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是一类较为重要的观赏植物,是我国西南四大名花之一.重庆市是我国杜鹃花科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经野外调查和查找文献知道,重庆市有杜鹃花科植物7属73种(含栽培种),约占我国该科植物属、种总数的41.18%、10.43%.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50种,生长在海拔1000m以下的18种可作为园林花卉引种培育.  相似文献   

2.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是一类较为重要的观赏植物,是我国西南四大名花之一.重庆市是我国杜鹃花科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经野外调查和查找文献知道,重庆市有杜鹃花科植物7属73种(含栽培种),约占我国该科植物属、种总数的41.18%、10.43%.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50种,生长在海拔1000m以下的18种可作为园林花卉引种培育.  相似文献   

3.
综述长白山区牛皮杜鹃分布、生境、遗传多样性、形态、繁殖等研究现状.结果显示:牛皮杜鹃为杜鹃花科常绿杜鹃亚属常序杜鹃亚组,国内分布以长白山高山苔原带为主,吉林省二级保护植物,濒危种;气候变暖及雪斑线上升引起牛皮杜鹃种群沿海拔上移、扩张,群落内物种间竞争显著;土壤动物对牛皮杜鹃及群落植物凋落物分解作用明显;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地带牛皮杜鹃遗传差异较大;有性、无性繁殖均可获取种源.建议加强牛皮杜鹃繁殖研究;开展以小叶章为代表的草本植物种群快速扩张引起的牛皮杜鹃种群衰退研究;建立长期样地,监测牛皮杜鹃种群变化.  相似文献   

4.
贵州常绿杜鹃亚属区系地理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迄今有常绿杜鹃亚属(Subg.Hymenanthus)植物27种、3亚种、2变种。本文以相似系数公式分析了贵州常绿杜鹃亚属植物与邻近地区的地理亲缘关系;应用等级聚合分类中可变技术研究了它们的区系地理成分及其主要分布区,结合古地理变迁、自然地理特点、区系组成以及某些重要替代树种的分布,讨论了“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在贵州境内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荣县金花乡桫椤自然保护区植被区系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四川省荣县金花乡桫椤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的特点,区系分区为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植物亚区,属分布区类型,热带成分58.33%,温成分40.28%,地中海成分0.69%,中国特有成分0.69%,全世界分布的属有12属,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常绿阔叶乔木占优势,革质叶最多,中型叶占较大比例,这与本区的低海拔湿热环境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6.
福建邵武将石地区的植物区系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地区,有维管束植物173科461属915种(含种下单位).该区植物种类丰富,具有许多珍稀、古老、孑遗植物成分.在科、属水平上对其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分布类型的科占绝对优势,共77科,占53.1%;温带分布类型有37科,占25.5%;属的区系成分中,属的热带分布类型计197属,占区总属数的52.2%,温带分布类型共有169属,占44.9%.可见该植物区系的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主导地位,温带成分次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和庐山自然保护区关系最为密切,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次之,和五台山自然保护区的差异较大,这主要由它们生态地理条件、区系成分组成的差异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贵州高原黔西、大方两县交界处,有一片保存较为完好的原生杜鹃林,这片林带宽5-7里,长达百余里,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生长着杜鹃属植物五个亚属的近二十种颜色不同的杜鹃花.这就是举世罕见的贵州“百  相似文献   

8.
牵牛花(MORNINGGIDRY)学名:Pharhiris nil,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草本攀援植物。原产亚洲和非洲热带,为短日照植物。因其品种多、色彩丰富,是良好的垂直绿化植物,现在我国已广泛栽培。但就研究深度与栽培水平而言,当首推日本。牵牛花自唐代作为药物传到日本后,经过园艺家们的选育,已产生了数百个变种。在十九世纪初,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在紫溪山风景区自然分布(少数几种为栽培)的被子植物669种,隶属129科390属,对其区系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被子植物科的分布类型主要是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型(34科,占27.13%)和热带—温带分布型(30科,占23.26%)为主。属的分布类型主要以泛热带分布型(107属,占27.43%)和北温带分布型(75属,占19.23%)为主。紫溪山风景区被子植物区系的显著特征有以下特点:①丰富的植物种类;②复杂、起源广泛的区系成分;③突出的热带、亚热带成分。  相似文献   

10.
陈慧  朱恒  符蓉 《江西科学》2011,29(6):718-723,777
通过对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山茶科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8属32种,占江西省本科植物37.2%,种类丰富,成分多样,优势现象明显。同时,该保护区山茶科植物中有些类群具有分布生境多样、较强的适应性的特点。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山茶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4个分布型和2个变型,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占保护区山茶科植物属的87.5%,中国特有属1种,说明该区植物区系热带、亚热带性质显著,同时有一定的古老性。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为了理解马尾松人工林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响应特点和分布特征,以中国广西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的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阶段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7个林分类型中,共记录到木本植物229种,隶属56科127属,随着中亚热带气候条件向北热带气候条件过渡,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热带分布物种占比增大,温带分布树种逐渐减少;(2)在幼龄林阶段,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相比,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及木本群落整体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在中龄林阶段和过熟林阶段,北热带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最高,但优势种集中性较低;(3)在幼龄林阶段,南亚热带与北热带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差异性最大,在中龄林阶段,中亚热带与北热带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相似程度最高。气候条件变化对林下乔木层建群种有着明显影响,而且由于生境条件差异,不同气候条件下物种构成明显不同,在幼龄林阶段不同气候条件对林下木本群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贵州的南亚热带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王青 《贵州科学》1998,16(4):298-301
贵州省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造成气候的多样性,从亚热带到温带横跨两个气候带,分析结果显示,贵州存在着南亚热带,只是这部分区域很小,明确这一点,对因地制宜发展贵州农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芦山地震灾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落生态位为基本单元,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芦山县山区空间信息,阐明芦山地震灾区聚落生态位生境特征以及与山地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1)聚落生态位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南部及东南部,且集聚性特征明显,这一分布与亚热带气候关系密切;2)聚落生态位垂直分异显著,在6°~15°平缓坡地带上的分布达到高峰,但随着地形坡度的变陡,分布明显减少,这与农耕条件的适宜度有关;3)聚落生态位以向阳性分布为主,阳坡更适于人类居住和作物生长;4)聚落生态位整体沿河流分布,其面积随着与河流间距离的增加呈规律性递减,这一结果与居民通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马宗岭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古老、孑遗、保护植物较多。现已知种子植物138科、547属、1,192种。在我国植物区系分区上,马宗峻属华东区,同时与华中,西南、华北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该区系具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暖温带的双重性,呈现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但亚热带性质占优势。通过优势科谱和属,种相似性系数分析.该区系与黄山、庐山属同一自然区系.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亚热带湿润区农业用地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基于2003—2019年的MODIS地表温度数据,将天然林地作为参照,分析了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业用地热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生物物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天然林地相比,农业用地在白天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年均增温幅度达1.9℃;夜间降温效应明显。(2)农业用地热环境效应随季节变化明显,特别是在夜晚,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在夏季的夜晚具有微弱的增温效应。(3)2003—2019年,农业用地白天增温和夜晚降温效应均呈增加态势。(4)农业用地热环境效应在白天主要受蒸散的控制,在夜晚主要受蒸散和反照率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6.
国家是早期文明从产生初期发展后的产物,是对文明社会的概括。文明初曙时期的社会形态为准国家形态,中华文明始于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文明是相对隔离的自然环境中独自形成的,是多元起源、不平衡发展的。适度的自然条件,相对封闭与隔绝的地理环境,湿暖湿润的气候,地处河湖沿岸的平原地带和温带、亚热带,是早期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的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海北部新生代古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中国南海北部新生代古环境的变迁,在分析参考相关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综述该区域的古环境的变迁。早第三纪珠江口盆地以陆相、河湖相沉积为主,气温凉爽,属暖温带至北亚热带环境;晚第三纪,从晚渐新世到上新世晚期,该区域由淡水湖泊沉积环境,逐渐过渡到海、陆交互环境、潮问带或浅水滨海沉积环境、浅海环境等,气候也演变成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第四纪,随着冰期、间冰期的波动,沉积环境也分别呈近岸陆面剥蚀环境一浅水滨海沉积环境或浅海环境的交替。香港地区“岗岭山坡”区段属陆面风化剥蚀环境,而在“河谷平原”则由陆面风化剥蚀环境演变为陆面河、湖相或沼泽沉积环境。古环境的变迁主要受太阳幅射脉动状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雷州半岛东南部的田洋玛珥湖TYC孔前40 m岩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化率与孢粉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而磁化率值的高低变化能够作为该区气候环境变化的替代指标。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磁化率的低值与气候暖湿对应;磁化率的高值则与气候寒冷或温凉相对应。中更新世以来,田洋玛珥湖气候环境演化经历了9个不同的阶段:346~301.4 kaBP,气候相对暖湿。301.4~248.8 kaBP,气候寒冷干燥。248.8~188.8 kaBP,气候相对暖湿。188.8~125.2 kaBP,气候寒冷干燥。125.2~69.3 kaBP,气候较为暖湿。69.3~40.43 kaBP,气候偏凉。40.43~25.5 kaBP,气候偏凉但较上阶段温度低,此时玛珥湖呈现出沼泽化过渡阶段。25.5~10.8 kaBP,气候寒冷干燥,玛珥湖干枯成为干玛珥湖。10.8 kaBP以来,由于后期人类活动对玛珥湖的改造,致使磁化率值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9.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从北向南大致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通过对华东地区自然地理成因、气候和土壤状况的介绍,从不同生境角度分析了华东地区原生植被类型、次生植被类型和人工栽培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20.
The Yuanmou Basin of Yunnan Province is a hotspot for the research of early homind evolu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Research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Early Man and Its Environmental Baqckground” from 1998 to 2001,a huge quantity of hominoid and mammal fossils were collected.The present report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an Euprox robustus sp.nov.identified during the recent laboratory work on the collected material.Euprox is a group of earliest cervids with true antlers.The new species is the third one of the genus discovered in China.Judged by its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the new species feed on juicy and tender leaves of dicotyledon.It implies that the vegetation of its epoch in the Yuanmou Basin is a kind of southern 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and the climate is humid and temperate with evident seasonality.The latter is mostly influenced by the monsoon and secondly by the latitu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