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的巴金研究,进入了一个研究视野更开阔、研究意向更加多元的新阶段。21世纪对巴金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个持续不衰的话题;有关巴金的研究大部分成果集中于他的《家》、《寒夜》、《憩园》等作品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家》、《寒夜》等小说引发的对巴金家族小说的关注是研究的新热点;对巴金散文创作尤其是《随想录》的关注依旧是巴金散文研究的重点;新世纪的巴金研究对创作主体的思想、人格结构、内涵及其意识、道德观、文艺观的方面投入不少关注;还有不少研究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巴金作品,所取得的成果颇有深意。但巴金研究在新世纪也存在着薄弱点。  相似文献   

2.
巴金的众多小说中,主人公大多活动在"公馆"这一空间意象之中,"公馆"成为解读巴金小说的一个重要意象。本文旨在以《激流三部曲》中的高公馆和《憩园》中的杨公馆为例,从公馆里的生活秩序、婚姻爱情和人物命运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重要意象,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巴金小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3.
爱玛·高德曼的女性主义对巴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把高德曼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介绍到中国,并在自己的创作中逐步以她的思想思考中国现代女性的前途和命运。在《爱情三部曲》中,巴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民粹主义式的女革命者。到了《寒夜》,巴金用高德曼女性主义中理想女性的观点重估了所谓新女性形象,用曾树生的生活悲剧,从反面阐释高德曼的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4.
祥耘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02-104
巴金以笔代刀,无情地解剖自己,清醒地深思"文革"产生的原因,自我反省,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忏悔意识。《随想录》问世后褒贬不一,正反双方激烈交锋,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汇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洪流。《随想录》作为"灵魂的呼号",呼啸于天地间,遗响于中华大地,经久而不绝。巴金的《随想录》被誉为中国的"忏悔录"。  相似文献   

5.
巴金的前期作品大多着力于展现封建大家庭以及其内在的社会性悲剧.作为”激流三部曲”的续篇之作,《憩园》以另一种创作风格和叙述角度,展现了三个不同家庭的悲剧际遇,其巧妙的构思、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充满强烈对比的人物形象塑造,合铸并深化了整部小说的悲剧性主题,形成了不一样的艺术风貌.这使得《憩园》在巴金的文学作品中具有了重要意义;而同时,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底蕴更加深了《憩园》整体叙事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6.
以巴金的创作而言 ,如果分析《激流三部曲》或者《寒夜》才是理所当然的 ,而我特意选择了《爱情的三部曲》中的《电》 ,这似乎有些不合常规。《电》诞生的时候就生不逢时。出版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在当时的评价中 ,这部小说也是有争议的。《电》的影响无论如何也不能跟《家》相比 ,现在读它的人一定也没有那么多 ,这是一部逐渐要为人们所遗忘的作品。实际上不仅是《电》 ,现在很多人认为巴金已经过时 ,巴金只是讲革命 ,讲反封建 ,等等。我觉得是不对的 ,其实这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今天我们重读巴金的小说 ,会发现他的小说里还包含了很多问题 ,…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方面对巴金的《家》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对比阅读:(1)想逃避家庭影响的巴金在《家》中留下了对家族的深深留恋,而向往祖光荣光的福克纳却在《喧哗与骚动》中成功地消解了家族的梦魇;(2)巴金《家》的成功与缺陷均根源于那与指向未来的时间维度和一致的"青春情怀"、而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长处与不足亦缘于那与指向过去相一致的"暮年意识";(3)《家》关注的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家庭制度的罪恶,是一种现实关怀.《喧哗与骚动》则是对家庭结构中人的存在境遇的形而上思考.是一种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巴金晚年创作的《随想录》,是一部和当下思想文化状况有着极高关联度的作品。《随想录》特定的思想内涵奠定了文本在读者中传播的基础,借助大量印行、多次论争以及多个传播节点获得大众读者、专业读者、当代作家的积极反应,其思想启蒙意义得到了高度释放。巴金《随想录》中影响最大的话题是"讲真话"。对共同的思想文化命运的关心是《随想录》能够继续传播下去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中篇小说《利娜》是巴金对有关欧美虚无党人著述阅读和接受的"副产品",是根据多个前文本改作而成的。巴金借由对利娜这一异国女子形象的重塑,向真诚而勇于奉献自己的中外革命者表达由衷敬意。从《利娜》的写作我们可以发现,巴金自始至终是一个以笔为剑的战士,表达个人爱憎和梦想是他从事文学写作的巨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论“激流三部曲”中觉新三兄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先生在《家》、《春》、《秋》三部曲中对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着墨最多、倾注感情也最多 ,通过他们三兄弟不同的性格 ,以其产生的不同命运 ,作品塑造了新时代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1.
利瑞微 《科技信息》2008,(16):326-326
本文通过对《憩园》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对照巴金的另一部代表作《家》,指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批判视角之外的更为暧昧、复杂的私人情感,揭示巴金的更为丰富的另一层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2.
巴金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共150篇,42万字,大部分是对"四人帮"及现实中的封建流毒的批判,既有悲壮的怀人之作,也有对自己创作生涯的追忆;既有出访海外的深切感受,也有对文艺问题的独到见解。正如巴金所说,他创作《随想录》的目的就是要"酬答友情","卸下自己的精神负担","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是巴金"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朴实,自然,流畅,清新刚健,是《随想录》语言最突出的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  相似文献   

13.
《随想录》是一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大书,作者巴金在书中深刻地解剖自己,解剖历史,为民族找出通向未来的道路;巴金的回忆是痛苦的,却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从而鼓舞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和《寒夜》几部小说中,着力塑造了柔弱的、叛逆的、迷茫的三类青年女性,通过她们的苦难历程反映了自己的女性观:女性必须反抗旧制度、旧文化,用行动让青春和生命焕发出永恒的光彩,只有这样女性才能获得自由、平等和独立,否则,将被社会吞没。三类女性步履的苦难历程,也启迪着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仍在思考 ,仍在探索 ,仍在追求。我不断地自问 :我的生命什么时候开花 ?那么就让我再活一次吧 ,再活一次 ,再活一次 !———巴金要理解巴金的《电》 ,我以为不能离开《爱情的三部曲》中间加入的一个非常短的故事《雷》。或者可以说 ,《雷》和《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首先 ,我想说 ,德这个人物 ,尽管在小说《雷》中已经牺牲了 ,但伴随着敏的叙述和慧的回忆 ,他还是不断地在《电》中间闪现 ,仿佛一个幽灵一样。小说《电》里 ,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 ,我觉得不是敏 ,或者佩珠 ,而是这个从来不出场的德。其次 ,《电》中出现的故事和人物似…  相似文献   

16.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10,(11):66-66
<正>巴金的文学生涯始于异域题材写作,结集于《复仇》短篇小说集。巴金的异域题材写作有一个特点:几乎都以第一人称"我"叙述,而且这些形形色色的"我"是超越种族国家和国际化的。据巴金自述:屠格涅夫是他最崇拜  相似文献   

17.
巴金从18岁起就开始阅读俄罗斯作家的小说,其中对屠格涅夫作品的感情尤其深,曾动情地说:“我学写短篇小说,屠格涅夫便是我的头一位老师。……我那些早期讲故事的短篇小说很可能是受屠格涅夫启发而写成的。”①本文试从巴金的《雾》与屠格涅夫的《罗亭》为例,剖析两人创作的内在联系,诸如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作品的选材,作品男女主人公,情节的安排,人物性格的揭示,作品的场景描写,语言艺术及作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巴金是一位受外国文学影响比较大的中国现代作家。卢梭的忏悔意识、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托尔斯泰的道德完善情怀,是巴金政治观念与文学观念得以完成的重要思想源泉。而左拉的正义、罗曼·罗兰的激情、屠格涅夫的文雅、契诃夫的小人物写照,都成为巴金在创作中加以借鉴,加以重组的有益滋养。但这些都是巴金的,他对外国文学的富于创造性的兼容与吸纳,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思想、方法,还是人物,都表现出浓郁的个性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文学巴金是2 0世纪中国文学一笔丰富的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它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巴金研究不应该仅局限于单一的模式。巴金留下的文学作品,应该得到立体的、多层次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巴金《家》的奋斗性人格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的《家》从家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热切关注封建专制和礼教制度下青年男女命运,并把奋斗性的人格理念同青年的人格建构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和思考,表达了积极的反封建主义立场和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