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们看来,佛教僧侣(和尚)该是深居寺庙、寻求超度、不问世事的,更提不上参与政治了。至今我国还有“看破红尘,削发为僧”的说法。然而在缅甸却大不相同,和尚不仅参与政治,还充当了历次政治运动的马前卒。在最近的缅甸政治风暴里,身穿锈红色袈裟的僧人十分活跃,他们推波助浪,令人瞩目。缅甸是个佛教王国。自从1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后,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发展到今天,缅甸全国有90%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不论在首都仰光的闹市区还是最偏僻的崇山峻岭,缅甸到处有佛塔。有人估计,若将缅甸佛塔排成一列纵队,  相似文献   

2.
"袈裟革命"爆发,国际社会更加关注缅甸的民主和人权问题。缅甸军人政权极有可能在与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领袖昂山素季举行对话的同时,仍按原计划在2008年进行新宪法的全民公决,并在2009年举行新的大选。但无论如何,军人不会因此退出政治前台,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主导缅甸政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缅甸政局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2月1日缅军再次接管国家权力已两月有余,人们对缅甸未来走向忧心忡忡,不少人担心局势会失控,甚至爆发大规模内战。对此,我们来进行一下分析。首先是关于这场政治变局的定性,到底是政治转型的倒退还是既有道路的纠偏。2007年"袈裟革命"后突然加速的缅甸政治转型实际上是由缅军主动设计和安排的,2008年制订的宪法则是之后缅甸政治转型的依据,即要在缅甸实行由缅军主导的"有纪律的民主"。但2020年11月大选后,民盟拒绝回应军方的一切诉求,拒绝承认"二元权力架构",这就意味着民盟有可能利用比2015年更大的联邦议会优势,在下一个五年彻底废除2008年宪法。  相似文献   

4.
王奕 《科技信息》2011,(5):I0123-I0123,I0089
本文试从印度传统医学的含义以及它与宗教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把对“佛教医学”的认识与印度传统医学进行比较.得出从内涵上来说印度传统医学包含了“佛教医学”,“佛教医学”是印度传统医学在中国的继承发展,在研究中不能将佛教教义和医学理论去硬性比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双色式象征符号“黑白/红白”为切入点,对其两极性成对式出现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在苯教、佛教、艺术、民俗等不同文化背景中象征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探讨出无论是根植于原始苯教文化中的“黑白”对立统一关系,还是被古印度佛教文化所影响的“黑白”与“红白”对立统一关系,这两组二元对立构成的象征寓意分别与苯教教义和佛教教义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黄晓霞 《科技潮》2000,(2):26-27
一位身材瘦小、身穿藏青色袈裟、脚穿木屐白袜的光头和尚,微笑着走上了清华大学的演讲台。他叫小岛康誉,来自"一休"的故乡。谁会想到,这位貌不惊人的佛教僧侣使丝绸之路上最后一块神秘的古代人类废墟——尼雅古国在沙漠中沉寂两千年后又重现辉煌。尼雅古国,《汉书》上称其为"精绝国",不知何时神秘消失,长眠于沙海之  相似文献   

7.
佛教经历了中国佛化和佛教中国化的演变过程 ,加入到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而成为内区文化。尤其是“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佛法教义与中国传统的惩恶心理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因果报应”观念。在明代人情小说中体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用“因果报应”说构架整个小说 ;二是借“因果报应”说惩恶扬善 ,劝诫世人 ;三是图解“因果报应”说  相似文献   

8.
小说《古炉》对1965年冬天至1967年春天那个历史时期古炉村触目惊心的贫困的展示引人思考:当年中国应当进行一场什么样的革命才能解决问题?是搞一场狠抓阶级斗争的“革命”还是搞一场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古炉村里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引人思考:在中国发生的那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它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革命。小说中的善人和狗尿苔这两个人物的意义是与“文革”的仇与斗的思想潮流相对立,是对“文革”的否定。《古炉》可以说是政治小说,但它不同于中国以前的革命政治小说的写法,它是把那一段政治历史当作乡村社会生活来写的,流水般的鲜活精到的乡村生活细节和民俗风情构成的生活画卷,使小说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9.
古代突厥语碑铭文献及写本文献中的Teηiken一词,意为“有知识的人”、“学者”、“僧侣”、“僧人”、“苦行僧”、“修道者”、“修士”、“修行者”或“居士”。Tojin为汉语“道人”一词的音译,指佛教的“僧人”、“和尚”。这两个词语可作为辨别突厥语佛教文献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09,(16):6-6
法新社2009年7月9日报道说:“文革”结束,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趋浓厚,在无神论政策实施数十年后,佛教开始大规模回归中国。 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允许宗教发展,尽管仍有许多框框。现在可以看到的景象是,寺庙内香火旺盛,大殿里信徒济济,僧侣们云游四海扬法。佛教的复苏在五台山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义,采用“况义”之法,从文化层面入手,以基督教教义阐释古代儒家思想,并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双向的翻译、阐释和研究工作,呈现出与以往佛教东传时的“格义”不同的特色。这一工作从本质上讲具有跨文化乃至跨文明的比较性质,而“况义”之法及其理论,也不失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方法论渊源之一,对于当...  相似文献   

12.
“人间佛教”是重视人生的,重视社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文章从佛教经典教义出发,论述了当今社会佛教应强调的四项重要功能,即:德商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公益慈善功能、社会融合功能。同时指出中国佛教组织的现代转型还没有完成,佛教组织要克服传统的“教在大乘,行在小乘”的流弊,发扬大乘精神,慈悲济世,关怀社会,建设人间净土,以利社会治理之优化。  相似文献   

13.
三昧:佛教审美感悟的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对中国古代学创作和审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问题。而在感应外物的心理知觉上与学审美究竟有何内在联系及区别,则又大多语焉不详,或详而无纲、油水分离。笔从佛教教义中拈出“三昧”两个字,深入探寻佛教审美感悟的主要方式,分析它与庄子“心斋”及俗人梦幻的同异,这对中国古代学审美理论的梳理和建构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的田野调查为依据,结合历史材料全面展现藏区天葬的起源及演变过程,指出今日藏区的天葬与原始野葬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在遗体处理的手法方面更多地继承了苯教的仪轨,但在精神层面更多显示出了佛教所倡导的轮回观。因此,单纯用“苯教教义说”或“佛教教义说”来解释天葬的起源均是片面的。天葬的起源其实是佛苯在高海拔的特殊环境之下互动的结果,提出“佛‘含括’苯的佛苯互动说”,对天葬起源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的平等观在其《齐物论释》一文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展开。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章太炎平等观的质性诉求,可是这其中恰恰有着无质化的危险。这显然并不是《齐物论》本有的,章氏的困境即根植于现代性的困境之中,也即西方政治话语中平等话语自身的二律背反。当然这也与佛教教义和革命话语必然的不够浃洽以及中西思想的本然差异有关。对外来思想和话语的借鉴,正是建基于思想之间的争鸣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求同的前提只能是明异。  相似文献   

16.
佛教在泰国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上自王家,下至百姓都采用佛教仪式。男子到了一定岁数,必须出家,削发为僧一次,一般为期三个月,泰王也须如此。在职的工作人员和服役的军人都可申请在短时间内入寺院为僧。僧侣备受社会上的尊崇,不从事生产,完全仰赖社会供养。普通僧人每当破晓就托钵外化,挨门逐户领接斋饭。各寺院将所得食物分成两餐,以供一日之食用。僧侣不禁止食肉。僧人可包办民间的喜事和丧事,并从中得到报酬。泰国设有佛教学院,是僧侣们学习、研讨佛教经典的场  相似文献   

17.
略论汉藏教理院在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开设于四川省巴县(今划属重庆市)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以“沟通汉藏化,联络汉藏感情,发扬教义,巩固边陲”为主旨,在开办的近20年中,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汉藏佛教丛书,并成为沟通汉藏关系的一个重要渠道,为研究汉、藏佛教教理,沟通汉藏化,促进汉藏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佛牙“感谢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由于他们的深厚的友谊,缅甸人民的历史愿望得到了满足。……祝缅中两国的友谊万代长留!”这是今年10月15日缅甸总统巴宇博士在仰光机场上迎接佛牙时所讲的话。说瞻拜在中国的佛牙是缅甸人民的历史愿望,是符合事实的。根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逝世后火化,留下了四颗牙齿,其中的一颗  相似文献   

19.
泰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半岛”泰国原名暹罗,位于亚州印度支那半岛的中部,与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亚接壤。总面积五十一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二百余万。主要民族是泰族,占人口的75%以上,其次是马来族和高棉族,此外还有外国侨民三百多万,其中华侨人数最多。泰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泰族人民几乎全部信奉佛教,全国有僧侣二十万人以上。泰国地处热带,物产丰富,89%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渔业和林业。大米、橡胶、木材和锡是泰国四大物产,共占泰国输出总值的85%以上,每年约输出大米一百五十万吨。由于物产富庶,泰国一向被人们称为“黄金半岛”,泰国人民称颂自己的国家是“水里有鱼,田里有米”。但这个富庶的“黄金半岛”很早以来就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掠夺对象。早在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荷兰就在暹罗获得了种种特权。1855年起,英、法、美等十多个国家先后强迫暹罗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蒙古喇嘛教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但它作为蒙古民族信仰的宗教,在蒙古人精神生活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蒙古地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均有喇嘛教上层僧侣参与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或直接掌管蒙古地区的政治权力。这种“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喇嘛教上层僧侣来说,他们希望依靠世俗政治权力或以宗教干涉政治的手段来摆脱日益衰落的命运;二是从世俗统治者来说,他们在强调“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涉政治”等原则的同时.又往往要求喇嘛教上层时时为其政治目的和活动提供帮助,因而促成了近代喇嘛教与蒙古政治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