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析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15(6)
关于70年代后半叶到80年代,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不少识者已有看法,归纳这些看法可以得出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的如下几种解释:一是夏志清的力推;二是与政治环境有关;三是唐文标、水晶、朱西宁、胡兰成等人,加入了建构“张爱玲现象”的行列里.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张爱玲的“台湾热现象”的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台湾与大陆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大致相同的文学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张爱玲在台湾形成的影响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心理上的需求.如果用后现代理论来解释就是怀旧,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回顾和挖掘. 相似文献
2.
李伟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15(6):69-71
关于70年代后半叶到80年代,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不少识者已有看法,归纳这些看法可以得出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的如下几种解释:一是夏志清的力推;二是与政治环境有关;三是唐文标、水晶、朱西宁、胡兰成等人,加入了建构“张爱玲现象”的行列里.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张爱玲的“台湾热现象”的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台湾与大陆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大致相同的文学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张爱玲在台湾形成的影响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心理上的需求.如果用后现代理论来解释就是怀旧,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回顾和挖掘. 相似文献
3.
4.
王俊虎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69-73
张爱玲始终以普通市民的心态揣摩都市;用“都市摩登艺术”——电影,独特地表现都市;用虚无冷漠的灵魂影像都市市民。在特殊历史转型时期,张爱玲用自己的方式为滋养她创作的现代都市文化时代画上一个凄美冷清的句号。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及其小说与上海都市民俗关系密切。上海都市民俗中的居住习俗、交通习俗以及民俗时间,对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以及主题升华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张爱玲小说着重描写了弄堂和洋房、三轮车和电车以及都市民俗时间。张爱玲小说交织着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因子,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有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6.
张淑云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8(6):35-37
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80年代的台湾女作家施叔青都曾以香港为背景,写出了她们的“香港传奇”和“香港故事”。她们用独特的女性视角揭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境遇,并对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作家笔下的城市建构、都市女性生存境遇及都市女性的出路三方面来谈张爱玲、施叔青作品中女性与都市的情感纠葛。 相似文献
7.
40年代沦陷区小说创作处于尴尬局面.张爱玲另辟蹊径,着重从表现旧贵族世家在大都会的遭际和命运,青年男女的婚恋和婚恋中的女性的原罪意识等方面入手,呈现出鲜明的凡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宋慧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3(3):13-15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别具风格且颇富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其小说塑造的人物大多懦弱胆怯、丑怪疯狂,充盈着各种潜意识与压抑的焦虑感。这些心理人物的塑造,以及张爱玲本人的早期生活体验,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的基调。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体悟和笔调给我们展示了她思想里的宿命观,这种宿命观也投射到《茉莉花香》的聂传庆身上。因为宿命,所以挣扎显得无力也无意义,苍凉的命运自会自我完成,然而这种宿命观的形成是张爱玲的生活所必然带来的。 相似文献
10.
生存在特殊时代和家庭背景中的张爱玲不断追求和超越自我基本需要,最终形成超越自我实现型人格。在文学创作中贯穿着超越自我实现者独有的悲剧意识,通过对女性和人性的解构和审视,绽放出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母女关系的描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她一反传统母女关系那种"慈母爱女"形象,刻画了一种另类的残缺而畸形的母女关系.张爱玲对传统慈母形象的改写及母女矛盾的揭示主要原因是文化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父权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规范、文化习俗渗透到女性的文化心理中,使母亲成为父权制的"帮凶";另一方面父权社会对女性经济和欲望的剥夺压制,使母亲囿于金钱和情欲之中无法自拔,导致母女关系扭曲和变形.本文从这两方面对母女关系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男权社会和封建文化对女性身心的摧残.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和异数,一生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30多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散文,另有译作及文学评论等。可以说她是一个创作丰富的作家。她的名字经常与“传奇”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显赫的身世,杰出的才情,还有她的冷艳,她的孤傲,一切都凝聚在她那离去瞬间的那个背影中。让我们拿出那些没有被岁月遗忘的文字,感受一下张氏文字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词汇的使用及其原因,论述了这种用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本文还分析了迅雨的评论,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李金凤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83-8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5.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所描绘的意象、场景,处处弥漫着压抑的阴气,悲凄的结局平添了丝丝的感伤。行文中,让人窒息的阴气与各种各样的“封锁”很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处处体现着张爱玲的“封锁.情结和荒凉美学。本文即从“封锁”出发,探究《半生缘》中的“封锁”情结体现。 相似文献
16.
董洪国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7)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她的作品常被误读为古典式叙事。分析其小说的空间形式,可以显示出其艺术表现的现代性。她的小说是通过日常生活叙事,细节描写、对话性、反高潮等手法凝固时间,并设置地域空间和情境空间来获取空间形式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受到的挑战出发,根据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的边界重构,并对边界重构的步骤进行了探讨,同时总结了当今世界上由于知识资本进入企业而产生的企业组织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蒲秋菊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隐喻不仅是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也是理想的文学分析材料,因为它本质上涉及到深层次的语言思考,。范畴化是对复杂的现象分类的过程。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经久不衰,但多从纯文学角度考察。本文从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概念——隐喻和范畴化出发,考察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婚姻隐喻,对其作品进行整体动态分析,总结出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他的创作中,总是把对人物衣饰的描写放在重要的地位来展示。在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中,服饰意象在展示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变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张爱玲一直以她的独特风格为人称道。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弗洛伊德"印记,对弗氏精神分析的接受和运用,使张爱玲的创作倾向非理性、内省,倾向心理分析,有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味道。从《金锁记》到《茉莉香片》再到《心经,》在张爱玲的笔下,亲情为力比多所消解,被欲望操控的人们,父母不像父母,儿女不像儿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