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景林 《科学之友》2002,(6):16-17
1871年,达尔文在出版《物种起源》12年之后,又出版了《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他在书中运用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了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初步揭开了人类起源之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对自身进化前途和命运的关心,远胜于对自己身世的回眸与追问。那么50万年以后的人类会是什么形象呢?我们会变成鳞茎状的树栖人或大头大眼的恐龙人吗?英国著名古生物与古人类学家迪克森在《后人类》一书中把50万年以后的人类勾勒成“是一种浑身呈鳞茎状的、布满红色血管、栖息在树上的动物。”  相似文献   

2.
《自然杂志》2009,31(2)
2009年是“达尔文年”,既是达尔文的200年诞辰,也是他的划时代巨作《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该书不仅完全改变了人类对生命及人类本身的认知,也直接引发了一场科学大革命、奠定了生命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陈淳 《科学》2006,58(4):8-12
自1871年达尔文提出人类可能起源于旧大陆一种古猿之后.探究人类起源的摇篮和远祖成为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战略性课题之一。一个多世纪来,这一探索过程充满了传奇、轰动和曲折。虽然目前对早期人类起源、演化和迁徙过程的了解要比达尔文时代有了巨大的进展.但是一个新的发现往往不是有助于解开原有的谜团,而是带来更多的迷惑和更大的挑战。最近几年来许多早期人科化石的发现.使得人类起源的图像变得越发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4.
1.《贝格尔号航行日记》(1845年) 2.《物种起源》(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作为笔调轻松、文笔优美、诙谐有趣的自然历史书籍之一,《贝格尔号航行日记》记述了查尔斯·达尔文于1831年至1836年问经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澳洲重返英格兰的旅程,此次旅行加深了他对生物学的理解,丰富和发展了他的进化论观点。在达尔文的笔下,他的那些冒险经历,诸如火地岛遭遇‘野人’、在巴塔哥尼亚偶食生禽,以及试图骑上晃晃悠悠的巴塔哥尼亚乌龟的努力都一一生动地跃然纸上,描绘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5.
布封(1707—1788)是法国18世纪的著名作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称他是“近现代以科学眼光探讨物种起源的第一人”。他所著的36卷《自然史》中,有以动物分期为内容的一卷,中译为《动物素描》。  相似文献   

6.
赵忠孝 《世界科学》2005,(10):31-33
一年前,即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大海啸.给沿岸国家造成巨大的破坏、灾难和伤产,震惊了全世界。其实,像去年那次印度洋海啸的巨大天灾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19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艾搭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周游世界进行物种起源的考察。他曾在南美洲智利康塞普西翁港停泊,  相似文献   

7.
宿兵  王银秋 《科学》2006,58(6):16-20
人类起源是生命演化的奇迹。也是长期以来生命科学领域最受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作为目前已知的唯一高级智慧生物,人类对自身的起源问题一直十分关心。了解自身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思考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比如女娲造人、亚当夏娃的故事、海猿说、杂交说、外星人说等。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自达尔文发表划时代的进化论以来,“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从一个远古的似猿祖先进化而来”的思想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8.
周俊 《世界科学》1997,(8):13-16
1993年,笔者曾在《世界科学》(1993.[2])上发表了“地球原始有机圈与生命起源同源说”一文,其中重点有三:一是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与原始有机圈的起源联系起来作为一个主题进行研讨,即‘以“地球原始有机物(圈)及生命的起源”这一命题来代替传统提法“地球生命的起源”’;二是提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的诞生不仅仅是原始(太阳系)尘云物质的凝聚、集结,而且是自前地球尘云时期起,到地球形成,直至生命出现,形成生物圈,其中有机物与无机物都是同源共生、同步演化和相关发展的”,即“地球由原始弥漫态星云到凝聚态星球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米利都 《科学》2007,59(5):4-4
据英国Nature.2007,448:346报道.英国生物学家马尼卡(A.Manica)等人用颅骨测量数据验证了人类单独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自从1960年代在非洲发现700万-5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非洲是“人猿揖别”的肇始之地已成古人类学界共识。然而现代人类是只有一个非洲起源,还是在旧大陆各地有多个起源?对此一直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10.
傅佑丽 《世界科学》2005,(11):45-45
当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译者注)潜心钻研他的物种起源的伟大理论时,有一个事实使他困惑不解,那就是:从蚂蚁到人的诸多动物都可以形成社会性群体,在群体中大多数个体都为群体的共同利益工作。这似乎违反了他的观点——个体的适合度是其长期存活的关键所在(适合度是指把个体基因传至下一代并能在这一代生存且再继续下传的概率,它与群体的平均概率相关——译者注)。但是,在写《人类的起源》这本书之前,达尔文对上述问题做出了一些解释。他认为,自然选择能够促进家族中的利他行为,以便提高“家族”的生殖…  相似文献   

11.
1871年,达尔文在出版《物种起源》12年之后。又出版了《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他在书中运用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了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对自身进化前途和命运的关怀,远胜于对自己身世的回眸与追问。50万年以后的人类会是什么形象?我们会变成鳞茎状的树栖人吗?我们会变成大头大眼的恐龙人吗?我们会变成……?抑或什么都不变?……  相似文献   

12.
中新世古猿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武  郑良  高峰 《科学通报》2002,47(7):492-500
近10年在非洲、欧洲及亚洲发现了一批与早期人类起源密切相关的中新世中晚期古猿化石,其中在东非新发现的具有直立行走功能的地猿始祖种家族祖先亚种及原始人图根种在年代上已达到或接近6MaBP。这些发现及研究提示,非洲作为早期人类起源及人猿最近的共同祖先的生存地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而迄今在欧亚地区,包括中国云南发现的中新世古 猿化石尚不能提供作为人猿共同祖先,或向后期人类演化的可靠证据。新的发现使得人们不得不对涉及古猿向早期人类过渡、人猿共同祖先的分支时间、区分人 猿的标准、早期人类起源的环境等人类演化的传统观点进行重新考虑。对在云南元谋发现的古猿化石的研究及其性质的认识,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澄清的问题,其中也反映出目前国际学术界在中新世古猿研究领域共同面临的难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对化石特征辨识乃至古猿系统演化关系理解的偏差。  相似文献   

13.
谢荣庆 《世界科学》2000,(11):41-42
据说如果外星球有高级生物莅临地球,为了测估我们的文明水平,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将是:你们从何而来?怎么一个个都变成这个样子的?他们把能否正确回答自身进化规律的问题,视作一群生命体是否脱离襁褓婴儿期、是否成熟的标志。对此,我们应随时准备着──题首记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猿到人》)一文中指出,类人猿渐渐学会直立行走后,“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这是恩格斯在论述人类起源时的一句名言(以下恩格斯的这句话都简称名言),许多版本都以加粗的醒目字体表示重…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的200周年诞辰,也是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进化论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科学面貌。那么,从诞生到今天,在它的背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5.
<正>小骸骨仍然提出大问题在发现霍比特人头骨公布十年之后的今天,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现代人类起源研究的古人类学家克里斯·斯特林格(Chris Stringer)在《自然》杂志撰文解释了为何霍比特人对人类进化史研究还如此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16.
1858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原则,但他无法解释生物为什么能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1866年: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法则。1874年:米歇尔首次发现了重要的生命物质——核酸。  相似文献   

17.
张志飞 《自然杂志》2006,28(5):0-I0003
2006年5月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舒德干与英国剑桥大学S.Conway Morris教授等人合作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国早寒武世的文德生物及地球早期双胚层动物演化》。他们在地球动物界“仲春时代”发现的“春光虫”被认为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原始的一类真后生动物(图1);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他们提出了关于动物界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新假说(图2)。  相似文献   

18.
林声 《大自然探索》2010,(11):54-61
1859年11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此书成为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到今天,书中的大多数观点为科学界所普遍接受,但仍有部分观点没有被认可。以下第一篇文章是对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重温;第二篇文章是当今某些生物学家的新发现:有些新物种的起源不能用《物种起源》的观点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描述宇宙起源的完整理论,它应该可以被所有的人所理解和掌握,而不仅仅是这个领域的科学家。它也意味着,人类理性获得的巨大成功,和人类透析上帝思考的伟大智慧。  相似文献   

20.
<正>与牛顿比肩长眠于西敏寺的达尔文之所以不朽,盖因《物种起源》和《人类由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自然观。这两部宏论的核心价值是创建了两个彼此关联的伟大理论,即万物共组的"生命之树"和"人类源自低等动物"。循着达尔文这两个天才猜想,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致力于探索寒武大爆发引发众多动物门类创新面世的真实历史,以及它们构建初始"动物之树"的可靠证据,并由此辨识出5亿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