硬化段的数目及同一阶段硬化率的大小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先进的晶体相场模型,分别模拟了不同高温条件下的小角对称倾侧晶界,在施加应变下的晶界分解和亚晶界湮没的过程.研究表明:对于不靠近固-液共存温度的高温(T1)预熔化样品,施加应变下的晶界位错发生滑移运动,生成亚晶界和新的晶粒.随后,具有相反Burgers矢量的位错亚晶界相向运动,新晶粒不断吞噬旧晶粒而长大,最后发生亚晶界相遇湮没,亚晶界和预熔化区域消失,双晶转变为完整单晶.对于靠近固-液共存温度的高温(T2)预熔化样品,在应变作用下,生成的亚晶界相向运动,当接近到一定距离时,形成位错对偶极子,发生亚晶界位错结构二次转换,之后亚晶界运动反向,往回迁移运动,最后与另一列返回的亚晶界相向靠近,相互作用转变成"之"字形的亚晶界,然后湮没消失,整个体系转变为单晶.对于高温T2预熔化亚晶界,在应变作用下,形成位错对偶极子的过程中,偶极子的2个位错对的预熔化区域开始扩张、连通,形成近似棒状区域.这一过程的实质是高温预熔化区内部的原子晶格变软,使得在应变作用下,原子排列可以较容易的发生滑移和扭转变形,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位错相互作用,出现了位错萌生、形核和增殖,位错分解和湮没等一系列位错反应,由此引起了位错的Burgers矢量方向的改变和亚晶界位错类型交换.  相似文献   

9.
钝裂纹发射位错后的应力分布及有效应力强度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获得了狭椭圆孔周围刃位错及其像位错应力场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计算了Ⅰ型钝裂纹(椭圆型)在恒载荷下发射位错达到平衡后的应力分布及有效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表明,位错发射达到平衡后会形成无位错区(DFZ),除了钝裂纹顶端存在一个应力峰值外,在DFZ内存在第2个应力峰值;随着外加应力强度因子(KⅠa)或材料磨擦力τf的增大,DFZX的尺寸变小,裂尖应力峰值不断下降,而DFZ内的应力峰值以及裂尖有效应力强度因子KⅠf却不断增大,当KⅠa或τf较小时,裂尖应力峰最高;当KⅠa或τf较高时,DFZ内的应力峰最高,由于位错的屏蔽作用,屏蔽比KⅠa/KⅠf随KⅠa的升高而增大,但它随τf 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各向异性体中J2的显函数表达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各向异性体中Jk矢量第2分量的显函数表达式并对它在主微裂纹干涉及微裂纹屏蔽机理中的作用做了详尽的研究。用理论分析和电算实践证明了远场J积分在微裂纹屏蔽离散模型中的再分配关系,即Jk矢量的投影守恒关系。在这个关系中,被Hermann所轻视的J2积分分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证明了微裂纹损伤造成局部材料的刚度下降和残余应力释放这两种能量耗散过程,可用远场J积分在损伤区中的损失来描述。  相似文献   

11.
以存在二级有序转变的铁基固溶体为背景,分析了有序结构中对位错组态、位错内反相畴界结构、部分位错滑移行为等对固溶体塑性影响的机制.以变形引起结构无序化为基础,阐述了有序固溶体变形软化和退火硬化的原理.分析认为,以适当合金化的方式降低反相畴界能、或将高温无序状态保留到低温都可以提高部分位错独立滑移的能力,进而明显提高固溶体的低温塑性.相关机制也可用于提高其他金属基有序固溶体的低温塑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4种初始结构的银纳米线沿[1 1 1]晶向拉伸的行为.考察了初始结构对位错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其与最终断裂位置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单晶银纳米线的初始位错产生于表面并向两端发展,滑移面到达固定层后受阻,产生反射.应力持续集中于纳米线两端,进而产生颈缩,并最终导致在两端近似对称的断裂分布.与其相比,单孪晶界阻碍滑移发展,缩短了塑性形变的过程.位错在孪晶界迅速聚集形成局域熔融团簇,进而形成颈缩,而体系的其他位置则没有足够的应变响应时间,因此断裂集中在孪晶界,并呈理想的高斯分布.相对能量较高的小尺寸缺陷对纳米线初始位错的产生和发展无明显影响,仅在形变中期起到加强作用.单晶中的小尺寸缺陷没有改变应力分布,其对断裂分布的相对峰高略有影响.含缺陷的孪晶纳米线中,两者相互作用加强了应力集中,使最终断裂位置分布的半峰宽变窄.不同初始结构对金属纳米线的影响呈多样性,其相互作用的强弱也与具体微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球磨诱导6H-SiC→3C-SiC的多型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射线衍射与高分辨电子显微术证实了在球磨条件下可发生α-SiC向β-SiC的转变。高分辨电子显微术证实α-SiC中的6H-SiC向β(3C)-SiC的转变是通过磨球和粉末碰撞时在相邻密排面上引入不全位错实现的。其基本过程是不全位错的运动使6H的一个(3,3)堆垛向(4,2),(5,1)至(6,0)堆垛序过渡,形成6层3C-SiC的{111}堆垛,相继进行这一过程即可完成6H-SiC向3C-SiC的  相似文献   

14.
马氏体相变的形核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拉伸实验观察Fe-NiV-C合金中α马氏体的形核过程,并利用原位冷却跟踪实验证实所观察到的特殊的位错组态是马氏体核胚,在相变过程中,一个核胚转变为一个小叶片,一群平行的叶片组成一个大马氏体片。马氏体相变过程是往复切变过程,相邻核胚往往以相反的方向切变,采用约化胞方法确定观察到的马氏体核胚的晶体结构为面心正交,采用马氏体形核机制解释了马氏体核胚晶体结构。晶体学分析证实了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15.
微纳米尺度的力学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展述微纳米尺度力学行为的若干新进展:(1)微纳米尺度的断裂行为一侧重于从离散位错区到无位错区再到原子运动混沌区的纳观断裂力学描述;(2)微纳米尺度的塑性行为—探讨位错机制被抑制后的塑性变形机制;(3)纳米晶体中的扩散一以不均匀晶界和三晶交网络的扩散为主导:(4)微纳米尺度的接触与摩擦一讨论由于接触区域小而引起的反常行为;(5)微纳米尺度的碰撞一介绍新发现的超音速激波的机理;(6)跨层次算法一从原子/连续介质的可透越区模型到握手区连结的物质点/分子动力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MnMo钢内裂纹修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含内裂纹20MnMo钢试样的物理模拟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超声显微探伤测定,认为金属材料的内裂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修复的,修复过程的源动力为基体金属中的原子向裂纹空洞内的扩散迁移,此修复过程表现为:原裂纹空洞区域首先被晶粒细小的金属物质填充,填充过程由裂纹的尖端开始,该部分金属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显微孔洞,其组织与周围基体明显不同;随加热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该金属物质中显微孔洞的尺寸和数量不断减少,组织逐渐接近周围的金属基体.  相似文献   

17.
由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子、催化等性质,其成为了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它们容易发生聚集、表面易被氧化等缺点也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通过胶体粒子来稳定这些纳米粒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利用胶体微球自组装的特性以及特殊的核壳结构来实现这些纳米粒子的规则排列和复合结构的构筑。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金属纳米粒子及其化合物功能化的胶体微球的制备的最新进展,并在最后就其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电渗流(EOF)广泛应用于微流控芯片中的流体传输与混合.针对具有一定滑移长度的疏水表面微通道,建立了描述EOF的控制方程,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微通道EOF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微通道高度、电场强度和溶液浓度等对EOF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表面和亲水表面微通道EOF的瞬态过程相似,稳态时间尺度在ms量级,大小与微通道高度的平方成正比;EOF速度大小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与微通道高度无关;由于边界滑移的存在,疏水表面比亲水表面EOF速度明显增大,且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EOF速度增大相对要大的多.该结论对于具有一定滑移长度的疏水表面微通道内EOF的精确操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微三角形槽道, 利用正交函数法求解了滑移流区内带温度跳跃边界条件的能量方程, 理论分析了多种不同非均匀定热流密度加热条件下不可压缩气体在微三角形槽道内热充分发展滑移流动的换热特性, 获得了相应的温度分布及平均Nusselt数的计算式. 讨论了Knudsen数、微槽高宽比及不同加热边界条件对平均Nusselt数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正交函数法适用于微三角形槽道内滑移流动换热特性的分析计算; 在滑移流区, 微三角形槽道内的平均Nusselt数随Kn数的增加而减小, 但减小的幅度随微槽的高宽比和加热边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对微正三角形槽道而言, 相比单独底边加热条件, 两斜边加热条件下的换热性能在小Kn数时下降较缓, 在大Kn数时下降较大. 最后得到了非均匀加热边界条件下微正三角形槽道内平均Nusselt数的计算关联式.  相似文献   

20.
钢的氢致沿晶断理解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氢通过应力诱导扩散富集在晶界降低沿晶裂纹形核表面能;与此同时通过氢促进局部塑性变形使应变局部化,从而降低塑性变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