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斌孙 《科技信息》2008,(23):202-202
在中国近代,传统义利观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严复对传统的“义利”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了“开明自营”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严复义利观的阐述,来分析其义利观对今天我们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儒家传统义利观在中国社会中居主导地位并影响达两千年之久,它的价值功能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在继承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现代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19~20世纪之交,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面临着极大挑战;当时的思想家表现出了较积极的态度:吸纳西学方法并推动了中国学术研究方法的近代转型;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由“虚”到“实”的转变、研究程序由臆测到实证的转变、研究品格由依附到独立的转变等。严复在这一重大学术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应该充分重视个人的物质利益,同时倡导恪守社会主义道德,并且力争使两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这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5.
闽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严复与以桐城、安庆为代表的皖江文化从地域上相却甚远,但内部却隐藏着巨大的联系,近年来,"皖江文化"研究越来越作为热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欲通过展示严复与桐城派以及安庆高等教育的渊源,揭示皖派文化与严复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关系的,从而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流派之间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6.
当今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之一是由于人们只讲局部利益、不讲整体利益及只讲眼前利益、不讲长远利益的片面的利益观所导致。儒家整体利益重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重于眼前利益的义利观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好上述利益关系,确立辩证的利益观,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老子在义利观上有相近之处,包括把利进行划分,强调要爱惜民利,指出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但更多的还在于区别和差异上,主要表现在义对利的作用认识、利的等级适用、对待社会发展的态度和义利观的性质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义利观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肯定人的求取私利的本能,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私利;但更主张公利的义,认为义高于一切。孔子这样的义利观并非纯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而是他面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同社会”的解体和“小康社会”的兴起,使他不容回避“私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历史变故,使他认识到财富失衡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思想,必须通过“义”去调节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平衡。为富以道,以义制利,安贫乐道,舍利取义,完整地体现着孔子义利观“安百姓”的政治目的。孔子“罕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最难言”,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完美。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正处于转轨时期,市场规则、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我们面临着如何解决各种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的难题。确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有广泛约束力的、得到全社会大多数人认可的社会信念就显得至关重要。社会主义义利观不仅是对传统义利观理论局限的突破,而且是对其合理性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15世纪的明代中叶以前,中国的科技都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影响巨大。16世纪开始,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通过工业革命发展了科技,而中国的科技却从此时开始停滞不前,开始了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历史。笔者不赞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中国近代科技的观点,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精神实质及其价值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回族传统道德的形成是与族源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的,在回族群众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在调整和规范着回族人民的社会行为,对当代回族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提高回族的文化素质关键是民族教育,对传统的回族道德结合现代素质教育实行扬弃,是当前回族青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借鉴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的一些先进的理念、管理方法以及成功案例,结合东北现代物流业的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以及东北地区的经济特点,提Ⅲ了东北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几点对策建议,旨在探讨东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念的分疏递进错综复杂,如何从中找出基本线索,是进行现代转换的基本前提。基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逻辑,可从三条理路予以洞悉:其一是从道德到道德文化再到道德文化理念的衍生之路;其二是从道德意念到道德观念再到道德理念的递进之路;其三是从传统文化到传统道德文化再到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升华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中国的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客观地促使社会出现了多元利益表达的强烈需要,单独地通过党和政府对于这些利益进行调节和满足,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多元化的利益集团存在就有很大的必要性,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政治需求提供应有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极具现代性和社会认同度的立宪政治却在近代中国遭遇了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近代中国宪政的困境在于:-是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和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政治必须"全变"的激进主义选择;二是宪政诉求的工具主义倾向,而忽略了宪政本身所蕴藏的价值及其生长的支持性条件;三是近代中国国家权威和市民社会的双重贫困阻碍了宪政的建立和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裕民思想体现之一在农业方面,它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种植业、林业等,也包括具有现代色彩的农业金融。体现之二在工商业方面,其中工业中的裕民思想涵盖矿业、纺织业等,而商业中的裕民思想则表现为保障自由贸易,实行减税。概而言之,近代中国裕民思想与古代和当代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但裕民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民本思想,与当下提倡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它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8 2、1 988、1 993、1 998年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四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每一次机构改革都体现了其非终极性而属过渡性措施的性质。基于这一段史实背景 ,本文力图从政治发展的视角去探索隐藏在机构改革背后的必然性以及机构改革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相关关系 ,从而揭示机构改革所具有的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这一功能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研究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分析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而探索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现代转型问题,提出要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诚信观,为在全社会形成诚信的良好风气提供一些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试论道德法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中永恒的话题。近几年,许多学者都论述了道德法律化的相关问题。道德法律化就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的事实和过程。本文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在于道德功能的局限;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在于道德与法律的共性;道德法律化的现实性在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的分析来揭示了道德法律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及利息的几种不同的度量.理论上,利息的最根本的度量是利息力,然而实践中,由于利率和贴现率易于为大多数人所理解且大多数金融交易是离散的并非连续的过程,因此利率和贴现率(实际的和名义的)更为常用.运用数学方法和推理得到不同的利息度量之间的一些关系结论,如常数利息力等效于常数利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