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东亚第四纪冰川、黄土的发育为依据,从古气候角度论及了自然环境演变的特殊性。在分析全球“共性演变序列”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纪东亚古气候的“个性演变序列”。从而较为深刻地揭示了第四纪东亚自然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实地调查所搜集的资料为依据,从地质基础、地貌特征、冰川地貌、冰川堆积物等方面,论证了九宫山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存在,为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增添了新证据。文中在冰川地貌、冰川堆积物的鉴定和分析基础上,首次提出九宫山划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看法,并与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试行对比,对于湖北第四纪古地理、古气候和地层划分的研究,都将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新地貌运动、冰川、黄土、古人类的同步发展,体现了第四纪的本质特征。以此作为主要标志,根据古地磁年代学及其他方法测定,第四纪的下限应在距今300万年之前。  相似文献   

4.
高纬度及中纬度高山有过古冰川活动的地区,保存着冰川沉积及冰川遗迹,这些地区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冰川沉积和冰川地形就成为主要标志。秦岭以北黄土区是中纬度干旱及半干旱高原地区,这里一直没有发现过冰川及冰缘现象的遗迹。在其南缘的秦岭山区虽有冰川遗迹,但其分布范围和冰期次数,目前尚不清楚,因之本区第四纪古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辽南滨海地区第四纪黄土沉积物的磁化率测量和分析,发现该区马兰黄土的磁化率值不高,反映了该区晚更新世受末次冰期影响,气候条件干冷,黄土粉尘沉积速率快,成壤作用微弱;时间更早的离石黄土磁化率值偏高,反映其成土环境较为温暖潮湿,黄土粉尘堆积速率慢,成壤作用好。磁化率曲线的波动变化反映了古气候发生多次旋回变化;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的指示了干冷、暖湿气候的交替,也对应了冬季风、夏季风的交替变化。根据磁化率值对古气温和古降水量的回归计算得到古气温应介于5.85℃~13.0℃(+1.5℃),古降水量介于403.22mm~735mm,其标准都低于当今水平。反演辽南滨海地区中、晚更新世时期的黄土沉积环境是比较干冷的,并且经历了多次的小规模的干冷、暖湿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晚更新世最后冰期气候复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冰川、海洋以及第四纪地质各方面的研究,都已证明中国第四纪的气候存在着冰期、间冰期交替的演变规律。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要求对古气候作出定量的复原。可以证明我国第四纪气候存在着冷暖、干湿变化的古气候证据很多,但其中只有一部分能有定量意义;由于古气候标志本身的缺点,和可引以定量的标志又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不确切性,这就为复原带来了困难和分歧意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黄土沉积物很好地记录了第四纪以来丰富的地磁场和古气候信息,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回顾近年来中国黄土沉积物研究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总结黄土沉积物磁性增强的主导机制,并提出黄土研究中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如成土作用、埋藏、浅育化作用等对剩磁记录的影响和磁学信息的分离等.  相似文献   

8.
冰川活动、黄土堆积和人类出现是第四纪地质历史中的三件重大事件,曾有人建议把第四纪称为“冰川纪”,或“黄土纪”,或“灵生代”。冰川活动与黄土堆积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可以说黄土堆积是因冰川活动而产生的。因为黄土是由于冰川边缘风力侵蚀、搬运、堆积的细粒粉土质物质而形成的,所以有人把它叫做冰缘黄土。而这些细粒粉土质物质,则多是冰川营力引起机械破碎所产生的。黄土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尤以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最为典型(如图1所示)。对  相似文献   

9.
对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李四光就已开始对我国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发育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在冰期时的古气候、山体高度及雪线高度的研究,认为气候变冷和高山存在是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发育最关键的条件。尤其是后者对发育冰川起着积极和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浙江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与河姆渡古人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初步讨论了浙江东部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及其对河姆渡古人类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全新世大暖期是促使河姆渡古人类定居、发展和稻作农业在本区出现发展的重要条件,古气候古环境不同变化阶段与河姆渡古人类的发展阶段可以相互对比,而当时近于热带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包括其导致的自然灾害的加强,对河姆渡古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的变化和发展有深刻影响,特别是缓慢降温后紧接着急剧升温的变化过程是引起人类发展面貌发生重大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地质历史中,地球曾发生过震旦纪冰川、石炭-二叠纪冰川和第四纪冰川3次冰川活动。为研究和预测当今气候,按照岩石学原理和李四光教授创立的确定古冰川的3个标准,研究了渝鄂湘黔毗邻地区的古冰川事件,结论是该区只发生过震旦纪冰川;第四纪时不存在古冰川遗迹,没有发生过冰川活动;为温暖湿润气候。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研究区内地貌和第四系地层的成因类型、特征及时代;初步探讨了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第四纪古地理的演变及附近地区的冰期问题。区内有一级由新第三纪红层构成的剥蚀面(相对高度约500米)和六级阶地(相对高度分别为5—8米、13—25米、45—50米、50—80米、100—170米和216—300米)。阶地面的变形及阶地类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直接反映出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方向和幅度。本区新构造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运动类型由新第三纪一下更新世的挠曲运动转变为以后的振荡运动;②振荡运动以上升占绝对优势;③振荡运动幅度愈来愈小,每一运动旋迥的周期愈来愈快;④近乎南北走向的隆起带与相对凹陷带相间排列;⑤不等量上升。对本区最老的第四系地层——“安宁系”,作者根据其时代及分布范围,建议改用“安宁段”一词更为确切。根据Ⅳ级阶地上开始有风成黄土的堆积,作者认为此级阶地才是其正的马兰期阶地。对本区黄土的厚度,作者估计一般为40—80米。根据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气候及新构造运动的资料,本文初步探讨了本区第四纪古地理的发展过程,对本区地文期作了初步的划分。根据本区冰水堆积物及南部山地冰川遗迹的存在,作者指出南部山地有过一次可以肯定的冰期,其时代属下更新世的中期。本文附“兰州河谷盆地第四纪地质发展史简表”,及“兰州河谷盆地第四系地层概略图”各一张。  相似文献   

13.
发现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何元庆、沈永平在甘肃省迭部县境内扎尕那地区发现大量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冰期形成大约始于200万~300万年前.结束于1万~2万年前.波及范围十分广泛,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秭归庙河一带的冰斗、漂砾、冰川谷及冰水阶地等冰川遗迹,该古冰川的发现有利证实中纬度地区中低山第四纪时冰川运动的存在.为了探讨该地第四纪经冰川作用,从影响冰川形成的机制(降水、温度和雪线高度)出发,通过与庐山地区的气候特征对比,来进一步阐明秭归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基于庙河阶地中钙结岩中δ^18O的分析,恢复了该地第四纪冰期时的古气温和降雨量,第四纪冰期时温度和降水分别为一3.1~+3.2℃和776~1155mm,这种气候背景条件有利于低山冰川作用的形成,总结出庙河第四纪时的冰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黄土-古土壤堆积作为研究全球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清晰地记录了第四纪时期气候的干冷与暖湿变化.若对其所蕴含的全球变化信息进行更精确地研究,需要高分辨的时间标尺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长武黄土-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将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变化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对比获得年龄控制点,以其32μm颗粒含量作为变量,利用粒度内插方法建立黄土时间标尺.并利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获得了一条可靠的高分辨率的黄土-古土壤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16.
冠盖五岳、名驰中外的黄山,在地质时代最后一“朝”——第四纪(300万年前到现在)期间有没有经受过古冰川的“洗礼”,一直是个谜,并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曾引起中国地学界在20世纪里经历了三次大论战而未果。 在地质学上,冰川分现代冰川和古冰川。第四纪古冰川现今已消失不见,只能依靠冰川地貌和冰碛物(冰川运动时的沉积物如砂砾土)这些冰川遗迹来辨认论证。 李四光拉开了冰川大论战的帷幕 我国古代虽有一点零星的地质科学思想,但未形成地质科学理论。地质科学是从西方和日本传进来的。最早来中国作地质考察的是德国人李希霍芳,后来法国人德日进,美国人巴博尔,瑞典人那林、安迪生等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冰川冻土地貌、岩溶地貌及相应的黄土堆积、红土的发育等地貌与堆积物以及海面与湖面变化、生物群演替与迁移等多种气候标志为依据,讨论我国气候地貌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发育深度等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总趋势。  相似文献   

18.
第四纪全世界大冰期时代,中国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问题,在三十年代争论甚激.有些学者如巴博尔等认为中国东部不存在第四纪古冰川.1931年李四光教授带领学生在江西庐山进行实地考察,获得许多第四纪冰川的证据,1937年完成《冰期之庐山》一文,公诸于世,受到中外许多学者的承认和应用.学者威斯曼、柯萨尔斯基等一致肯定庐山冰川遗迹是存在的.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李四光教授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立论依据不足,在成因上应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地质环境的角度对鲁东南白浆土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认为白浆土剖面形成主要是受区域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古气候条件变化的制约,剖面中土体上、下部的母质并非是同时期、同成因的。  相似文献   

20.
论庐山第四纪冰期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四纪冰川作用是近三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许多自然现象都与第四纪冰川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生产实践及第四纪地层的研究的需要,第四纪冰川作用和冰期问题,日益引起了有关单位的重视。庐山是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所创立的我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场所,也是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典型地区。以第四纪冰川遗迹为依据,深入研究庐山的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对于解决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前人调查基础上,结合我们多次的调查工作,对庐山地区的第四纪冰期的划分,进一步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希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