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30日-11月1日在古都西安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专业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省哲学学会辩证唯物主义专业委员会、长安大学人文学院、西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人文学院10家单位和组织联合主办,由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2.
<正>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的层面探讨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其系统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2014年8月16-17日在内蒙古大学召开了"第八届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和深入  相似文献   

3.
2006年7月17至7月21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美国控制系统研究会(CSG)、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复杂性科学哲学与感知控制论国际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顺利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国际系统运动分析、复杂系统科学哲学的基本问  相似文献   

4.
复杂性研究是近几年国内外科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和热点,甚至被认为是21世纪的科学。复杂性研究显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性,在处理与解决实际的复杂系统问题的过程中力图超越还原论,建立复杂性的思维范式和科学模式。然而,目前,无论是对于复杂性的概念界定,还是复杂性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问题都存在着许多争议,仍未形……  相似文献   

5.
正"第七届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年会"暨"第十四次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年会",拟于2012年8月中下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北  相似文献   

6.
"第七届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年会"暨"第十四次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年会",拟于2012年8月中下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协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7.
针对“关于‘复杂性研究’和‘复杂性科学’一文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商榷。复杂性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复杂性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复杂性哲学要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对各个学科领域复杂性探索,建立一整套复杂系统演化理论,形成复杂性科学是可能的。复杂性科学是一门新学科。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科学基础转移”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21-23日在浙江丽水市召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明国教授、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主任金吾伦教授以及丽水市政府的领导到会并讲了话。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学者围绕“新科学及其挑战”、“科学基础的表现”以及“科学基础转移与原创性”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张明国教授在讲话中,在充分肯定研究科学基础转移问题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了以下几个相关问题并希望大家予以关注:①除了研究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以…  相似文献   

9.
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第七次年会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年会第十四届会议,拟于2012年8月20日至24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会议期间组织对伊春市五营区丰林原始红松林自然保护区考察。会议由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清华大  相似文献   

10.
复杂性科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行为与性质的科学。本文在阐述熵增原理的基础上,对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演进和复杂性科学主要流派的观点进行了追溯,并对复杂性科学的主要流派——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和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文化是社会系统自组织发展中的"序参量".国民素质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素质,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作者对古今文化的内涵外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和传承中的得失,以及如何吸取东西方文化的营养,正确理解和使用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有分析、有独到见解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与人的主体解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技术活动源于人类的求知本能,正是源于这一点,科学与技术联袂成为实现人的主体解放的最有力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3.
当代科技创新的特点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的竞争,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具备良好素质和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创新的基本涵义,接着重点分析了当代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如高度的探索性、创新性、复杂性或综舍性、交叉性或渗透性、智能性和密集性等,并指出了当代科技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创造性的素质和修养,最后,论述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自然观与价值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自然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是自然观的前提.肯定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是生态伦理学和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特殊表达方式,它是人在特定价值观背景下对自然界的一种理解,是特定的解释模式与自然界可观察的经验现象的统一.这一分析对于正确理解事实与价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的客观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是科技厅管辖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特殊法人研究机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充满活力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本文主要介绍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水平、科研工作状况以及科研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6.
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在我国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与现代医学的药物和手术疗法相比 ,具有有效、安全、简便、无副作用等优点 ,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 ,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替代和补充疗法 ,已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由此引发了各国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对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热潮 ,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研究的最新进展 ,从整体上看 ,我国在面向疗效的针灸机理和经络研究的某些方面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但侧重于基础的针灸机理研究已经开始显现落后。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和挑战 ,我们应当在发挥我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将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 ,使我国的针灸之花开遍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名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实则无所不包,学科名实之间向来严重冲突,以致学科建设举步维艰。原因在于这个学科杂合了三重各不相干的历史来源和构成因素,以致无法做单纯的学科定位:第一,它来自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学术范式;第二,它的马克思主义背景注定了它在中国的政治角色和政治功能,它要指导中国共产党从而中国政府的科学政策与科学家政策;第三,特定历史时期大口袋式的整合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跨学科研究。大体来说,目前这个学科有两个群体即哲学群体与社会学群体,两大阵地即教学阵地(主要指理工农医研究生的政治必修课)和科研阵地。两个群体正在分化,应当分头搞学科建设;政治功能弱化,应注重向素质教育功能转化。  相似文献   

18.
由明代发端、历经清代而至民国的中国主流火药史学,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方火药史学,形成了以火器史和火药史"捆绑"研究为共有特征的近代火药史学。从科学史学史角度看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以丹药学为基础的火药史研究,成为一种新的现代火药史学。这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转型是由曹焕文最早开创的。  相似文献   

19.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